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进分布式存储与融合存储
【摘要】 要理解分布式存储与融合存储的区别,首先需明确两者的核心定位:分布式存储是一种存储架构技术,核心是通过多节点集群实现数据的分散存储与协同管理;融合存储是一种资源部署形态,核心是将 “存储” 与 “计算”“网络” 等资源整合到同一硬件 / 软件平台,实现一体化交付与管理。两者并非 “对立关系”,甚至可能存在交叉(如部分融合存储产品底层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但在架构设计、资源整合逻辑、适用场景上存...
要理解分布式存储与融合存储的区别,首先需明确两者的核心定位:
- 分布式存储是一种存储架构技术,核心是通过多节点集群实现数据的分散存储与协同管理;
- 融合存储是一种资源部署形态,核心是将 “存储” 与 “计算”“网络” 等资源整合到同一硬件 / 软件平台,实现一体化交付与管理。
两者并非 “对立关系”,甚至可能存在交叉(如部分融合存储产品底层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但在架构设计、资源整合逻辑、适用场景上存在本质差异。
一、分布式存储与融合存储的核心区别
从多个关键维度我们来对比一下吧
对比维度 | 分布式存储(Distributed Storage) | 融合存储(Converged Storage) |
---|---|---|
核心定义 | 基于 “多节点集群” 的存储架构,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节点,通过协议协同实现高可用、高扩展 | 整合 “存储 + 计算 + 网络”(或其中两者)的一体化平台,以 “整机 / 集群” 形式交付 |
资源整合范围 | 仅聚焦 “存储资源”,不包含计算 / 网络(需额外搭配独立计算、网络设备) | 必然整合 “存储”,通常同时整合 “计算”,部分还集成 “网络交换” 功能 |
架构形态 | 纯存储集群(由存储节点组成,每个节点含硬盘、存储控制器,无通用计算 CPU) | 一体化集群(每个节点同时具备 “计算 CPU + 内存 + 存储硬盘 + 网络接口”,如超融合) |
扩展方式 | 横向扩展(Scale-Out):通过增加 “存储节点” 线性提升容量与性能(每节点仅贡献存储能力) | 整机扩展:通过增加 “融合节点”(含计算 + 存储 + 网络)整体扩展,无法单独扩展某一类资源 |
适用负载特性 | 对 “存储容量 / 性能” 需求高、且计算与存储可分离的场景(如海量数据存储、独立数据库) | 对 “部署效率 / 管理简化” 需求高、且计算与存储耦合紧密的场景(如虚拟化、容器) |
管理复杂度 | 需单独管理 “存储集群”,同时需协调计算、网络资源,管理链路较长 | 仅需管理 “一体化集群”,存储、计算、网络配置联动,简化运维 |
典型代表 | 华为 OceanStor Pacific、阿里云 OSS、Ceph、GlusterFS | 华为 FusionCube、VMware vSAN、Nutanix 超融合、深信服超融合 |
二、分布式存储的核心特性和一些使用场景
分布式存储的核心优势是 “存储资源的弹性扩展与高可靠”,适合 “存储需求独立于计算、且规模持续增长” 的场景。
1. 核心特性
- 横向扩展无上限:新增存储节点即可线性提升总容量(PB 级甚至 EB 级)和 IO 性能(节点越多,并发处理能力越强),无传统存储 “单阵列容量瓶颈”;
- 数据高可靠:通过 “多副本”(如 3 副本)或 “纠删码” 技术,将数据分片存储在不同节点,单个节点故障不影响数据可用性;
- 存储与计算解耦:可独立为多个计算集群(如物理机集群、云服务器集群)提供存储服务,资源复用性高;
- 协议兼容性强:支持块存储(iSCSI)、文件存储(NFS/SMB)、对象存储(S3)等多种接口,适配不同类型的应用负载。
2. 典型的使用场景
-
海量数据存储场景:
如视频监控(需存储 PB 级摄像头录像)、大数据分析(Hadoop/Spark 集群的海量原始数据存储)、云厂商的对象存储服务(如阿里云 OSS 存储用户图片 / 文档)。 -
核心业务独立存储场景:
如企业核心数据库(MySQL/Oracle)、ERP 系统的存储需求 —— 计算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需高性能存储,且存储需独立于计算(避免计算节点故障影响存储),分布式存储可提供低延迟块存储服务,同时通过多节点确保数据库数据可靠。 -
跨地域数据共享场景:
比如哈跨国企业的分支机构数据共享,分布式存储支持 “多站点部署”,可实现不同地域节点间的数据同步与共享,满足全球业务的存储需求。
三、融合存储的核心特性与使用的场景
融合存储的核心优势是 “一体化部署与简化管理”,适合 “计算与存储耦合紧密、追求快速上线与低运维成本” 的场景,其中最主流的形态是超融合存储(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HCI)**(整合计算 + 存储 + 网络)。
1. 核心特性
- 资源一体化整合:单个节点同时提供计算(CPU / 内存)、存储(本地硬盘)、网络(网卡)能力,无需单独采购存储阵列、交换机,硬件成本更低;
- 部署效率高:通过统一管理平台(如 VMware vCenter、华为 FusionSphere),可一键完成集群部署(含计算、存储、网络配置),传统架构需数天的部署工作可缩短至数小时;
- 管理链路短:运维人员仅需管理 “融合集群”,无需分别维护存储、计算、网络设备,减少跨团队协作成本(如无需单独的存储管理员);
- 资源耦合紧密:存储资源直接来自计算节点的本地硬盘,数据读写无需跨设备传输,延迟更低,适合虚拟化 / 容器等 “计算与存储强关联” 的负载。
2. 典型使用场景
-
中小企业虚拟化 / 私有云场景:
中小企业 IT 团队规模小(通常 1-2 人运维),需快速搭建虚拟化平台(如运行 ERP、OA、文件服务器等虚拟机),融合存储(超融合)可一站式满足 “计算 + 存储 + 网络” 需求,无需单独配置存储阵列,运维简单。
例:某 200 人规模的制造企业,需部署 5 台虚拟机运行 ERP 和 OA 系统,采用超融合集群(3 个节点),可快速上线,且运维人员仅需通过统一平台管理所有资源。 -
边缘计算场景:
如工厂车间的工业控制、偏远地区的基站数据处理 —— 边缘节点空间有限、无专业运维人员,融合存储(如边缘超融合)体积小(1U/2U 机架式),可本地化处理计算任务(如工业设备数据采集分析),同时存储本地数据,无需依赖远程数据中心。 -
快速业务上线场景:
如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测试环境、临时项目(如营销活动的后台系统),需在 1-2 天内搭建 IT 架构,融合存储可通过 “整机交付 + 一键部署” 快速满足需求,项目结束后可灵活扩容或缩减节点,资源利用率高。
四、总结一下下
决策维度 | 优先选分布式存储 | 优先选融合存储 |
---|---|---|
1. 资源是否需要分离 | 计算与存储需独立扩展(如计算需求稳定,存储容量持续增长) | 计算与存储需求同步增长(如虚拟机数量增加,存储需求也同步增加) |
2. 业务规模与团队能力 | 大规模部署(PB 级以上)、有专业存储运维团队 | 中小规模部署(TB 级 - PB 级)、运维团队规模小(1-3 人) |
3. 负载类型 | 独立数据库、海量数据存储、跨集群共享存储 | 虚拟化(VMware/KVM)、容器(K8s)、边缘本地化处理 |
4. 部署与管理需求 | 可接受分步骤部署(先搭存储,再搭计算)、需灵活适配多场景 | 追求 “即插即用”、希望简化管理、减少跨设备协调成本 |
- 分布式存储是 “专注存储的弹性架构”,解决 “海量数据存储、存储与计算解耦” 的问题;
- 融合存储是 “整合多资源的交付形态”,解决 “部署慢、管理繁、中小规模场景成本高” 的问题;
- 两者并非互斥:部分超融合产品(如华为 FusionCube)底层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本质是 “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实现融合存储的形态”,需根据具体业务需求判断核心诉求,再选择对应的技术方案。
【声明】本内容来自华为云开发者社区博主,不代表华为云及华为云开发者社区的观点和立场。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