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大咖说 | AI产业哪些会被“商品化”?哪些不会“商品化”?

举报
华为云PaaS服务小智 发表于 2025/11/03 15:33:18 2025/11/03
【摘要】 文章来源于时习知公众号随着人工智能深入嵌入从基础设施到用户应用的每一个技术层级,一个关键问题正在被投资人、技术领袖与战略专家频繁讨论:AI 会成为一种商品吗?这个问题并非学术探讨,它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市场结构、投资策略以及创新本质。有人认为 AI 将复制搜索、云计算和社交网络的“赢家通吃”模式,形成垄断格局。也有人认为 AI 更像存储或电力市场,将演变为一个竞争激烈、碎片化的商品市场。更可能的...

文章来源于时习知公众号

随着人工智能深入嵌入从基础设施到用户应用的每一个技术层级,一个关键问题正在被投资人、技术领袖与战略专家频繁讨论:AI 会成为一种商品吗?

这个问题并非学术探讨,它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市场结构、投资策略以及创新本质。有人认为 AI 将复制搜索、云计算和社交网络的赢家通吃模式,形成垄断格局。也有人认为 AI 更像存储或电力市场,将演变为一个竞争激烈、碎片化的商品市场。更可能的情况是,AI 产业将呈现出部分垄断、部分商品化的多层结构。

01 率先被商品化的层:基础模型与数据基础设施

有可能率先被商品化的,是 AI 基础模型层——包括大语言模型(LLM)、多模态模型等通用模型。

这些模型曾经被视为稀有的技术成果,如今却呈现出快速扩散的趋势。开源模型如 DeepSeek 等正在迅速缩小与闭源大厂模型的性能差距。同时,许多公司纷纷将自家模型开放或以低价授权,以抢占市场。

这一层,已经开始呈现幂律分布:中间是高产能的大厂,头部几家主导市场,尾部则是长尾的小众模型和专业模型。就像计算能力或存储一样,基础模型正走向公共基础设施——易得、可替代、按量计费。 

类似地,数据基础设施——包括数据管道、平台与清洗工具——也正滑向商品化。这一趋势常被比喻为数据即电力。如同电力是 AI 运转的能量源,数据是 AI 的血液。这意味着数据本身正成为环境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差异化优势



02 不会商品化的部分:云平台、智能体、应用逻辑

AI 的所有层级都将商品化吗?并非如此。

云基础设施虽然在底层计算和存储上具备商品属性,但其控制层仍由几家超级平台垄断。云巨头依靠规模优势、客户黏性和纵向整合(如 GPUTPU)牢牢把控着市场。就像电网中的电力公司,即便电力本身是商品,它们依然掌握着分发权与价值中心。

更加不可能被商品化的,是智能体(Agent)层。这一层是 AI 实现具体任务、理解上下文并与人类交互的核心。它融合了行业知识、业务流程和用户体验,是 AI 应用的灵魂。不论是在企业 IT 自动化、客户服务、营销还是软件开发中,每一个智能体都是定制化的、场景驱动的。正是在这一层,将出现百花齐放的创新生态。

同时,AI 驱动的应用开发范式也在变革。低代码、零代码、“vibe coding(轻交互开发)等工具,正在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开发者。但要将这些工具真正投入生产,还需要复杂的工程支持。正如某公司所强调的那样,2025 年是“AI 工程化的元年:可观测性、自动化编排、模型微调、治理与集成等工程问题,才是下一个护城河。



03 一个层次分明的市场:部分商品化,部分垄断化

那么,AI 会成为一种商品吗?比较准确的答案是:部分已经是商品,未来更多会成为商品,但绝不会全部。

AI 并非单一产品,而是一个多层次的技术栈,大致可分为:

1.基础模型层:高度商品化,受开源模型与 API 竞争驱动;

2.数据基础设施层:日趋标准化,近似水电煤

3.云计算平台层:底层资源商品化,但控制层仍属平台垄断;

4.智能体与应用逻辑层:高度差异化,仍属竞争与创新焦点;

5.AI 工程与开发工具层:成为未来关键的价值争夺战场。

过去几十年科技行业的结构演变也支持这一观点。互联网//社交时代形成了 45 家科技巨头。 AI 时代,我们可能将看到 8 家以上的类垄断企业,每一家主导一个垂直领域——基础模型、云平台、智能体框架、AI 开发平台等。但在这些平台之下,长尾创新仍将蓬勃发展。



04 结语:AI 商品核心创意边缘

AI 的核心层——模型、数据、算力——正在商品化。而它的边缘——应用、智能体、人机交互——才是差异化、创新与价值集聚之地

所以,AI 会成为一种商品。但它更像电力:无处不在,人人可得,按需计价,但真正赚大钱的是那些掌握电网的人、设计终端产品的人、调度整个系统的人。

AI 时代的赢家,不会只是那些训练模型的公司,而是那些懂得如何将模型应用到真实场景、创造实际价值的企业。这场游戏才刚刚开始,真正的竞争将在商品化之后的生态中展开。

【声明】本内容来自华为云开发者社区博主,不代表华为云及华为云开发者社区的观点和立场。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