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former模型评估的序列长度和logits
打印语句在评估方法中具有重要的调试和验证功能,比如第一条语句 print(f"model_output.sequences.shape[1]:{model_output.sequences.shape[1]}")
输出的是模型生成的完整序列长度。在Transformer的自回归生成过程中,sequences
包含了输入提示词和所有新生成token的完整序列。通过监控这个数值,可以确保模型按照预期的 max_new_tokens
参数正确执行了生成任务,避免出现提前终止或超出限制的情况。
第二条语句 print(f"input_ids.shape[1]:{input_ids.shape[1]}")
显示的是输入序列的长度。这个长度包含了经过处理器处理后的提示文本token数量,以及可能的特殊token(如开始标记、图像标记等)。输入序列长度的准确获取对于后续计算新生成token数量至关重要。
这两个数值的组合使用提供了生成效率的核心计算依据。平均解码延迟的计算公式为 decode_latency / (model_output.sequences.shape[1] - input_ids.shape[1])
。这种计算方式精确地反映了每个新生成token的平均处理时间,排除了输入处理的开销,使得性能评估更加准确。
从调试角度看,这两个数值的对比能够快速识别生成异常。如果 sequences.shape[1]
与 input_ids.shape[1]
的差值不等于预期的 max_new_tokens
,可能表明生成过程出现了问题,如遇到结束标记提前终止。
在实际部署场景中,这种详细的维度信息输出有助于理解模型的内存使用模式。序列长度的变化直接影响显存占用,通过监控这些数值可以优化批处理策略和内存分配。特别是在处理长文本或多轮对话时,序列长度的动态变化对性能有显著影响。
logits的生成过程体现了对模型内部状态的深度监控。在Transformer的自回归生成中,每个解码步骤都会产生一个logits向量,这个向量代表了词汇表中所有token的未归一化概率分数。通过设置output_logits=True
参数,模型在生成过程中会保留每个时间步的logits输出,这些logits包含了模型在每一步的完整概率分布信息。
每个prompt的logits被独立保存为.npy文件,文件名包含了模型名称、时间戳和prompt编号,这种命名规范确保了数据的可追溯性。
比较机制的设计采用了分层验证的策略。首先进行文本内容的直接对比,如果文本完全匹配则跳过logits比较,这种优化减少了不必要的数值计算。当文本不匹配时,系统会启动logits的数值对比,这种双重验证机制确保了评估的全面性。
logits比较的核心技术在于array_softmax_close
函数的使用。这个函数不是直接比较原始logits值,而是先对logits应用softmax归一化,然后比较两个概率分布的相似度。这种方法比直接比较logits值更加鲁棒,因为它关注的是相对概率分布而非绝对数值。softmax操作将logits转换为概率分布,消除了数值尺度的影响,使得比较更加稳定。
比较过程中设置了相对容差(rtol=1e-3)和绝对容差(atol=1e-3),这种容差设置考虑了浮点数计算的精度限制。相对容差处理了数值的相对差异,而绝对容差处理了接近零值的情况,这种组合容差策略是数值计算中的标准实践。
logits比较还包含了形状一致性检查。在加载logits文件后,系统会首先验证生成logits和目标logits的形状是否一致,这种预检查避免了维度不匹配导致的比较错误。
从工程角度看,logits比较提供了比文本对比更加细粒度的验证能力。文本对比只能判断最终输出是否一致,而logits比较能够检测模型内部推理过程的细微差异。这种细粒度验证对于模型优化、量化误差检测、框架迁移等场景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发现那些在文本层面不可见但影响模型稳定性的数值偏差。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