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A还能撑多久?”——聊聊量子计算下密码学的危与机

举报
Echo_Wish 发表于 2025/08/04 21:47:56 2025/08/04
【摘要】 “RSA还能撑多久?”——聊聊量子计算下密码学的危与机

“RSA还能撑多久?”——聊聊量子计算下密码学的危与机

老铁,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哪天量子计算真的成熟了,我们平常登录的网银、发的微信、转的比特币,是不是统统不安全了?”

听起来像科幻片对吧?但现实是真的——量子计算已经对现有加密体系构成了巨大挑战。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密码学界这几年最紧张的话题。今天咱就来聊聊:

量子计算到底凭什么能“撬开”现在的密码?
我们还有哪些解法来“补锅”?
真到那天,我们该怎么办?


一、传统加密是怎么被“打脸”的?

你知道现在大多数加密算法的底层原理是什么吗?一句话概括就是:

让破解者“算不过来”就行。

比如 RSA,靠的就是大整数因式分解很难;椭圆曲线(ECC),靠的是离散对数问题难。

我们现在用的 2048 位 RSA,在普通计算机上暴力破解,需要几百年起步。

但!

如果换成量子计算机,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 举个简单例子:

传统算法破解 RSA:

时间复杂度:指数级
运行时间:几十亿年(实用上不可行)

量子算法破解 RSA(Shor 算法):

时间复杂度:多项式级
运行时间:几小时?甚至更少(当量子位足够时)

也就是说,一旦量子计算机达到“商用级别”性能(比如拥有上千个纠错后的量子比特),RSA、ECC这些加密算法统统不保。

就像一群人在用锁防贼,结果贼来了直接用激光切割器,全开。


二、量子到底有多强?来点实感

不扯玄的,咱拿 IBM Q 来体验下“量子计算怎么跑”。

💻 用 Python 模拟 Shor 算法(简单版)

from qiskit.algorithms import Shor
from qiskit import Aer
from qiskit.utils import QuantumInstance

shor = Shor()
backend = Aer.get_backend('aer_simulator')
result = shor.factor(N=15, quantum_instance=QuantumInstance(backend))

print(f"15 的因式分解结果是:{result.factors}")

输出结果:

15 的因式分解结果是:[[3, 5]]

这只是个入门实验,但意义很大:量子是真的能干这个事的

未来某天把 N=2048 扔进去,人家一算就开了。


三、那是不是以后都别上网了?

别慌,密码学界早就“开始补锅”了,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的主角:

后量子密码学(Post-Quantum Cryptography,简称 PQC)

这是指——不怕量子计算的密码算法,就算你把 Shor、Grover 都带上,也拿它没辙。

目前已经有一些比较靠谱的方案:

算法类型 代表算法 说明
格基密码 Kyber、NTRU 基于格(Lattice)难题构建
哈希签名 SPHINCS+ 基于哈希函数
多变量密码 Rainbow(被攻破) 多项式方程组(部分已废弃)
代码型密码 McEliece 用线性编码做加密基础

其中 Kyber 已被 NIST(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选为最终标准,很有希望成为未来主流。


四、Kyber 这哥们,能打吗?

很能打。Kyber 是目前后量子公钥加密算法中,速度快、密钥小、抗量子攻击能力强的那一批。

来一段 Kyber 的 Python 模拟(基于 pqcrypto 包):

🔐 用 PQCrypto 实现 Kyber 加解密

from pqcrypto.kem.kyber512 import generate_keypair, encrypt, decrypt

# 生成密钥对
public_key, secret_key = generate_keypair()

# 加密
ciphertext, shared_secret_enc = encrypt(public_key)

# 解密
shared_secret_dec = decrypt(ciphertext, secret_key)

# 比较
print(shared_secret_enc == shared_secret_dec)  # True

这个 shared_secret 就是最终协商出来的密钥,用于 TLS 或 VPN 加密都完全 OK。


五、那是不是赶紧全部迁移?

现实可没那么简单。

PQC 的部署要考虑:

  • 🚧 兼容性问题:老系统接不住新算法
  • 🔑 密钥管理问题:新密钥格式和长度更大
  • 📱 设备性能限制:比如 IoT、手机可能吃不消
  • 🧪 算法成熟度:一些算法还没经受足够实战检验

所以很多机构(包括 Google、Cloudflare)都在推进所谓的**“混合加密方案”**:量子安全算法 + 现有算法双保险。


六、Echo_Wish 的观点:别等“后悔药”

你看,从 RSA 到 ECC,再到量子抗性算法,密码学就是一场“永不停息的军备竞赛”。

而量子计算,是这场游戏里终极Boss级的挑战

我个人观点是:不需要一刀切,但你一定要提前做准备。

就像当年 IPv6 推了10年没人用,结果互联网一爆发,才发现谁准备早,谁赢得多。


七、总结一下,干货提炼:

  • ✅ 量子计算对 RSA/ECC 构成实质性威胁
  • ✅ Shor 算法可以多项式时间破解传统加密
  • ✅ 后量子密码学正在成为新标准(NIST 2024 定稿)
  • ✅ Kyber、Dilithium 等算法值得重点关注
  • ✅ 混合加密是过渡期最佳实践

写在最后:

密码这东西,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天天都在保护我们最重要的资产:身份、资金、隐私。

量子计算是未来趋势,我们既不能怕它,也不能无视它。

真正的高手,是在变革还没到来的时候,就已经把路铺好了。

【声明】本内容来自华为云开发者社区博主,不代表华为云及华为云开发者社区的观点和立场。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