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传承 - 创新是往前看,传承是往后看。
最近,抖音推出了视频类的H5,让沉睡在博物馆里的名画都抖起来了,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的融合问题再次成为了社会的热议。保留历史文化的原有味道?还是全面的开放,拥抱技术创新带来的改装?甚至转瞬即逝的科技创新是否也能传承?在文化领域,仿佛创新与传承已经成了一对死敌。
在瞬息万变的科技创新面前,如果我们希望能将它的价值得以传承,那么更加需要懂得科技创新的态度,奢侈与坚持,这些才是可以传承的。
科技传承的态度
现在你身边还有人在用Nokia的黑白手机么?我身边有一位,他是我很尊敬的导师,也是我数据分析的启蒙者,王伯庆,他是大学文革结束第一批派去美国读博士的,然后留在那里为美国政府做数据分析,有了自己的生活,直到他的女儿从哈佛大学心理学毕业,回到国内开始教书并且创业,他也是我们大学的名人,他创立了一家在中国教育数据分析领域的公司,他骄傲的称之为麦可思-Mycos,还对我说,凡姓麦的公司都是大公司,坚持了7年以后这家公司成功在三板上市。
我对他最深的印象是他回国以后总是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手机,简单到只能通话和发短信。我很疑惑这样一个玩着世界上最领先的数据分析软件– SAS,出口闭口都是信息和科技的人,自己却使用如此落后的通讯工具,直到后来他的公司上市以后,他才换成了iPhone。那个时候记得他很喜欢住学校的老师宿舍,因为学校还有些历史,提供给老师住的房子都比较老旧、富有历史,他很会布置,虽然那个时候他的夫人和女儿都还在美国,他总是在房间里,放着最多家人的照片,用各种大小的相框展现出来,堆砌着、集中的放在桌子的一个角落,配合着暖色调的黄灯,显得格外的温馨。他很注重健身,虽然那个时候还处于紧张的创业,他每天中午都会去学校周围一个比较大的健身房,刚开始的时候,他选择打羽毛球,后来教练说这个运动对他可能会造成肌肉拉伤的风险,然后后来他换成了游泳,每天中午都会抽出1个小时在那里,一直坚持到离开成都,去了北京。
有时候,我也在反思,他到底教会我什么?统计的基本原理?那些枯燥的公式?如何写SAS的代码?他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他自己对于数据科技的兴趣,一个很无聊的数据分析软件,在他看来是如此的好玩,不断用数据发现事实的真相,那些听起来枯燥乏味的统计、运筹公式已经无形的成为了你的武器,甚至用来诠释世界。我很喜欢他,由此喜欢上了数据科技,一干就到现在。
我们都在谈论科技,但是我突然发现在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科技传承的魅力,是在技术之外的,技术反而也变成了这些传统品质的一种道具而已,而最终激励着我在这条路上持续下去的,并且成为我多年为之努力的目标,却是技术背后的那些精神:魅力、品味,好奇心,人类价值,个人梦想等。记得,最后一次我们在北京见了一面,吃了个便饭,他最后对我讲了一句话:“你知道么?在今天的世界,如果你要成功,就得在一件事情上‘死磕’。”做1年,别人不信你,做10年,还不信,但如果你做了50年呢?那自然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了。我们不需要用技术来装饰自己,技术本来就是一件需要长期“传承”的态度。
当然,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看到很多公司因为加上了“人工智能”四个字变得更加的追捧,变得更加的值钱,甚至再加上“区块链”这三个字,市场变得疯狂和趋之若鹜。但是当你打开这些所谓的人工智能创业者的简历,发现他以前不过就是一个卖软件的销售,或则是做系统集成的,甚至有些连技术行业都不算,但是今天,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这个领域的“专家”,引导着这个时代科技资本。这个世界因为科技变化的很快,但是科技创新的传承的态度却一直未变,我们需要冷静的细细打磨,把技术做成一个艺术品,价值自然的散发出来。
科技传承的奢侈
科技创新里也有投机者,可以这样讲,特别是因为科技创新的眼球效应,这类投机者的数量不亚于在金融领域。他们往往会用科技创新的光环,大肆吹捧,甚至希望快速颠覆从中受益破坏利润,这类科技的投机者仿佛有点像索罗斯的老虎量子对冲基金,希望快速找到亚洲金融风暴的触发器,然后快速引爆,然后赚钱出逃。但是你也会发现,在科技创新领域,还存在很多“价值投资者”如同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他们因为兴趣,选定一个方向,然后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这种科技的基础创新,精工细作,但是,他们也不会轻易的廉价卖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他们希望能打造科技创新的奢侈品。
创新和创业总是经常被提及,因为它们有共同之处,都需要创,都需要从无到有,在以前做四川省的创新创业导师那段时间,机构需要我来帮助删选一些创业者和他们的创业项目。我当时的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要选择那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来精心打磨服务和产品的项目,面对时代的浮躁,你的选择一定需要是一件奢侈品。什么是奢侈?记得读爱马仕总裁克里斯蒂安.布朗卡特在自传《奢侈》的开篇备注上写道“奢侈,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做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奢侈是用时间来打造的。另外简单对于科技创新而言,并不是指缺少技术含量,反之,如果能把复杂的问题化繁为简才是真正的大师,而奢侈让科技更有时间的深度和耐心。
其实简单与复杂,也是可以鉴别科技是不是真正“奢侈品”的一个标准,另设计领域,你会认可,大凡大牌的设计都是简单的,色调单一,形式明确,甚至就是一个设计被反复适用于转换到各式的饰品上,放大,或则缩小。科技其实也是这样,我承认,在这个领域很多人喜欢讲的很复杂,特别喜欢用一些深奥的概念来诠释概念,让人一团迷糊之后产生敬佩之情,这是一类科技从业者,我也能理解,因为这些“明白”得来不易。但是真正的大师,是需要把复杂科技简单化的,可能真正当你明白,到如何把这样的技术“简单”是需要一个非常长期的思考和实践的,并且你还需要富有耐心和天资。什么是数据?什么是数据库?什么是智能?什么是信任?像这样的基本概念,其实我在大学里看到很多大学教授都还没有真正的弄明白,只是按照书本里的定义,复述给学生,让他们吞下去。
我喜欢慢慢的思考,因为只有当你真正的慢下来,你才能真正洞悉科技的“真相”,然后,慢慢咀嚼,找到他们适用的地方,然后静静的观察价值的变化。我喜欢用奢侈品来形容在这个领域做事的态度,因为你打磨的是个奢侈品,其实,你并不慌,也不是那么需要钱,因为你需要的是给你细细打磨的时间,以及能给提供给你细细打磨的一切资源和机会,对于科技创业也固然如此,当你真正知道了“真相”那种技术的快速价值呈现能力是你无法想象的,这才是创新的速度。这个行业其实和研发新药差不多,可能需要你赖上寂寞的时间有5年-10年,而在这段时间里,你独立探寻着真理,并且观望着未来的同志的小伙伴,当一切时机成熟,那么就批量生产,快速复制,占领风口浪尖。但是,在这个领域,你会遇到另一个可怕的敌人,那就是模仿,当你真正想明白的时候,可能模仿者不期而至,所以,甚至在比你更加短暂的推出你的想法。这个时候,“奢侈”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了,为什么市面上那么多款的手提包,而每个女人心目到中都有个拥有LV包的梦想。其实科技的创新绝对不是仅仅功能,如果仅仅只是功能,那么它绝对不是你商业帝国的奢侈品,今天的滴滴最担心的事情便是新入的竞争者,因为新入的竞争者可以轻松的复制这个打车平台,并且用投资者的“新钱”开始圈走滴滴的用户,现在的滴滴已经不可能再绕钱了,资本都在等着他它变现。
而在手机领域,华为的极速芯片加上莱卡的奢侈的镜头就是一个绝妙的加分,消费者是可以通过这两者来形成对于同质产品的区分的,甚至慢慢把玩和收藏,我家还保留着一个美国造的Royal的机械打字机,一些比较重要的文字我还是喜欢亲自打字出来,送给友人,只是色带不好换,所以惜字如金,倍加爱惜。
科技传承的坚持
摩拜单车成立3年,滴滴成立6年,Uber成立9年,AirBnb成立10年,Facebook成立14年,阿里巴巴成立19年,Google、腾讯成立20年,亚马逊成立23年,华为成立31年,苹果成立42年,微软成立43年,IBM是行业内为数不多活过100年的科技公司,这个领域看起来是如此的年轻、富有活力。
你知道么?其实科技创新是有个生命周期的,从出生,到死亡,甚至是科技诞生出的概念,也有一个开始,成熟,通俗化的演进过程的。著名的科技技术评估公司Gartner盖特纳每年都会发布一个技术概念的宣传周期图,叫做Hype Cycle,更是严谨的通过人们的期望以及时间两个维度,把技术名词切分成五个阶段,即One the Rise 开始崛起, At the Peak 在山顶, Sliding Into the Trough 滑入海槽, Climbing the Slope 爬坡, Entering the Plateau 进入平原。在图里,你可以看到每个“时尚的技术名词”都会从研发的山谷开始,逐步上升到山顶,再没落到平原,你可以在图里找到很多现在正在谈论的科技概念。
可以看到,在科技概念崛起的阶段,也是“创新驱动”最大的阶段,上升幅度很大,有很强的科技牵引力,往往也是资本与创新全面发力的时候。但是当一个科技概念升到了山顶,处于”膨胀期望的高峰期”往往这个时候,也是创新技术热度最高峰,大量的基于创新技术的应用飞腾而出。不过,在此之后,往往这些技术概念就开始瞬间陨落,幅度也是不小的,甚至一度跌入”幻灭的低谷”,不过技术创新毕竟是社会的推动力,最后逐步步入“启蒙的斜坡”,最终变为”生产力的平原”进到寻常百姓家。
对于习惯了传统行业的商业者,往往看到这个图都会感到后怕,原来每个创新都不是想当然的“永远”。刚结了婚,说不定,进新房的时候人都不见了。这种不断的颠覆者的颠覆,恰好就是这个行业最大的特点,没有谁能保证是永远的老大,只有喜欢,并且习惯于这种不断颠覆自我的公司,才会找到自己的永生。这样的例子,其实在这个领域多不胜举,拥有171年历史的德国西门子是维尔纳·冯·西门子在其发明的使用指针来指出字母顺序而不是摩尔斯电码的电报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公司;151年历史的诺基亚最开始其实采矿工程师弗雷德里克·艾德斯坦在芬兰创建的一家木材纸浆厂,是卖卫生纸的;140年历史的电气工程巨头GE,最早的前身是爱迪生电灯公司;1918年成立,刚100年历史的松下最开始是生产绝缘板和做电灯插座的;1928年约瑟夫·加尔文和保罗·加尔文在美国成立了加尔文制造公司,后来生产收音机设备,后来成为了摩托罗拉。1969年成立的韩国三星,最早是生产冰箱和洗衣机家电的,现在最主要是手机。
其中,让我记忆最深的是IBM在它100年成立大庆时候拍摄的百年IBM宣传片,该片请了IBM还健在的最老的员工亲自口述每一年IBM在对那个时代最革命性的创新:从1913年Hollerith制表机从统计人口到工业领域应用谈起,打孔机到S/360大型机,从制表机到浮点运算,再到沃森超级计算机,IBM的贡献还包括软件里的FORTRAN、COBOL和SQL编程语言,甚至是关系数据库和语音识别软件。百年以来,我有幸在这里度过了五年的学习,才能深入知道和理解这家伟大公司能长久传承之道:成就客户、创新为要、诚实守信。这三个词语字字珠玑,融入到每个在IBMer的血液里的,面对客户的态度,面对创新的勇气,以及做人做事的原则。我深深的敬佩当年得出这些经营真金的伟人,他们能用毕生的经历来书写一家公司,并且把这样的体会不断的传承下来,特别是在呼风唤雨的、变幻莫测的科技界,能在世界500强里至今都留在前列,不能不说明是个奇迹,甚至这样的缔造有时候让自己的员工的无法理解,当你亲眼看到上百亿的生意抛弃掉,而选择创新的时候;当你看到完全割断自己的后路,拥抱未来的时候;当你看到它在向每个创新业务要利润的时候,很多员工不理解,离开了,而它依然活着,依然持续着这百年来沉淀和告诫的遵循。
大多数离开IBM的员工,多年以后,都在感叹它的伟大,以及它慷慨的对每一个员工的培养,哪怕它暂时的、失望的老了,但是这样的经历和血液已经随着这些伟人的精神和文化流入了年轻一代的公司,成为了科技传承创新的脊梁。
在今天年轻的科技界,最后想,陈述一些大家可能不知道,或则不关心的事实:
苹果公司的CEO Tim Cook,在IBM工作了12年,担任北美业务的总监,负责个人电脑的制造和分销。苹果公司的COO Jeff Williams,在1985年到1998年在IBM担任运营和工程职位。可以这样讲,乔布斯让大家喜欢苹果,而Cook、Jeff通过IBM供应链的经历,让苹果赚到了钱。
亚马逊搜索的副总裁Srikanth Thirumalai,也是一位计算机科学家,2005年从IBM来到亚马逊,负责公司的推荐技术和团队,他那个时候就给CEO Jeff Bezos提了一个全新的计划,将人工智能结合到亚马逊的产品和服务里,后来诞生了Echo以及Alexa的人工智能经典。
如果你在变革的路上思考如何追求卓越,创新仅仅是往前看,而传承仅仅是往后看。
发表于《家族企业家》杂志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