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视频动作识别算法
【摘要】 视频动作识别算法的核心是从视频的时空数据中提取运动特征与空间特征,并对人类或物体的动作类别进行分类。一、传统方法(基础参考,已较少用于主流场景)传统方法依赖手工设计特征,虽精度有限,但原理简单,适合资源极度受限或简单场景:HOG+SVM/BoW:原理:将视频帧拆分为块,提取HOG(方向梯度直方图) 描述空间纹理,结合光流(Optical Flow) 描述运动,再用BoW(词袋模型) 聚合特征...
视频动作识别算法的核心是从视频的时空数据中提取运动特征与空间特征,并对人类或物体的动作类别进行分类。
一、传统方法(基础参考,已较少用于主流场景)
传统方法依赖手工设计特征,虽精度有限,但原理简单,适合资源极度受限或简单场景:
-
HOG+SVM/BoW:
- 原理:将视频帧拆分为块,提取HOG(方向梯度直方图) 描述空间纹理,结合光流(Optical Flow) 描述运动,再用BoW(词袋模型) 聚合特征,最后用 SVM 分类。
- 适用场景:简单动作(如 “走”“跑”)、低分辨率视频,如早期监控行为检测。
- 局限:对遮挡、复杂背景鲁棒性差,无法捕捉长时运动依赖。
-
Dense Trajectories(密集轨迹):
- 原理:跟踪视频中密集采样的局部轨迹,提取轨迹上的 HOG、光流、颜色等特征,用 Fisher 向量编码后分类。
- 优势:在 UCF101(101 类动作)上曾达到 81.4% 准确率,是 2013 年前后的 SOTA。
- 局限:计算复杂度极高,无法实时处理。
二、基于 CNN+RNN 的经典方法(平衡时空特征)
这类方法将2D CNN(提取空间特征) 与RNN/LSTM/GRU(捕捉时间依赖) 结合,是深度学习早期的主流方案:
-
Two-Stream CNN(双流网络):
- 核心思想:分 “空间流” 和 “时间流” 并行提取特征,再融合分类:
- 空间流:输入 RGB 帧,用 2D CNN(如 AlexNet)提取物体形状、纹理等空间特征;
- 时间流:输入光流场(如 TV-L1 光流),用相同 CNN 提取运动特征;
- 性能:在 UCF101 上准确率 88.0%,HMDB51(51 类动作)上 62.5%,奠定了深度学习动作识别的基础。
- 局限:需预计算光流,耗时且存储成本高;RNN 对长视频的时间依赖捕捉有限。
- 核心思想:分 “空间流” 和 “时间流” 并行提取特征,再融合分类:
-
C3D(3D Convolutional Networks):
- 突破:首次将 2D 卷积扩展为3D 卷积(同时滑动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端到端学习时空特征,无需预计算光流。
- 结构:用 3×3×3 卷积核(空间 3×3,时间 3 帧),在 Kinetics-400(400 类动作)上准确率 65.4%。
- 局限:3D 卷积参数量大(比 2D CNN 多 3 倍),计算效率低,难以处理长视频。
三、主流 3D CNN 变体(高精度首选)
针对 C3D 的效率问题,研究者提出了更高效的 3D CNN 结构,平衡精度与速度,是当前工业界和学术界的主流:
-
I3D(Inflated 3D CNN):
- 改进:将 2D CNN(如 Inception-v1、ResNet)的卷积核 “膨胀” 为 3D(如 2D 3×3→3D 3×3×3),同时调整池化层为 3D,复用 2D CNN 的预训练权重。
- 性能:在 Kinetics-400 上准确率 74.2%(Inception-v1 backbone),在 UCF101 上 94.1%,精度远超 C3D。
- 优势:兼容 2D 预训练,收敛快;支持多尺度输入,对复杂动作鲁棒。
- 适用场景:视频分析、行为识别(如监控中的 “跌倒检测”)、体育赛事动作分类。
-
SlowFast Networks:
- 核心设计:分 “慢流” 和 “快流” 处理时空特征,兼顾精度与效率:
- 慢流(Slow Pathway):低帧率采样(如 16 帧取 1 帧),用 3D CNN 提取高分辨率空间特征(关注 “是什么动作”);
- 快流(Fast Pathway):高帧率采样(如 16 帧取 8 帧),用轻量化 3D CNN 提取低分辨率时间特征(关注 “动作如何变化”);
- 性能:在 Kinetics-400 上准确率 79.0%,Kinetics-600 上 83.0%,在 AVA(原子动作检测)数据集上 mAP 35.9%。
- 优势:比 I3D 快 2 倍,比 C3D 快 10 倍,是当前高精度 + 高效率的首选方案。
- 适用场景:实时视频监控、影视动作分析、自动驾驶中的行人动作识别。
- 核心设计:分 “慢流” 和 “快流” 处理时空特征,兼顾精度与效率:
-
X3D(Expanded 3D CNN):
- 创新:在 SlowFast 基础上,通过 “深度、宽度、分辨率、帧率、 kernel 大小”5 个维度联合扩展网络,用更小参数量实现更高精度。
- 性能:X3D-L 在 Kinetics-400 上准确率 85.2%,参数量仅 6.7M(比 SlowFast 小 8 倍),计算量仅 12.7 GFLOPs。
- 优势:极致的 “精度 - 效率比”,支持移动端和边缘设备部署。
- 适用场景:资源受限的实时动作识别(如手机端健身动作纠正)、嵌入式监控设备。
四、基于 Transformer 的方法(长视频与复杂动作)
Transformer 的自注意力机制能捕捉长距离时空依赖,近年来在视频动作识别中表现突出,尤其适合长视频和复杂动作:
-
TimeSformer(Time-Space Transformer):
- 原理:将视频拆分为 “时空块”(如 T 帧 ×H×W 图像→T×N 个 16×16 块,N 为每帧块数),用 Transformer 的自注意力计算任意块之间的时空关联。
- 注意力模式:支持 5 种模式(如空间注意力、时间注意力、时空注意力),灵活捕捉不同维度的依赖。
- 性能:在 Kinetics-400 上准确率 79.8%,在长视频数据集(如 Something-Something V2)上表现优于 3D CNN。
- 优势:对长时动作(如 “做饭”“修车”)的依赖捕捉更精准。
-
Video Swin Transformer:
- 改进:将 2D Swin Transformer(窗口自注意力)扩展到视频,引入时空窗口自注意力(同时在空间窗口和时间窗口内计算注意力),减少计算量。
- 性能:Video Swin-B 在 Kinetics-400 上准确率 84.9%,Kinetics-600 上 87.1%,AVA 数据集 mAP 44.5%,是当前 Transformer 类方法的 SOTA。
- 优势:兼顾长距离依赖和局部细节,对遮挡、视角变化鲁棒。
- 适用场景:复杂场景动作识别(如多人交互动作)、医学视频分析(如手术动作分类)。
五、轻量化与实时方法(边缘设备部署)
针对移动端、嵌入式设备等资源受限场景,需在精度和速度间平衡:
-
MobileNet3D:
- 原理:将 2D MobileNet 的深度可分离卷积扩展为 3D(空间深度可分离 + 时间深度可分离),大幅减少参数量和计算量。
- 性能:MobileNetV2-3D 在 UCF101 上准确率 89.5%,计算量仅 2.3 GFLOPs,比 C3D 小 20 倍。
- 适用场景:手机端动作识别(如健身 APP 实时纠正动作)、智能手表的手势识别。
-
EfficientNet3D:
- 创新:将 2D EfficientNet 的 “复合缩放”(深度、宽度、分辨率)扩展到 3D,同时缩放时间维度(帧率),实现精度与效率的最优平衡。
- 性能:EfficientNet-B3-3D 在 Kinetics-400 上准确率 78.4%,计算量 8.4 GFLOPs,比 I3D 快 3 倍。
- 优势:开箱即用的轻量化方案,支持 TensorRT 加速,适合边缘计算。
六、算法选型决策树
需求场景 | 推荐算法 | 核心原因 |
---|---|---|
高精度、复杂动作(如多人交互) | Video Swin Transformer/X3D | 捕捉长时依赖,对遮挡鲁棒,精度 SOTA。 |
实时性 + 中高精度(如监控) | SlowFast/X3D | 快慢流平衡精度与速度,支持实时推理(≥30 FPS)。 |
边缘设备 / 移动端(如手机 APP) | MobileNet3D/EfficientNet3D | 轻量化,低计算量,支持 TensorRT/ONNX 加速。 |
长视频分析(如 10 分钟以上) | TimeSformer/Video Swin | 自注意力捕捉长距离时空依赖,优于 3D CNN。 |
学术研究 /baseline 对比 | I3D/SlowFast | 经典且开源实现丰富,便于扩展改进。 |
七、常用数据集与性能对比
算法 | Kinetics-400 准确率 | UCF101 准确率 | 参数量(M) | 计算量(GFLOPs) |
---|---|---|---|---|
C3D | 65.4% | 90.2% | 41.3 | 320 |
I3D(Inception) | 74.2% | 94.1% | 28.0 | 150 |
SlowFast(R50) | 79.0% | 96.0% | 34.5 | 75 |
X3D-L | 85.2% | 97.3% | 6.7 | 12.7 |
Video Swin-B | 84.9% | 97.5% | 88.2 | 210 |
MobileNetV2-3D | 72.1% | 89.5% | 2.0 | 2.3 |
总结一下下
- 高精度首选:X3D(平衡精度与效率)、Video Swin Transformer(复杂动作 / 长视频);
- 实时部署首选:SlowFast(监控场景)、MobileNet3D/EfficientNet3D(移动端 / 边缘设备);
- 经典 baseline:I3D、Two-Stream(学术研究入门)。
实际应用中,需结合硬件资源(GPU/CPU/ 边缘芯片)、视频长度、动作复杂度选择算法,并通过 TensorRT、ONNX Runtime 等工具加速推理。
【声明】本内容来自华为云开发者社区博主,不代表华为云及华为云开发者社区的观点和立场。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