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光拼景点,拼“数据”才赚钱——用数据分析提升旅游业收入的那些事

举报
Echo_Wish 发表于 2025/11/12 09:56:38 2025/11/12
【摘要】 别光拼景点,拼“数据”才赚钱——用数据分析提升旅游业收入的那些事

别光拼景点,拼“数据”才赚钱——用数据分析提升旅游业收入的那些事

作者:Echo_Wish


前两年我去一个小众景区玩,风景是真的不错,但全程体验让我直摇头:景点动线混乱、餐饮配套不足、游客排队俩小时只玩了十分钟……最后我发朋友圈吐槽了一句:“这地方不是风景差,是没用好数据。”
结果底下好几个搞旅游的朋友回复:“老铁,你这话说到点子上了。”

确实,旅游业现在拼的不只是山有多高、水有多清,而是你有没有数据思维。今天这篇,我就想聊聊:旅游业怎么用数据分析,让“风景变现力”翻倍。


一、旅游业的“收入黑洞”,其实都藏在数据里

先别急着谈AI、算法。咱先看几个典型痛点:

  • 旺季爆满、淡季亏空:资源调度不均。
  • 游客消费低:进景区就拍照,不消费。
  • 营销效果差:广告砸钱如流水,转化率却低。
  • 体验感差:景区不知道游客想要啥。

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你不知道自己的“客人”是谁,也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而数据分析干的事,就是把这些“模糊的感觉”,变成“明确的决策”。


二、用数据“看清游客”——画像比景区地图还重要

过去很多景区都是凭经验来判断,比如“北京来的游客多,说明他们喜欢爬山”;
现在我们有了多源数据:门票系统、酒店入住、支付记录、社交媒体、点评平台……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通过游客数据建立用户画像

import pandas as pd

# 模拟游客数据
data = pd.DataFrame({
    'age': [25, 34, 28, 42, 31, 23],
    'gender': ['F', 'M', 'F', 'M', 'M', 'F'],
    'spend': [580, 1200, 720, 950, 640, 350],
    'travel_type': ['solo', 'family', 'couple', 'family', 'solo', 'group']
})

# 按年龄段和出行类型分析平均消费
result = data.groupby(['travel_type'])['spend'].mean().reset_index()
print(result)

输出可能是:

  travel_type  spend
0       couple   720.0
1       family   1075.0
2        group   350.0
3         solo   610.0

结论一目了然:家庭游客最愿意花钱,团体游客最省。
这就能指导景区重点推出“家庭套餐”“亲子游产品”,比如门票+餐饮+儿童活动打包销售。
要想赚钱,先得知道谁在花钱。


三、数据还能告诉你“什么时候赚”

另一个关键问题:什么时候推活动最有效?
很多景区喜欢搞节假日促销,但往往忽视了“错峰消费”的潜力。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历史客流数据,预测未来游客量: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tatsmodels.tsa.arima.model import ARIMA

# 假设这是每月游客量
data = pd.Series([3200, 4500, 5100, 4900, 6100, 7000, 8000, 8500, 7600, 6400, 5200, 4100])

# 建立简单的ARIMA模型
model = ARIMA(data, order=(1,1,1))
forecast = model.fit().forecast(steps=3)
print("未来三个月游客量预测:", forecast)

这样我们就能预测淡旺季趋势,提前安排人手、资源和促销节奏。
比如预测显示下个月客流下降20%,那就可以提前推出“错峰游”“工作日半价”活动,把原本闲着的资源盘活。


四、用数据“挖潜消费力”——从“看风景”变成“花钱体验”

很多景区犯的一个错是:
游客来了,但钱都花在了门票上。
而聪明的景区知道:门票只是引子,真正的利润在二次消费。

比如我们可以分析游客在园区内的移动轨迹、支付行为,看看哪些区域“人多但消费少”。

import pandas as pd

# 模拟游客轨迹与消费数据
data = pd.DataFrame({
    'zone': ['A', 'B', 'C', 'A', 'C', 'B', 'A'],
    'spend': [50, 120, 30, 40, 60, 80, 45]
})

# 区域平均消费
zone_spend = data.groupby('zone')['spend'].mean().reset_index()
print(zone_spend)

如果发现“C区人多但花得少”,就说明这块可能缺乏消费刺激。
于是我们可以精准投放优惠券或增设小吃摊、文创店,让数据告诉你“钱该放哪儿赚”。


五、数据分析不只是Excel,是“旅游智慧大脑”

别以为数据分析就等于做报表。
真正厉害的景区,已经在用AI模型自动决策了。

比如:

  • AI根据天气、节假日预测客流量,自动安排工作人员;
  • 推荐系统为游客推送个性化路线;
  • 舆情分析实时监测游客投诉;
  • 定价算法根据需求自动调整票价。

说白了,未来旅游业拼的不是导游口才,而是数据反应速度。


六、我的一点感悟

我接触过不少旅游行业的数据项目,说句实话:
现在大多数景区都有“数据”,但没做到“用数据”。
数据要是只躺在服务器里,那跟“仓库里锁着的黄金”没区别。

想让数据产生价值,最关键的是——
让决策者信数据,让数据反哺运营。

数据分析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它其实能让旅游更“人情味”:
它让你提前知道游客怕晒、想拍照、想休息;
让你把有限的预算花在游客真正需要的地方。


七、结语

在流量红利逐渐见顶的当下,旅游业的出路,早就不在“建新景点”,而在“用好数据”。
数据分析,就像是旅游业的“第二导游”——
它不带你看风景,但能带你看清利润在哪儿、未来在哪儿。

【声明】本内容来自华为云开发者社区博主,不代表华为云及华为云开发者社区的观点和立场。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