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写得好,运维没烦恼——聊聊Python与Go开发运维工具的那些坑与妙招
工具写得好,运维没烦恼——聊聊Python与Go开发运维工具的那些坑与妙招
作者:Echo_Wish
前段时间我在公司搞自动化巡检的时候,一个老哥拍着我肩膀说:“现在的运维,手上没点工具,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懂运维。”
我笑了笑说:“对啊,现在拼的不是谁会敲命令,而是谁的工具写得溜。”
这几年,运维的角色早就从“救火队员”变成了“自动化指挥官”。能写工具的运维,不仅省时间,还能省命。今天咱就聊聊,怎么用Python和Go开发运维工具,从思路到落地,再到维护,来点真干货。
一、为什么要自己写工具?
很多朋友问我:“网上工具那么多,为什么还要自己写?”
我一般这么回答:别人家的工具,不一定懂你家的锅。
运维的环境千奇百怪:
- 有的跑在裸机上,有的全是容器;
- 有的系统老到还在用Python2;
- 有的架构一看就知道是“多年进化的混合怪”。
这种时候,通用工具往往不接地气。
自己动手写工具,就能贴着场景走、贴着痛点打。
而且,自己写的东西能持续迭代,
出了问题,你自己修;
有新需求,你自己加。
这就是运维工具开发的灵魂——灵活、高效、可控。
二、Python:脚本界的瑞士军刀
要说运维工具开发的“入门之王”,那必须是Python。
为啥?因为它天生亲运维:
- 执行简单,一行搞定文件、网络、系统操作;
- 各种库现成:paramiko(SSH远程)、requests(HTTP调用)、psutil(系统监控)、subprocess(命令执行);
- 开发快,迭代快。
比如,一个最基础的服务器状态巡检脚本,几行Python就能干完:
import psutil
def check_system():
cpu = psutil.cpu_percent(interval=1)
memory = psutil.virtual_memory().percent
disk = psutil.disk_usage('/').percent
print(f"CPU使用率: {cpu}%")
print(f"内存使用率: {memory}%")
print(f"磁盘使用率: {disk}%")
if __name__ == "__main__":
check_system()
如果要远程执行一批命令,只要加上paramiko就行:
import paramiko
def remote_exec(host, user, passwd, cmd):
ssh = paramiko.SSHClient()
ssh.set_missing_host_key_policy(paramiko.AutoAddPolicy())
ssh.connect(host, username=user, password=passwd)
stdin, stdout, stderr = ssh.exec_command(cmd)
print(stdout.read().decode())
ssh.close()
remote_exec('192.168.1.10', 'root', '123456', 'uptime')
这样的脚本,简短、清晰、上手快。
但Python有个问题——性能。
如果你要同时管理几百台机器,或者做实时日志处理,Python的GIL机制可能会让你卡脖子。
这时候,就得上Go。
三、Go:工具界的性能猛兽
Go(Golang)这几年在运维圈火得不行,尤其是搞云原生、K8s的团队,几乎人手一份Go脚本。
原因很简单:
- 性能高;
- 并发强;
- 编译成单个二进制文件,部署方便;
- 跨平台运行无依赖。
比如我们要写一个并发执行远程命令的运维工具,用Go实现就非常顺滑: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os/exec"
"sync"
)
func runCmd(host string, wg *sync.WaitGroup) {
defer wg.Done()
cmd := exec.Command("ssh", host, "uptime")
out, err := cmd.CombinedOutput()
if err != nil {
fmt.Printf("[%s] 错误: %v\n", host, err)
return
}
fmt.Printf("[%s] 输出:\n%s\n", host, out)
}
func main() {
hosts := []string{"192.168.1.10", "192.168.1.11", "192.168.1.12"}
var wg sync.WaitGroup
for _, host := range hosts {
wg.Add(1)
go runCmd(host, &wg)
}
wg.Wait()
}
这就是Go的魅力:
goroutine轻量、并发优雅,几百台机器同时执行命令也不会卡死。
我常说,Python写逻辑,Go跑生产,这就是实战的黄金组合。
四、开发思路:别上来就写代码
很多人一上来就开敲代码,结果做了一堆脚本没人用。
其实开发运维工具,最重要的不是写,而是想。
可以用这四步走:
- 发现痛点:搞清楚你要解决什么问题,是重复任务?是监控?是批量配置?
- 确定范围:别一上来想做个全能平台,先聚焦一个小模块。
- 设计结构:输入、输出、日志、错误处理、并发模型要先规划好。
- 易维护性:留好配置文件、模块化设计、打包部署方便。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要做个“批量服务重启工具”:
- 输入:服务器列表 + 服务名
- 逻辑:循环远程执行 systemctl restart
- 输出:成功/失败日志
- 进阶:加多线程或goroutine提高速度
一个简单脚本,能逐步成长为系统级工具。
工具的本质,其实就是把人的经验固化成代码。
五、维护:工具写完不是结束,是开始
工具写得多的人都知道,写代码容易,维护才难。
你得考虑版本兼容、依赖更新、异常情况、用户反馈……
尤其在团队环境里,工具出问题比系统宕机还尴尬。
我给大家几点实战经验:
- 日志必须有:出问题第一时间能追踪。
- 配置别硬编码:YAML或JSON管理配置,方便修改。
- 多留注释:谁都不想半年后连自己都看不懂。
- 版本控制必上Git:别搞“final_v2_真最终版.py”那一套。
六、我的一点感悟
我见过太多“被动型运维”——出了问题才修、用户抱怨才改。
而写工具,其实就是让运维变成“主动型”:
你提前预警、自动化处理、智能巡检。
工具不仅是效率的体现,更是思维的体现。
写工具的过程,其实是在理解系统、抽象流程、优化人力。
写多了你就会发现,工具开发其实是一次又一次对运维思维的升级。
七、结语
工具不是万能的,但它能让你更接近“无为而治”的运维状态。
Python让你快速起步,Go让你跑得更稳。
一个优秀的运维,不仅能救火,更能造水——
用自己的工具,让系统更聪明,让工作更轻松。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