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习过程的诊断式评价——代祖华(西北师范大学)

举报
孔皮皮 发表于 2019/12/16 19:29:33 2019/12/16
【摘要】 作者:代祖华(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代祖华 2018年 10月举办的首届“构建之法”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论坛,展示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美大学、福州大学践行”构建之法”教学理念的行动方案和成功经验,为从事软件工程及相关课程教学的各高校参会老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教学模式和工作经验。此外,论坛从课程师生关系、个人开发与团队开发的关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等焦点话题进行讨论...

作者:代祖华(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代祖华 2018年 10月举办的首届“构建之法”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论坛,展示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美大学、福州大学践行”构建之法”教学理念的行动方案和成功经验,为从事软件工程及相关课程教学的各高校参会老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教学模式和工作经验。此外,论坛从课程师生关系、个人开发与团队开发的关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等焦点话题进行讨论,各高校参会老师从不同视角分享了各自的思考和观点,加强了同行间的交流与了解。

1.六位讲者论坛报告的收获与反思

邹欣老师—《构建之法》论坛发言

(1) 非常认同邹欣老师关于“构建学习环境”的观点。例子“一个同学在台上打拍子,心里哼唱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首歌。估计台下的同学有多少能猜出来歌名”,这个实例对我触动非常大。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老师设想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在教学中真正传递给学生信息量有多少,而学生又真正接收了多少呢?师生之间的信息鸿沟如何来填补,“做中学”是一种有效的填补手段。

(2) 斯坦福大学关于 2025年大学教育的前景构想,这些建议对怎么办好中国新一代的软件学院很有启发。这个话题邹欣老师可否引导大家在群里深入研讨一下呢?

(3)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基础是要有工程实践基础和体验才能进行理论分析与思辨,这就要求处于学习的环境中的师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产业实践经验方可有效展开教学活动。而现行我校的问题:学生进入课程学习环节,缺乏这些产业实践经验,需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边实践边教学;实施学生编码能力训练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效果达不到学生进入软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能力要求(很少有学生在学习软件工程课程时,个人能独立完成超过 500行代码的编程任务),用吴际老师的话来讲,就是 PD未达到 SE的期待;进入软件工程学习时,学生正在学习数据库理论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移动应用开发技术是选修课,这样的课程设置为课程项目的设计范围带来很大局限。

北航吴际老师—程序设计课程于软件工程课程衔接的讨论

(1) 因为本人所承担本科生课程主要是程序设计类课程和软件工程课程,吴际老师所讨论的这个话题,个人非常感兴趣。关于两类课程之间衔接关系的讨论,吴老师从“复杂软件能力培养要求”的专业总体培养目标角度将其划分为“程序阶段”、“软件阶段”、“项目阶段”的迭代,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科学划分。

(2) 在“面向复杂软件能力的体系化课程”的构想中,个人觉得可否增补《数据库理论与应用》、《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这些课程的价值。

(3) “一致连贯的实践训练控制”是解决任课教师“相互期待、相互指责”问题的根本,期盼北航探索出一条可供借鉴的可行方案,供各高校借鉴推广。

(4) 非常佩服吴际老师科学解决问题的实干精神。

北航罗杰老师—软件工程课程改革中的构建之法

(1)罗杰老师从“个人项目、结对项目、团队项目”三个层次介绍了北航在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构建之法,对于我完成 2018年春季学期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是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2)对北航课程改革的三个方向:翻转课堂、校企合作和跨校合作都非常有兴趣,尤其是跨校合作,本人认为这可能是未来大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个人愿意在早期参与跨校合作机制的探索。

集美大学张敏老师—基于构建之法的教学模式与实践

(1) 张敏老师从软件工程教学的痛点分析入手,娓娓道来倡导“做中学”教学理念的价值和意义,完整、全面地介绍了“构建之法”在集美大学的教学实践模式。

(2) 非常赞同张敏老师关于课程科学评价的观点:不应该是面向结果的定论性评价,而应是关注学习过程的诊断式评价。个人认为这是符合教育本原的教学评价。

(3) 张敏老师关于基于构建之法的教学模式,总结了一个闭环的图示,个人观点认为:缺失了对教学技术环境支撑的描述;缺失了教师、助教、学生之间的交互方式说明和实践项目的迭代说明。

北航刘乾北航 &微软联合培养博士—助教之路

刘乾同学作为“构建之法”教学方法的受益者,现身说法教学改革引入助教机制的价值和育人作用,非常感兴趣北航助教团队建设的 STAR计划,准备以此文选题申请本校研究生创新能力计划项目。

福州大学张栋老师—编程类课程于本科生科研实践“ learning by doing”的探索

(1) 张栋老师以一辆轿车的构造来比拟软工教学中落实“构建之法”所建立的教学生态,非常有意思。

(2) 张栋老师在教学纳入业界助教的做法非常好,是加强校企合作的有效方式。但存在的问题是:优秀的、有责任心和有情怀的业界助教从哪里去招募?

2.论坛 Panel议题讨论的收获与反思

(1)关于软工能力评估方法的讨论,与会老师提出的教学成果展示、用户评价、软工竞赛等方式,个人认为这些评价方法较之传统方式,更有意义。

(2)张铭教授分享:教学研究来年纳入国家基金项目。这件事可以激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3)Panel部分的话题个人感觉有点散,可否每届论坛有个核心的议论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关于助教或关于团队。


本文转载自异步社区

原文链接:https://www.epubit.com/articleDetails?id=NC7E3EF95C6400001B411160013E816AD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转载文章,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