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与创新》 ——3.2.2 咨询公司给出的新概念
3.2.2 咨询公司给出的新概念
无独有偶,在2014年到2016年,Gartner、麦肯锡和IDC都分别提出了相似的概念,并从不同维度诠释了企业IT部门如何更好地支持业务部门的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和方针。
2014年,Gartner提出了“双模IT”(Bi-Modal IT)的概念。它将企业的IT部门分成了两个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个部分称为模式1,是传统的IT架构,可确保企业业务的平稳运行。
第二个部分称为模式2,更多地采用敏捷开发、快速迭代的方式,以应对最新的挑战。
如图3-2所示,Gartner的划分方式主要是从业务需求的角度出发,将明确而又稳定的需求划归到模式1,将不明确的甚至连目标客户群都无法准确定位的需求划归到模式2。Gartner形象地将这两个模式比喻为武士和忍者或者马拉松选手和短跑选手,前者的行为可预测,善于应对复杂场景;后者的行为则多为探索,善于应对不确定的场景。
图3-2 在双模IT 理论中,区分模式1与模式2的关键是企业软件开发和实施的方式
如图3-3所示,Gartner更进一步将企业IT系统划分为三类:即记录型系统、差异化系统和创新型系统。Gartner认为模式1更加偏向于记录型系统,模式2更加偏向于创新型系统,而差异化系统则处于记录型系统和创新型系统之间。
记录型系统:多为已有的套件应用程序或传统的本地生产系统,用于支持企业的核心事务处理和管理企业的关键主数据。因为这类系统的流程被大多数企业所接受,变化速度很慢,并常常受制于监管要求,因此系统的生命周期最长,通常在10年以上。
差异化系统:用于实现独特的企业流程或行业特定的应用。这类系统的生命周期长度居中(一到三年),但需要经常复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实践或客户要求。
创新型系统:指的是在临时的基础上为新的业务需求或商机开发的应用。这些应用通常是生命周期较短的项目(0到12个月),可使用企业IT部门或外部资源,以及消费者级技术来实现。
图3-3 Gartner提出的“双模IT”概念
2014年年底,麦肯锡提出了“双速IT架构”(Two-Speed IT Architecture)的概念(见图3-4)。这是从IT交付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在IT交付中存在着快速、以客户为中心的前台系统,以及慢速、关注交易的后台系统。与Gartner的模型不同的是,麦肯锡模型的目的是要让企业加快IT交付速度。因此,企业需要引进数字化产品管理的理念,也就是将用户的需求和洞察主动、系统地纳入开发工作。开发团队需要对数字化产品或体验负责。其他如市场、物流、客户服务等部门可以作为协同者,但最终根据结果进行考量的责任仍然需要由开发团队的数字化产品经理来承担。
图3-4 麦肯锡提出的“双速IT架构”概念
2016年,IDC提出了“领导力3D”(Leading in 3D)模型。它主要是从CIO如何带领IT部门,在业务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挥有效作用的角度出发,将CIO的领导力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并分别给出了CIO的行动框架(见图3-5)。
创新能力(Innovate):能够与业务部门合作,结合业务实际情况,在数字化方面推动或实现创新。
融合能力(Integrate):能够将新技术逐步转变为可靠的业务服务,从而在企业平台上建立数字化能力,将新技术融入企业业务当中。
吸收能力(Incorporate):通过吸收新技能、新技术和新文化,推动整个企业平台的完善与发展。
图3-5 2017年~2018年最优秀的CIO的期望产出
上述三家咨询公司从不同的视角,对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未来企业IT建设给出了各自的战略观点。Gartner和麦肯锡更多的是从“What”和“Why”的角度,以及宏观的角度讲述了企业未来IT架构组成。IDC则是从“How”的角度,给出了指导CIO行动的一般性分析框架。这三家咨询公司的观点在SAP制定产品开发战略的过程中都被一定程度上吸纳。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