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orch深度学习实战 | 迁移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实践
01、赛题任务
从提供的金融文本中识别出现的未知金融实体,包括金融平台名、企业名、项目名称及产品名称。持有金融牌照的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机构、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如腾讯、淘宝、京东等和训练集中出现的实体认为是已知实体。
02、赛题分析
1、任务本质
使用BERT实体识别微调方法完成任务。
2、数据分析
针对赛题数据集,我们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统计和分析。数据集中的文本长度分布如图1所示,文本长度0~500的数据有3615条,超过500的则有6390条。大部分数据文本长度较长。其中文本最短长度为4,最大长度为32787,平均长度为1311。在训练集中还存在200多条数据有标签谬误。数据集中出现了部分噪声,包括一些HTML文字和特殊字符。可以看出,数据集存在文本过长,噪声过多等问题。
▍图1 文本长度统计
实验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实验流程图
03、实验代码
因为整个项目代码比较长,我们将按照顺序给出每一个部分的核心代码。
1、模型构建
我们尝试使用了多种开源的预训练模型(BERT,ERNIE, BERT_WWM, ROBERTA[4]),并分别下接了IDCN-CRF与BILST-CRF两种结构来构建实体抽取模型。本节介绍的单模以预训练模型BERT作为基准模型来举例。
a●BERT-BILSTM-CRF
BILSTM-CRF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命名实体识别模型。将BERT预训练模型学习到的token向量输入BILSTM模型进行进一步学习,让模型更好的理解文本的上下关系,最终通过CRF层获得每个token的分类结果。BERT-BILSTM-CRF模型图如图3所示。
▍图3 BERT-BILSTM-CRF结构图
b●BERT-IDCNN-CRF
EmmaStrubell等人首次将IDCNN用于实体识别。IDCNN通过利用空洞(即补0)来改进CNN结构,在丢失局部信息的情况下,捕获长序列文本的长距离信息,适合当前长文本的数据集。该方法比传统的CNN具有更好的上下文和结构化预测能力。而且与LSTM不同的是,IDCNN即使在并行的情况下,对长度为N的句子的处理顺序也只需要O(n)的时间复杂度。BERT-IDCNN-CRF模型结构如图4所示。该模型的精度与BERT-BILSTM-CRF相当。模型的预测速度提升了将近50%。
▍图4 BERT-IDCNN-CRF结构图
c●BERT多层表示的动态权重融合
Ganesh Jawahar等人通过实验验证了BERT每一层对文本的理解都有所不同。为此,我们对BERT进行了改写,将BERT的12层transformer生成的表示赋予一个权重,权重的初始化如式(1)所示,而后通过训练来确定权重值,并将每一层生成的表示加权平均,再通过一层全连接层降维至512维如式(2)所示,最后结合之前的IDCNN-CRF和BILSTM-CRF模型来获得多种异构单模。BERT多层表示的动态权重融合结构如图5所示。其中为BERT每一层输出的表示,为权重BERT每一层表示的权重值。
(1)
(2)
▍图 5 BERT动态权重融合
对使用动态融合的RoBERTa-BILSTM-CRF和未使用动态融合的相同模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表中的结果,可以看到加入了动态融合的方法使单模成绩提高了1.4%。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通过BERT动态权重融合的方法,得到了该赛题得分最高的单模。
表1 两种异构单模结果对比表
d●模型构建
代码在model.py,我们可以通过config.py来控制是否对BERT进行动态权重融合,也可以控制使用哪种模型结构,代码如下:
//获取到StreamController的stream,即出口可以取数据
1. # /chapter8/CCF_ner/model.py
2. def __init__(self, config):
3. self.config = config
4. # 喂入模型的数据占位符
5. self.input_x_word = tf.placeholder(tf.int32, [None, None], name="input_x_word")
6. self.input_x_len = tf.placeholder(tf.int32, name='input_x_len')
7. self.input_mask = tf.placeholder(tf.int32, [None, None], name='input_mask')
8. self.input_relation = tf.placeholder(tf.int32, [None, None], name='input_relation') # 实体NER的真实标签
9. self.keep_prob = tf.placeholder(tf.float32, name='dropout_keep_prob')
10. self.is_training = tf.placeholder(tf.bool, None, name='is_training')
11.
12. # BERT Embedding
13. self.init_embedding(bert_init=True)
14. output_layer = self.word_embedding
15.
16. # 超参数设置
17. self.relation_num = self.config.relation_num
18. self.initializer = initializers.xavier_initializer()
19. self.lstm_dim = self.config.lstm_dim
20. self.embed_dense_dim = self.config.embed_dense_dim
21. self.dropout = self.config.dropout
22. self.model_type = self.config.model_type
23. print('Run Model Type:', self.model_type)
24.
25. # idcnn的超参数
26. self.layers = [
27. {'dilation': 1},
28. {'dilation': 1},
29. {'dilation': 2},]
30. self.filter_width = 3
31. self.num_filter = self.lstm_dim
32. self.embedding_dim = self.embed_dense_dim
33. self.repeat_times = 4
34. self.cnn_output_width = 0
35.
36. # CRF超参数
37. used = tf.sign(tf.abs(self.input_x_word))
38. length = tf.reduce_sum(used, reduction_indices=1)
39. self.lengths = tf.cast(length, tf.int32)
40. self.batch_size = tf.shape(self.input_x_word)[0]
41. self.num_steps = tf.shape(self.input_x_word)[-1]
42. if self.model_type == 'bilstm':
43. lstm_inputs = tf.nn.dropout(output_layer, self.dropout)
44. lstm_outputs = self.biLSTM_layer(lstm_inputs, self.lstm_dim, self.lengths)
45. self.logits = self.project_layer(lstm_outputs)
46.
47. elifself.model_type == 'idcnn':
48. model_inputs = tf.nn.dropout(output_layer, self.dropout)
49. model_outputs = self.IDCNN_layer(model_inputs)
50. self.logits = self.project_layer_idcnn(model_outputs)
51.
52. else:
53. raise KeyError
54.
55. # 计算损失
56. self.loss = self.loss_layer(self.logits, self.lengths)
2、代码框架介绍
我们此次介绍的代码框架复用性与解耦性比较高。我们在这里大致说明一下怎么去使用这个框架。对于一个问题,我们首先想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是模型构建部分model.py。当模型确定了,就要构建数据迭代器(utils.py)给模型输入数据了,而utils.py读入的数据是preprocess.py清洗干净的数据。
当构建以上这几部分之后,便是模型训练部分train_fine_tune.py,这个部分包含训练、验证F1和保存每一个epoch训练模型的过程。一开始训练单模得先确定单模是否有效,我们可以通过train_fine_tune.py的main函数将训练集和验证集都用验证集去表示,看一下验证集F1是否接近90%,若接近则说明模型构建部分没有出错,但不保证F1评估公式是否写错。因此,使用刚刚用验证集训练得到的模型,通过predict.py来预测验证集,人工检验预测的结果是否有效,这样子就能保证我们整体的单模流程完全没问题了。
最后就是后处理规则postprocess和融合ensemble两部分,这里的主观性比较强,一般都是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操作。
其中,utils.py也有main函数,可以用来检验构造的Batch数据是否有误,直接打印出来人工检验一下即可。整个框架的超参数都在config.py处设置,加强框架的解耦性,避免了一处修改,处处修改的情况。
整体的框架也可复用到其他问题上,只需要根据修改的model.py来确定输入的Batch数据格式,其他的代码文件也只是根据问题去修改相应部分,降低了调试成本。
04、源代码
华为开发者空间发布
让每位开发者拥有一台云主机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