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大咖说 | 从"护城河"到"攻城":技术创新的思维突围
本文来自时习知公众号
近年来,我经常在各种场合听到"护城河"一词。这也是护城河,那也是护城河。这一概念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各个团队都在致力于构建属于自己的技术壁垒,似乎没有个护城河,出门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然而,这种看似稳固的思维实际上却暗藏危机: 当我们将技术门槛比作护城河时,实际上已经将自己定义为被动防御的守城者。 真正的技术发展需要的不是固守城池,而是主动出击,从守城思维转向攻城思维,以技术突破为核心驱动力。
1.护城河思维的隐性陷阱
护城河本质上是一种防御工事,它的存在意味着你已经选择了守势。这种思维模式在技术发展中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
创新视野的桎梏。守城者的目光总是向内的,关注如何加固现有防线,而非探索新的战场。这种内向型思维会导致严重的路径依赖,使企业和个人被困在既有的技术框架内,错失技术范式转换的历史机遇。当颠覆性技术出现时,护城河不仅无法提供保护,反而成为转型的阻碍。
技术惰性的温床。一旦认为自己拥有了牢固的技术护城河,安全感随之而来,创新的紧迫感却悄然消失。最著名的两个例子:柯达在胶片技术上构筑了看似无懈可击的护城河,却却错过数字摄影革命;诺基亚在功能机时代的无可撼动,却错过整个智能手机时代。过分依赖既有的技术优势,忽视了技术变革,最终自食恶果。
被动应对的宿命。护城河思维天然地将自己置于被动地位,总是在等待外部的挑战,然后才考虑如何应对。这种反应式的策略在技术变革加速的今天显得尤为危险,因为等到威胁显现时,往往已经为时太晚。
2.攻城思维的战略优势
与守城思维相对的是攻城思维——一种主动进攻、持续突破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方式更符合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前段时间看一本心理学的书,书上说为什么学习比娱乐困难,因为学习本身就是拆除再重建的过程,这个过程本来就是痛苦的。攻城思维,本质上是一个快速学习的过程。所以也会是“痛苦”的。可只有能苦中作乐,才有机会浴火重生。
持续探索的内驱力。永远不要满足于现状,始终将目光投向未知。大家要主动寻找现有技术的局限性,积极探索新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被动等待竞争对手的挑战。探索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发现新的可能性。
快速适应的能力。攻城思维培养的是一种动态的适应能力。当技术环境发生变化时,习惯于突破的团队能够更快地调整方向,抓住新的机遇。比如,现在大模型的逐步普及,我们各个团队中,有多少人真正把它用好,用到我们实际的工作当中去。
颠覆性创新的孵化器。真正的技术突破往往来自于对传统思维的颠覆。攻城思维鼓励质疑既有的技术假设,敢于挑战行业的"不可能",这正是颠覆性创新的土壤。
3.思维转变的实践指南
要实现从守城到攻城的思维转变,需要在具体实践中采取系统性的行动:
建立学习型组织,具备一定的容错率。将一定比例的时间和资源投入到新技术的学习和探索中,而不是仅仅专注于现有技术的完善。我们应该建立鼓励探索的文化氛围,容忍试错的成本,将失败视为学习的机会。近几年,我们对错误的容忍度正在变低,这其实并不利于我们持续发展。
构建开放的技术生态。摒弃封闭的技术发展模式,积极参与开源社区、技术标准制定、产业联盟等开放性活动。在开放的环境中,更容易获得新的技术洞察,也更容易实现技术突破。为世界提供第二选择,并不意味着我们重建一个全新的世界,除了最底层的基础设施以外,建立在其上的应用也可以是兼容这个世界的前提下的第二选择。
建立快速迭代机制。攻城思维要求快速验证新想法,而不是等待完美的方案。大模型来临之后,我们应该都能明显的感受到,这个世界的迭代速度正在进一步加快。我们要继续探索,是否可以通过快速原型、小规模试验、敏捷开发等方式,更有效地探索技术可能性,快速识别有价值的方向。
培养跨界融合能力。技术突破往往来自于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我们应该拓宽知识边界,关注其他行业的技术发展,寻找将新技术应用到自己领域的可能性。跨界思维是攻城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模型的广泛应用,也给这种跨界融合能力提供了更便捷的手段。
4.从防御到进攻的战略转换
忘掉护城河,不是要放弃技术积累,而是要改变对技术优势的理解。真正的技术优势不是一道静态的防线,而是一种动态的突破能力。它不是用来守卫既有阵地的,而是用来开拓新疆域的。
在这个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时代,守城思维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勇敢地冲破自己构筑的护城河,从守城者转变为攻城者,用突破的思维来拥抱技术的未来。
护城河或许能提供一时的安全感,但只有保持攻城的姿态,保持攻城的勇气和突破的能力,才能帮助我们赢得最终的胜利。
(PS:此文经AI润色)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