Kubernetes统治云原生市场,看华为云如何加速行业落地
“从来没有一次,云技术像CloudNative(云原生)这样,可以在各个厂家之间的标准化上取得这么好的一致性。”这是2018年11月15日,华为云BU PaaS产品部总经理廖振钦在上海KubeCon + CloudNativeCon 2018(以下简称KubeCon)大会上,发表《进入垂直行业,Kubernetes帮助各产业加速向云原生迁移》主题演讲时,表达的感叹。
KubeCon 2018是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大型的Kubernetes技术大会。根据CNCF于2018年8月发布全球市场半年度调查(北美40%、欧洲36%、亚洲16%):截止2018年7月,在生产环境中使用容器的受访者达到了73%;在POC、测试和开发环境中使用容器的分别达到了89%、85%和86%;而采用Kubernetes作为容器管理平台的达到了83%,远超过第二位的Amazon ECS(24%)以及第三位Docker Swarm(21%)。
毋庸置疑,Kubernetes已经取得了云原生市场PaaS容器管理平台的垄断性地位。廖振钦表示,华为在2015年12月参加CNCF初创工作时,当时在中国还只有华为一家成员,经过了三年的发展,现在已经达到了全球325家成员,其中有超过10%在中国。在KubeCon 2018上,华为云宣布开源基因容器框架KubeGene和智能边缘框架KubeEdge,对业界显示了华为云不断降低云原生技术使用门槛、用云原生技术推进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努力。
不断降低Kubernetes门槛
(华为云BU PaaS产品部总经理廖振钦)
在CNCF的最新半年调查中,58%的受访者在生产环境中使用Kubernetes;此外,40%拥有超过5000个机器(含虚机和裸服务器)以上的企业在生产环境中使用Kubernetes。然而,Kubernetes云原生技术虽然极受市场的欢迎,其复杂性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CNCF调查显示,采用云原生技术前三大挑战分别为:开发文化转型(41%)、复杂性(40%)以及缺乏相关技术培训(40%)。
廖振钦强调,Kubernetes和云原生技术的最大困难就是技术复杂性导致的高门槛。华为云在过去几年接触过很多中国企业,其中可以投入十个人左右团队研究Kubernetes的企业,都觉得非常吃力,更不用说很多企业其实也很难投入这么多的人力。“所以,华为云的观点是要把 Kubernetes技术做成云服务,按照云服务的方式让大家使用起来更方便。”
2016年,华为在国内首发基于Kubernetes的容器服务CCE;2017年第一批成为全球Kubernetes认证的服务提供商,并且CCE也首批通过了Kubernetes的一致性认证。“我们在2016年推出了基于Kubernetes容器的服务CCE,但是大家还是觉得有门槛,因为要关注底下计算、网络、存储以Kubernetes集群的管理,所以我们今年推出了CCI服务。”CCI是华为云在2018年10月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推出的Serverless Kubernetes无服务器技术,用户只需要管理运行在Kubernetes上的容器化业务,其余的底层计算资源管理全部交给华为云自动化管理,进一步降低了Kubernetes的使用门槛。
本次KubeCon 2018上,华为云宣布开源智能边缘框架KubeEdge。众所周知,边缘计算是继云计算之后兴起的计算形态,是对云计算的“最后一公里”的补充。边缘计算主要指在靠近数据和物理实体附近的就近计算,以满足实时业务、应用智能、安全和隐私等方面的要求。早前在2018年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云智能边缘平台(Intelligent EdgeFabric,IEF)正式发布,把华为云延伸到边缘侧,让用户无缝地使用华为云服务,而KubeEdge就是对华为云Kubernetes服务在边缘侧的扩展。
之所以选择开源KubeEdge,廖振钦强调AI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领域,而AI更广阔的应用在边缘侧,包括摄像头、智能汽车、工业设备、各种终端等,Kubernetes可以很好的把公有云上的AI能力推送到边缘侧。因为,华为云希望通过开源KubeEdge技术,把智能计算更快、更广地推送到平安城市、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边缘侧场景。
总结而言,华为云在Kubernetes方面的服务包括:围绕Kubernetes的核心功能提供云容器引擎CCE和云容器实例CCI等;围绕着Kubernetes标准化接口以及云上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包括应用运维管理AOM、应用编排服务AOS、容器镜像服务SWR、Istio网格服务等;在Kubernetes之上构建典型计算场景的服务化应用,包括智能边缘框架IEF、云化中间件、函数计算或无服务器技术、区块链等。
使能Kubernetes行业落地应用
(图灵生物CTO王超)
在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Kubernetes+Docker云原生技术是一个主流选择,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选择这条技术路线。CNCF在2018年3月一份关于中国市场的调研报告中提及:中国移动就在用容器取代VM虚机来以轻量化方式运行各种程序,并用Kubernetes管理和提升计算资源的使用率;国家电网也在使用容器和Kubernetes提供Failure Resilience和快速恢复能力;京东正在从OpenStack向Kubernetes迁移,等等。
对于传统企业来说,Kubernetes云原生容器技术可以带来极大的收益。廖振钦以基因行业为例,通过项目发现Kubernetes可以使整个基因测序计算的时间,由原来的20多个小时降低到现在的6个小时!实际上,一个人的全基因组大概有30亿对、涉及数据近150G/人,通过容器化编排计算和分布式合成比对,可以极大节约计算的时间。但哪怕对于基因这样的高科技行业,也缺乏Kubernetes的技术人才,因此华为云积极推进Kubernetes的行业化落地,让更多行业能够尽早地用上Kubernetes技术。
那么,华为云是如何推进Kubernetes的行业化落地呢?与华为云合作的陕西图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图灵生物)CTO王超在KubeCon 2018上介绍,除了大数据量外,基因生物产业的工具非常碎片化,5000多个工具既有开源也有闭源软件、开发语言既涉及R语言也有偏底层的C++,这些工具在日常维护中面临很大的挑战,包括安装部署、串联使用、打补丁等。自从了解到Kubernetes技术后,图灵生物就积极在大数据平台布局,并把生物学的流水线从HPC迁移到了Kubernetes。
图灵生物是一家2016年进入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的公司,具有全套基因检测产品研发体系,实现了唾液样本的全年龄段采集覆盖。与其它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不同,图灵生物的主要产品是GenoStack生信云平台——图灵生物与华为云联合开发的生信数据分析处理平台,是基于华为云容器服务构建生信数据分析处理流水线。GenoStack生信云平台使单条基因测序结果的处理速度提升了30%以上,同时实现了数据分析的全自动化处理,而行业内首创的云端数据处理突破了同时解析数据的数量限制,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相对于HPC来说,王超认为用容器化方式打包、管理和升级都非常方便,用 Kubernetes进行资源的管理、调度和维护都非常简单,也有利于计算环境的扩容。
为了帮助基因行业的从业者补全在Kubernetes等云原生技术上的短板,华为云还专门招聘了基因学博士,与客户一起开发 Kubernetes基因行业解决方案。KubeCon 2018上,华为云也开源了基因容器框架KubeGene。KubeGene主要包含针对基因测序的流程描述语法、接近SGE网格计算体验的命令行工具、根据基因流程定制的工作流引擎和基因测序的最佳实践流程,让基因组测序变得更省钱、更省时、更省力,加速基因企业云端创新。
而华为云选择开源KubeGene,一方面是该项目仍需要完善,还需要更多来自生物和基因专家的需求和应用场景的输入,另一方面KubeGene也可以降低基因行业使用云原生和容器技术的门槛,让行业专家更聚焦在生物和基因行业创新与应用。
华为自己也是Kubernetes的深度用户。在2015年加入CNCF的时候,作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之一,华为内部IT运维着遍布全球的八个数据中心,在100K + VM中运行800多个应用程序,使用虚拟机封装应用程序,但每次启动虚拟机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这给管理及部署基于虚机应用程序的高成本和低效率带来了挑战。因此华为决定利用Kubernetes技术对自身IT系统进行容器化改造。而华为在通过自身的容器化改造实践受益的同时,又将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的贡献给社区,与社区成员一同推动Kubernetes的发展。
2017年,华为云获得了Kubernetes社区指导委员会席位(全球共13席,中国仅华为入选);在2018年4月,华为云又获得了CNCF基金会的顶级席位——CNCF技术监督委员会席位,全球共9席,华为是亚洲首家进入者。至此,华为云开始参与云原生领域的最高技术决策。
近期,调查公司IDC发布了2019年全球IT市场的十大预测,其中一个预测为数字化创新将大爆发:从2018-2023年,借助新工具/平台、更多开发者、灵活的方法和大量代码重用,新开发的应用数量将达到5亿款,相当于过去40年的总和;而到2023年,超过90%的企业将建立“数字化原生”IT环境,在数字经济中快速增长。而像华为云这样进入CNCF云原生基金会顶级决策层的中国云厂商,将能够帮助中国各行业快速进入数字化原生时代,更简单、更高效地获取数字经济红利。(文/宁川)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