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大咖说 | AI产业哪些会被“商品化”?哪些不会“商品化”?
文章来源于时习知公众号
随着人工智能深入嵌入从基础设施到用户应用的每一个技术层级,一个关键问题正在被投资人、技术领袖与战略专家频繁讨论:AI 会成为一种商品吗?
这个问题并非学术探讨,它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市场结构、投资策略以及创新本质。有人认为 AI 将复制搜索、云计算和社交网络的“赢家通吃”模式,形成垄断格局。也有人认为 AI 更像存储或电力市场,将演变为一个竞争激烈、碎片化的商品市场。更可能的情况是,AI 产业将呈现出“部分垄断、部分商品化”的多层结构。
01 率先被商品化的层:基础模型与数据基础设施
有可能率先被商品化的,是 AI 的基础模型层——包括大语言模型(LLM)、多模态模型等通用模型。
这些模型曾经被视为稀有的技术成果,如今却呈现出快速扩散的趋势。开源模型如 DeepSeek 等正在迅速缩小与闭源大厂模型的性能差距。同时,许多公司纷纷将自家模型开放或以低价授权,以抢占市场。
这一层,已经开始呈现“幂律分布”:中间是高产能的大厂,头部几家主导市场,尾部则是长尾的小众模型和专业模型。就像计算能力或存储一样,基础模型正走向“公共基础设施”化——易得、可替代、按量计费。
类似地,数据基础设施——包括数据管道、平台与清洗工具——也正滑向商品化。这一趋势常被比喻为“数据即电力”。如同电力是 AI 运转的能量源,数据是 AI 的血液。这意味着数据本身正成为环境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差异化优势
02 不会商品化的部分:云平台、智能体、应用逻辑
但 AI 的所有层级都将商品化吗?并非如此。
云基础设施虽然在底层计算和存储上具备商品属性,但其控制层仍由几家超级平台垄断。云巨头依靠规模优势、客户黏性和纵向整合(如 GPU、TPU)牢牢把控着市场。就像电网中的电力公司,即便电力本身是商品,它们依然掌握着分发权与价值中心。
更加不可能被商品化的,是智能体(Agent)层。这一层是 AI 实现具体任务、理解上下文并与人类交互的核心。它融合了行业知识、业务流程和用户体验,是 AI 应用的“灵魂”。不论是在企业 IT 自动化、客户服务、营销还是软件开发中,每一个智能体都是定制化的、场景驱动的。正是在这一层,将出现“百花齐放”的创新生态。
同时,AI 驱动的应用开发范式也在变革。低代码、零代码、“vibe coding(轻交互开发)”等工具,正在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开发者。但要将这些工具真正投入生产,还需要复杂的工程支持。正如某公司所强调的那样,2025 年是“AI 工程化”的元年:可观测性、自动化编排、模型微调、治理与集成等工程问题,才是下一个护城河。
03 一个层次分明的市场:部分商品化,部分垄断化
那么,AI 会成为一种商品吗?比较准确的答案是:部分已经是商品,未来更多会成为商品,但绝不会全部。
AI 并非单一产品,而是一个多层次的技术栈,大致可分为:
1.基础模型层:高度商品化,受开源模型与 API 竞争驱动;
2.数据基础设施层:日趋标准化,近似“水电煤”;
3.云计算平台层:底层资源商品化,但控制层仍属平台垄断;
4.智能体与应用逻辑层:高度差异化,仍属竞争与创新焦点;
5.AI 工程与开发工具层:成为未来关键的价值争夺战场。
过去几十年科技行业的结构演变也支持这一观点。互联网/云/社交时代形成了 4~5 家科技巨头。在 AI 时代,我们可能将看到 8 家以上的“类垄断企业”,每一家主导一个垂直领域——基础模型、云平台、智能体框架、AI 开发平台等。但在这些平台之下,长尾创新仍将蓬勃发展。
04 结语:AI 的“商品核心”与“创意边缘”
AI 的核心层——模型、数据、算力——正在商品化。而它的边缘——应用、智能体、人机交互——才是差异化、创新与价值集聚之地。
所以,AI 会成为一种商品。但它更像电力:无处不在,人人可得,按需计价,但真正赚大钱的是那些掌握电网的人、设计终端产品的人、调度整个系统的人。
在 AI 时代的赢家,不会只是那些“训练模型”的公司,而是那些懂得如何将模型应用到真实场景、创造实际价值的企业。这场游戏才刚刚开始,真正的竞争将在“商品化之后”的生态中展开。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