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测试留给运气——openEuler 的测试自动化实战与思考【华为根技术】

举报
Echo_Wish 发表于 2025/10/28 22:34:03 2025/10/28
【摘要】 别把测试留给运气——openEuler 的测试自动化实战与思考

别把测试留给运气——openEuler 的测试自动化实战与思考

大家好,我是 Echo_Wish。做操作系统太久,你会发现一个残酷事实:代码会写错,环境会变,只有测试把问题“摘出来”。在 openEuler 这样一个面向多架构、多场景(云、边缘、服务器、嵌入式)的操作系统社区,测试自动化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保证发行质量的命脉。本篇我想把「为什么要自动化」「自动化的体系是什么」「实战怎么做」「遇到的坑和应对」都讲清楚,并配上能直接跑的代码示例,帮你把思路和工具都落地。


引子(有共鸣)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合并了一个看起来“很小”的补丁,结果在 CI 报出跑死循环、某个架构挂了,等到手动复现才发现是依赖环境的小变化导致的?每次类似事故都像踩雷,让人对发布抱有恐惧。openEuler 社区迭代快、包多、平台广,因此自动化测试体系不仅要覆盖功能,还要覆盖兼容性、性能、回归与多架构差异,这比单纯跑单元测试困难得多。社区的 QA/SIG 把自动化当成常态工作来做,这不是“多余”的投入,而是必须的保险。


原理讲解(通俗)

把测试自动化想象成流水线:代码提交后,CI 触发 ——> 单元+集成+系统测试并行跑 ——> 多架构/虚拟化/硬件兼容测试 ——> 测试结果汇报与质量门控。关键点在于三件事:

  1. 用可复现的测试用例:测试脚本必须能在干净环境里重复执行(容器、虚拟机或裸机镜像)。
  2. 把环境也当作代码管理:用 IaC(如 Ansible / Terraform / QEMU 镜像)来还原测试环境。
  3. 分层测试策略:单元测试、功能测试、兼容性测试、性能测试,每层的触发条件与门槛不同。openEuler 社区把这些拆分为多个 repo 与工具链(如 Avocado、Avocado-VT、LTF 等),让不同场景可以复用基础框架。

实战代码(让你能跑起来)

下面给两个最实用的示例:一个是用 Avocado 写的简单功能测试用例(适合包/服务验证);另一个是 Jenkinsfile 的流水线片段(实现自动触发与多节点并行执行)。

Avocado 简单用例(test_echo.py)

# test_echo.py
from avocado import Test

class EchoTest(Test):
    def test_echo(self):
        ret = self.run("echo 'hello openEuler'")
        self.assertEqual(ret.exit_status, 0)
        self.assertIn("hello openEuler", ret.stdout_text)

说明:把这个放到你的测试仓库里,使用 avocado run test_echo.py 就能在容器或裸机上运行。Avocado 支持很好的日志、artifact 收集,以及多节点并行。openEuler 社区在 QA 仓库中也大量采用了 Avocado 框架做集成与虚拟化测试。

Jenkinsfile(流水线示例,简化版)

pipeline {
  agent none
  stages {
    stage('Prepare') {
      agent { label 'builder' }
      steps {
        checkout scm
        sh 'docker build -t my-test-image .'
      }
    }
    stage('Run Tests') {
      parallel {
        stage('x86_64') {
          agent { label 'runner-x86' }
          steps { sh 'docker run --rm my-test-image avocado run tests/' }
        }
        stage('aarch64') {
          agent { label 'runner-aarch64' }
          steps { sh 'docker run --rm my-test-image avocado run tests/' }
        }
      }
    }
    stage('Report') {
      agent { label 'builder' }
      steps { archiveArtifacts artifacts: 'avocado-results/*', fingerprint: true }
    }
  }
}

说明:关键是把不同架构/节点并行化,在真实 CI 中会把虚拟化(QEMU)或裸金属节点挂载进来执行。


场景应用(哪些测试更需要自动化)

  • 包兼容性:每次发行、每次依赖升级都要跑。openEuler 有针对软件兼容性的工具链与流程,需要社区参与。
  • 内核/驱动回归:使用 LTF(Linux Test Framework)或 LKFT 类工具做内核功能回归测试,自动收集崩溃日志与回溯。
  • 虚拟化/云场景:用 Avocado-VT、tp-qemu、tp-libvirt 等做虚拟化场景的连续集成。
  • GUI/桌面/兼容性:对桌面特性与 GUI 测试可以借助 openQA 或者专门的自动化 GUI 工具(需要图片比对、交互脚本)。

Echo_Wish 式思考(温度 + 观点)

我做过很多次“赶发布”的日子,也看过无数因测试薄弱造成的回滚和补丁风暴。自动化测试并非短期收益明显的工作,但长期来看,它是降低不确定性、提升开发与运维幸福感的关键。几个我自己的感受:

  1. 先可用再完美:别一开始就追求全覆盖,把最常见、最危险的路径自动化优先做起来。
  2. 把失败当财富:每一次 CI 报红是一次学习机会,把失败场景写成用例,逐步扩大覆盖。
  3. 社区贡献很重要:openEuler 的测试能力靠社区维护,写好文档与模板能把你的自动化成果放大成公共资产。([Gitee][1])

结语

对于像 openEuler 这样面向多生态和开放社区的操作系统,测试自动化是保证质量的“必修课”。从写好单个 Avocado 测试,到搭建多架构并行的 CI,再到把内核/兼容/性能测试纳入常态化,都是工程化能力。别把测试当成事后“嫌麻烦”的工作,把它内置到开发生命周期里,你会发现:发布不再紧张,问题更早被发现,大家都活得更轻松。要不要我下一篇把 “openEuler QA 仓库结构与贡献流程” 拆成手把手的教程?

【声明】本内容来自华为云开发者社区博主,不代表华为云及华为云开发者社区的观点和立场。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