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大咖说 | 重新思考价值:彻底祛魅AI时代的"降本增效"
文章来源于时习知公众号
当谈论AI时,“降本增效”四个字几乎成了标配。客服机器人替代人工减少30%运营成本,智能算法优化供应链让库存周转效率提升25%,工厂机械臂让生产良率提高至99.5%,程序员AI编码效率提升50%——这些数字被反复强调,仿佛AI的全部价值,就是一部精准计算投入产出比的效率机器。
降本增效很伟大,我们有多少工程师终身投入到这项工程中?有些或许是无意识的,但有些却不得不这么做。
然而,当我们把价值窄化为“降本增效”时,或许正在错失一场更深层的价值革命。在技术重构世界的前夜,我们需要打破对“效率至上”的迷思,重新定义AI时代的创造型价值——它不是对现有流程的优化,而是对生产关系、人类潜能与社会边界的重构。
01降本增效的迷思:工具理性下的价值窄化
“降本增效”本质上是一种工具理性思维: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产出,优化现有流程的“投入-产出比”。这种思维在工业时代曾创造巨大价值——蒸汽机提升了能源转化效率,流水线重构了生产节奏,计算机加速了信息处理。但AI与此前的技术革命有本质不同:它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认知主体”——能够处理数据、生成知识、甚至模拟创造性劳动。当我们用工业时代的“效率逻辑”框定AI时,实际上陷入了三重迷思。
迷思一:把“优化”当“创新”,陷入价值内卷。
许多企业引入AI的逻辑是“用机器替代人”:银行用智能客服替代人工坐席,零售商用算法推荐替代导购,内容平台用AI剪辑替代初级编辑。这些做法确实能在短期内降低成本,但本质是对“存量流程”的优化,而非“增量价值”的创造。就像外卖平台用算法优化配送路径,确实让骑手配送效率提升了40%,但这种“效率”的背后,是骑手被算法规训的劳动异化——当所有平台都陷入“效率竞赛”,最终结果只能是利润空间被压缩、劳动者权益受损,整个行业陷入“优化内卷”,却无人思考“外卖平台是否能创造除了送餐之外的新价值”。
迷思二:把“数据效率”当“价值本质”,遮蔽人类主体性。
工业时代的效率提升,本质是“体力劳动的解放”;AI时代的效率提升,则涉及“脑力劳动的替代”。当AI能写诗、作画、写代码、做决策时,人们开始焦虑:“人类的价值是什么?”这种焦虑的根源,正是将“价值”等同于“效率”——仿佛只有“做得快、做得省”才是价值。但价值的本质从来不是“效率”,而是“意义”:一幅画的价值不在于画得快,而在于它能否触动情感;一个决策的价值不在于计算快,而在于它能否回应人的需求。当AI被用于“生成1000条短视频脚本”时,若只追求“每分钟生成条数”,最终只会生产出海量无意义的信息垃圾——这不是创造价值,而是消耗价值。
迷思三:把“短期利益”当“长期价值”,牺牲创新可能性。
降本增效的KPI天然导向短期主义:企业更愿意投资“能快速看到ROI”的AI项目(如智能考勤、财务自动化),而非“需要长期探索”的创造型项目(如AI驱动的新材料研发、跨学科知识生成)。但历史早已证明,技术革命的真正价值从来不在“短期优化”,而在“长期颠覆”。蒸汽机最初被用于矿井抽水(效率优化),但最终催生了工业革命;互联网最初被用于邮件传输(效率优化),但最终重构了人类的连接方式。若AI始终被困在“降本增效”的框架里,我们或许会错过像“工业革命”“互联网革命”级别的价值跃迁。
02创造型价值的觉醒:AI作为“价值重构者”的三重维度
创造型价值的核心,是“开辟新的价值空间”——它不是对现有流程的“缝缝补补”,而是对“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根本重构。在AI时代,这种创造型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生产关系的重构、人类潜能的解放、社会边界的突破。
第一重维度:生产关系重构——从“线性分工”到“网络协同”,释放生态价值。工业时代的生产关系是“线性分工”:设计师画图纸、工程师做开发、工人组装、销售卖产品,每个环节独立优化,最终通过“流水线”串联。AI的出现正在打破这种线性结构,构建“网络协同”的价值生态——数据、算法、人类创意在网络中实时交互,催生全新的价值生产方式。
以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为例:传统内容生产是“专业人士→大众消费者”的单向传递,AI则让“大众创作”成为可能。一个不懂绘画的普通人,用AI输入“赛博朋克风格的猫”,就能生成专业级画作;一个非专业作家,用AI辅助构思情节,能快速完成小说初稿。但AIGC的真正价值,远不止“让普通人能创作”,而在于它构建了“人类创意+AI工具+平台生态”的协同网络:平台提供基础模型,开发者基于模型开发插件(如“漫画风格转换”“剧本杀剧情生成”),创作者用插件生产内容,消费者反馈数据反哺模型迭代——在这个网络中,没有“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绝对界限,每个人都是价值的参与者。这种生态一旦形成,将催生无数此前不存在的职业(如“提示词工程师”“AI内容策展人”)、商业模式(如“AI定制化内容订阅”)和文化形态(如“人机协作的数字艺术”),这正是创造型价值的典型特征:它不是“替代谁”,而是“连接谁”,最终让整个生态的价值总和远大于个体价值的简单相加。
即使现实点,我们应该意识到,有些人用AI降本增效,但有些人真正有AI挣钱,而降本增效并不意味着挣钱。
第二重维度:人类潜能解放——从“重复劳动”到“深度创造”,激活独特价值。人类的独特价值从来不是“做得比机器快”,而是“想得比机器深”。AI最珍贵的能力,不是“替代人类”,而是“为人类减负”——将人类从机械性、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只有人类能完成的深度创造:情感共鸣、价值判断、跨界想象。
在医疗领域,AI的“降本增效”表现为:影像识别AI能在3秒内完成肺结节筛查,比医生快10倍;但它的创造型价值在于:让医生从“看片”中解放出来,专注于“看病”——与患者沟通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探索疑难杂症的创新疗法。部分医院的案例显示,当AI辅助完成基础影像筛查后,医生用于与患者沟通的时间和患者满意度显著提升,而这部分“沟通价值”,正是AI无法替代的人类独特价值
在科研领域,AI的“效率”体现在:某人工智能程序预测蛋白质结构只需几分钟,而人类科学家此前需要数月甚至数年;但它的创造型价值在于:加速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落地”的转化。过去十年,AI辅助发现的新型催化剂使碳捕获效率提升,AI设计的新型电池材料让能量密度突破——这些突破的背后,是科学家从“数据处理”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提出问题”:“如何让催化剂在高温下更稳定?”“电池材料的分子结构如何优化才能兼顾安全性与能量密度?”——这些“问题意识”,正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
第三重维度:社会边界突破——从“解决已知问题”到“探索未知可能”,拓展价值边疆。人类社会的许多难题,不是“效率不足”导致的,而是“认知有限”导致的:气候变化、罕见病治疗、复杂经济系统的调控……这些问题涉及海量数据、跨学科知识和动态变量,超出了人类个体的认知能力。AI的创造型价值,正在于它能成为“认知放大器”,帮助人类突破自身局限,探索此前无法触及的价值边疆。
以气候变化为例:传统气候模型需要简化大量变量,预测精度有限;而AI模型能处理卫星遥感、大气环流、海洋温度等多源异构数据,将极端天气预测提前量从3天提升至10天,预测准确率提升至较高水平。这种“突破”的价值,远不止“效率提升”——它意味着沿海城市能提前部署防灾措施,减少数十亿美元损失;农民能根据精准预报调整种植结构,避免歉收;甚至能帮助人类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气候”,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协同。
在罕见病诊断领域,全球已知罕见病超过7000种,其中80%是遗传病,传统诊断平均耗时5年,误诊率高达40%。而AI通过分析患者基因组数据、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能将诊断时间缩短并提升准确率。对患者而言,这不是“效率提升”,而是“从绝望到希望”的价值——它让“罕见病被看见”,让“被忽视的群体获得尊严”。这种价值,早已超越了“降本增效”的工具理性,进入了“人文关怀”的价值理性范畴。
03祛魅之后:如何培育创造型价值的土壤?
打破“降本增效”的迷思,不是否定效率的价值,而是拒绝将AI的价值窄化为效率。培育创造型价值,需要企业、社会与个体共同构建新的“价值坐标系”——从“工具思维”转向“生态思维”,从“短期ROI”转向“长期价值网络”,从“技术决定论”转向“人机协同论”。
对企业而言:从“效率指标”到“生态指标”,构建价值共同体。企业需要重新定义AI项目的“成功标准”:不再只看“成本降低了多少”“效率提升了多少”,更要看“是否创造了新的用户需求”“是否激活了新的合作伙伴”“是否培育了新的能力生态”。例如,某电商平台引入AI时,若只追求“推荐算法点击率提升”,可能导致“信息茧房”;但如果将目标定为“帮助中小商家用AI工具实现个性化运营”,则可能催生“商家-AI-消费者”的协同生态——后者才是创造型价值的起点
对社会而言:从“技术焦虑”到“制度创新”,平衡效率与公平。 创造型价值的释放需要制度保障: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将AI投入“基础性、战略性、颠覆性”领域(如新能源、生命科学),而非单纯的“劳动替代”;另一方面,要建立“人机协作”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不是担忧“AI抢 jobs”,而是思考“如何用AI创造更多 meaningful jobs”。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或许能提供启发:将AI知识融入职业培训,让劳动者从“被替代者”转变为“AI协作者”,掌握“提示词设计”“AI伦理评估”“人机协同决策”等新技能,在创造型价值中找到新定位。
对个体而言:从“技能竞争”到“独特性竞争”,锚定人类不可替代性。 在AI时代,个体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掌握某种技能”,而是“拥有独特的人类特质”:共情能力(理解他人情感需求)、跨界整合能力(连接不同领域知识)、价值判断能力(在复杂选择中坚守意义)。就像艺术家不会因为AI能作画而失业——真正的艺术家会用AI拓展创作边界,创作出“人类+AI”的独特作品;教师不会因为AI能讲课而失业——真正的教师会用AI个性化辅导学生,专注于“点燃好奇心”而非“传递知识”。个体需要从“效率焦虑”中解脱,专注于“我能创造什么只有人类能创造的价值”。
04价值革命的本质,是“可能性”的革命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每一次技术革命的真正价值,都不是“让旧世界更高效”,而是“让新世界成为可能”。AI的降本增效,只是这场革命的“序幕”;创造型价值,才是革命的“正文”——它不是对现有流程的优化,而是对“价值定义”的重构:从“做得快”到“做得有意义”,从“替代人”到“成就人”,从“存量优化”到“增量创造”。
当我们跳出“降本增效”的框架,会发现AI真正的魔力:它让普通人能创作艺术,让科学家能探索未知,让社会能解决曾被认为“不可能”的难题。这种“可能性”的拓展,才是AI时代最珍贵的创造型价值——它不写在财务报表的“成本项”里,却会刻在人类文明的“进步史”中。
在技术狂飙的时代,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更快的机器”,而是“更宽的想象”。祛魅“降本增效”,不是否定AI的工具价值,而是为了让它回归“服务人类”的本质——最终,AI的价值,将由我们如何用它创造“人的价值”来定义。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