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头像 Lv.6
2839 成长值

个人介绍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

自动化运维、大数据、数据库
个人勋章
TA还没获得勋章~
成长雷达
2795
24
0
0
20

个人资料

个人介绍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

自动化运维、大数据、数据库

达成规则

发布时间 2025/09/25 12:44:28 最后回复 湘山Hsiong 2025/09/29 15:46:55 版块 人工智能
38 9 0
他的回复:
图像增强是提升图像视觉质量、突出有用信息的关键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遥感、安防等领域。按作用域可分为空域法和频域法。空域法直接操作像素,如线性拉伸、直方图均衡化(HE)、自适应直方图均衡(CLAHE),可扩展动态范围、增强对比度;非线性变换如对数、伽马校正,能压缩高亮区或提亮暗区;基于Retinex的多尺度算法(MSRCR)可去雾、保真色彩。频域法通过傅里叶、小波变换把图像转到频率域,设计低通、高通或带通滤波器,抑制噪声或突出边缘、纹理,再逆变换回空域,如同态滤波既提升对比度又压缩亮度。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增强成为主流: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的Super-Resolution CNN(SRCNN)、增强型SRGAN,可在放大图像同时恢复细节;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EnlightenGAN、Zero-DCE,通过无监督或零参考方式实现低光照增强,避免成对数据依赖;Transformer结构如SwinIR利用全局自注意力,进一步减少伪影、提升纹理。此外,多帧融合、HDR重建、边缘保持滤波(双边、引导滤波)与形态学操作,也常用于去噪、去模糊、锐化。实际应用中,常把传统方法与深度学习结合:先用CLAHE或同态滤波做全局校正,再用轻量级CNN进行局部细节恢复,兼顾实时性与效果。选择方案需权衡场景、硬件、延迟及失真容忍度,并采用峰值信噪比(PSNR)、结构相似性(SSIM)及人眼主观评分综合评估。
发布时间 2025/09/25 12:41:15 最后回复 湘山Hsiong 2025/09/29 16:05:31 版块 人工智能
22 9 0
发布时间 2025/09/25 12:38:42 最后回复 云聪明 2025/09/29 13:20:24 版块 人工智能
19 8 0
他的回复:
模型量化、剪枝与蒸馏,是三种把“大模型”变“小模型”的核心压缩技术,目标都是在尽量不损失精度的前提下,降低存储、内存与计算成本,让模型跑得动、放得下、落得地。下面用一句话定义+关键做法+典型效果做对比,方便快速建立整体认知。  1. 量化(Quantization)  定义:把 32 bit 浮点权重(W)和激活(A)用更低 bit 表示,如 FP16、INT8、INT4 甚至 1 bit。  做法:①训练后量化(PTQ)——直接对已完成模型做统计缩放;②量化感知训练(QAT)——在前向插入伪量化算子,反向用 STE 估计梯度,再微调。  效果:体积↓50%–75%,延迟↓1.5×–4×,配合专用指令集(ARM DOT、NVIDIA TensorRT)可获 8× 峰值加速;极端 4 bit 时多数 CV/NLP 任务掉点<1%。2. 剪枝(Pruning)  定义:删除“不重要”的参数、通道或层,使网络稀疏化。  做法:①非结构化剪枝——按权值绝对值排序,置零 p% 最小权,再稀疏训练;②结构化剪枝——一次性裁剪整个 filter、head 或 layer,保留规则矩阵乘法,方便 GPU/NPU。  效果:非结构化可把 90% 权值剪成 0,但需稀疏库(cuSPARSE、DeepSparse)才能提速;结构化剪枝 50% FLOPs 通常掉点 0.3–2%,可直接在通用硬件运行。3. 知识蒸馏(Knowledge Distillation)  定义:让小模型(Student)模仿大模型(Teacher)的输出分布或中间特征,把“知识”迁移过去。  做法:①Logits 级蒸馏——最小化 KL(T||S),温度 T>1 软化分布;②特征层蒸馏——让 S 的隐含层与 T 的投影后特征做 MSE/Cosine;③自蒸馏/在线蒸馏——多网络互蒸馏、无参数教师。  效果:常见 BERT-large→BERT-small 可保留 98% 精度,参数↓3×;ResNet50→ResNet18 在 ImageNet 掉点<1%;极端 MobileBERT 把 340 M→25 M,仅掉 0.6%。 
发布时间 2025/09/25 12:30:34 最后回复 湘山Hsiong 2025/09/29 15:49:32 版块 人工智能
23 9 0
发布时间 2025/09/25 12:20:26 最后回复 湘山Hsiong 2025/09/29 15:50:51 版块 人工智能
17 8 0
他的回复:
AI 大模型“看懂”图像的流程可以拆成三步:**切分-编码-对齐**,全程用“向量”说话。  1. 切分(Tokenization)  先把像素流变成模型能吃的“符号”。主流做法是用 **Vision Transformer(ViT)**:  - 224×224 图像 → 16×16 小补丁 → 得到 196 个补丁;  - 每个补丁拉平成 768 维向量,再 + 位置编码,就像给每个补丁发一个“座位号”。  结果得到一串“视觉 token”,和文字 token 一样,都是固定长度的向量序列。2. 编码(Representation Learning)  把补丁序列送进多层 Transformer:  - 自注意力让任意两个补丁之间算相似度,模型自动抓到“狗耳朵”与“狗鼻子”应该关联,“背景草地”可忽略;  - 多头机制同时捕捉颜色、纹理、形状等多种特征;  - 最后一层输出 196 个向量,再用一个“CLS” token 向量当整图摘要。  这一步做完,图像被压缩成几百维的高阶语义向量,距离 ≈ 语义相似度。3. 对齐(Alignment)  单模态向量只能“看图”,要想“理解”,需跟语言对齐。  - 预训练阶段用**对比学习**(CLIP):2 亿图文对,把图片向量与对应文本向量拉到一起,不相关的推开;  - 之后接**多模态解码器**(如 Flamingo、LLaVA),把视觉向量当成“外语”注入大语言模型,让模型把“狗”向量自动映射到词“狗”。  一旦对齐完成,大模型就能把图像向量当作“提示”,回答“图里有什么”“颜色如何”“如果移走狗会怎样”等高阶问题。 
发布时间 2025/09/25 11:16:52 最后回复 湘山Hsiong 2025/09/29 15:56:06 版块 人工智能
17 8 0
发布时间 2025/09/25 11:12:50 最后回复 湘山Hsiong 2025/09/29 15:57:04 版块 人工智能
15 7 0
发布时间 2025/09/16 18:27:02 最后回复 江南清风起 2025/09/28 08:50:19 版块 人工智能
20 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