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华为云中国行2018·爱北京
主讲人:张齐勋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老师
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是从古至今所有教育人都在思考的问题。今天,社会的进步越发的迅速,培养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尤为凸显。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这是一个比较新的学院,是从2002年才正式批准成立的,2001年教育部批准了全国35所高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当时的目标定位是面向产业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所以当时的定位就是面向产业,所以这几年来我们一直与国内的一些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密切的紧密的合作。其中,华为也一直在跟示范性软件学院合作,并提供技术支持和相应的资源。
从2002年到现在,已经有16年了,16年来我们总结出了开拓创新、改革示范、育人为本、能力为重、面向企业、走向世界的示范性软件学院精神。一直从机制体制以及人才培养的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其中,主要从两个方面重点的做了一些改革:第一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点强调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工程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另外一点想的是企业为市场的主体构建产学深入合作的协同育人的平台。
这些理念也是我们在创建软件学院所一直坚持的。作为高校来培养人才,如何将理念落实在到教育中,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如何培养创新性、工程实践为主的这方面人才。软件工程学院培养的不是学术型人才,主要培养的还是面向企业的工程型人才。我们在学校里面作为老师,主要做的就是带学生、指导学生、为学生上课,通过在教中培养学生。
接下来用一门课的例子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在高校中如何考虑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模式,首先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第一位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杜威,他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创始人,后面两位是中国的学者,一位是胡适,一位是陶行知,他们两位都是杜威的学生,他们将他们在留学时所学到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带到了国内,在国内做了很多尝试和改革,这也为现在做教学改革起到了一些启示的作用,在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做中学,学中做。
(杜威)
在高校上课过程中,也会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这个时候可能会提出一些基于任务的教学方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等等。本人在学校里面讲授了一门课程,这门课程的名称是互联网软件开发技术与实践,这几年来一直是采用项目式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这门课主要是以项目为主线贯彻的,这种课程会要求学生分组以后来做一个项目。这样一门课程在高校中是标准48学时课程,占三个学分,没有最后的笔试,成绩是用平时的表现以及项目的成绩来考核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里举一个画马的例子,在学校里有美术课,可能会教大家如何画一匹马,可能会告诉大家第一步怎么画,第二步怎么画,第三步、第四部怎么画,大家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步骤,实际上老师真正希望学生做出来的是第五步,图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细节需要考虑,那么在学校里培养学生开发软件、开发作品同样会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细节问题)。
大家接下来请看左边和右边两个作品,那么左边的作品可以说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课上所讲的一些知识点自己可以做到的,可能学生们自己认为做得以及非常的完美了,但是这种作品在最后课程项目验收的时候,学生在做演示的过程中心里其实是很害怕的,因为老师们经常点击、点击着就会出现问题。实际上,右边的作品跟真实的作品是很相似的,很多细节在里面都是有考虑的,比如说屏幕的适配、兼容性、可靠性、可用性等等这几个方可能都会做些考虑。其实进行课程改革的目标,改革的最终结果是希望学生们在课堂上能真正的体会到自己是如何完成一个真实的产品的,个中细节如何去考虑,使学生在学校学习了以后能够与企业的距离拉得更近一些,这就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这门课程主要是以课程项目为主,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就是在去年,我拿到了一份资料,就是华为软件开发云(DevCloud)这样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是完整的一个从项目管理到配置管理,再到代码检查、编域构建,最后到自动化部署、流水线发布等等这样一个完整的开发平台。去年在准备今年上半学期的课程备课的时候,领导给了我一份资料,当时他手里拿着一份黑白打印的PPT,让能不能用在我的课堂上,看到这个资料以后,我当时是特别的兴奋,因为这几年来,在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经常会用到软件开发里面的一些工具,这些工具都是从网上找的一些开源的或者免费的,我从没有看到这样一套完整的工具,所以最后就决定在我的这门课上先试点,所以在春节之前我们专程跟华为公司交流沟通了很多次,如何把华为云DevCloud这样一个平台应用到课程改革中。
课程项目是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设计一款真实的项目,项目最后都是要真实上线来使用的,我们也在和华为沟通每个小组的人数,最后确认了6-10人的组成一个敏捷的小队,每位同学都在其中承担这不同的角色,所以就以这种模式开展了这门课程。我们还会请提出相应需求的真实客户代表走进课堂,跟学生们面对面的交流,学生们获取并整理这些需求,然后放到DevCloud平台上。
在整个课程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采用了敏捷的方式进行迭代开发,要求同学们每隔两到三周做一次迭代,每次迭代也会有相应的考核指标,其中我们的改革是比较大的,不能按照企业的考核方式来考核每次每个学生课堂项目的成绩,所以专门制定了适合在学校里面考核学生的指标,这个指标也是和华为的几个同事一起讨论的。我们采用这样一个考核方式考核每次迭代的成果,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还会不定期的将华为一些人员请到我们学校来为学生答疑,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接触到企业里先进的技术,同时能得到企业里自身工程师的指导,最后学生们将受益匪浅。在学期结束以后,学生们可以独立完成一些作品,有一些是基于手机上的作品,有些时基于外部的、后台的一些管理作品,并将这些作品对应的项目部署到公有云上,也就是华为云为我们提供的一些资源和平台上。
下面请大家看几张我们课程的图片。
这门课程是从今年3月份到6月份结束,其中,有小组项目要求的介绍,与会客户代表的介绍,还有客户代表和学生小组讨论需求,其中还邀请了华为的专家来为我们的项目做点评、最后是一些学生们的结课汇报展示,这就是这门课的整个流程。
接下来,我将为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出总结:1、基于案例的教学方式,每位学生在项目里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能够提前体会到企业岗位的环境。2、互动式的教学,而不是老师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主要是让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自己去想办法、去解决,以学习相应的一些知识,另一方面,我们现在也在和华为一起基于华为DevCloud平台建立课堂教学的资源库,也希望这样的资源库建成以后能够为更多的高校提供示范,也希望更多的高校可能很好的利用这样一些资源来开设相应的课程。最后我们非常感谢华为为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