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边修好了吗?”——DevOps时代,运维团队到底该怎么配合?

举报
Echo_Wish 发表于 2025/07/07 20:10:21 2025/07/07
【摘要】 “你那边修好了吗?”——DevOps时代,运维团队到底该怎么配合?

“你那边修好了吗?”——DevOps时代,运维团队到底该怎么配合?

说实话,搞运维这些年,我最怕听到一句话就是:“你那边修好了吗?”
这句话通常背后隐藏着一堆事:开发在催、业务在炸、用户在骂、监控在报警,而你盯着一堆日志和脚本,只想说:“你以为我手里拿着的是万能钥匙吗?”

但话说回来,其实这不是哪个人的问题,是协作方式的问题

这几年,DevOps火得一塌糊涂,但“DevOps + 运维”怎么协同,很多人其实是懵的。今天咱就唠唠这个事,咱别讲太高大上,就从实际出发,看看DevOps时代,运维该怎么站位?怎么和开发配合得更爽、更高效?


一、DevOps不是替代运维,而是把你从“救火队”变成“工程师”

有些传统运维朋友对DevOps有误解,以为“DevOps来了=我得失业”。其实大错特错。DevOps不是“把所有人逼成全栈”,而是希望你能从“手动修复”走向“自动治理”。

传统运维:

  • 被动响应
  • 手动部署
  • 故障追日志

DevOps运维:

  • 主动预警
  • 自动化部署
  • 基于CI/CD的可观测系统

DevOps是给你加装“机械臂”,不是让你下岗。


二、DevOps协作最怕“踢皮球” —— 用好自动化才能让配合变“顺滑”

说到底,DevOps最忌讳的就是:“这个你们开发的锅,我们运维不背。”、“你们运维的CI/CD管道又挂了,怎么上线啊?”

这时候,协作需要标准化 + 自动化

我们来个例子,用 GitLab CI + Docker + Kubernetes 来实现一个开发-测试-上线的全流程,运维负责打通平台和监控,开发只负责提交代码。

gitlab-ci.yml

stages:
  - build
  - test
  - deploy

build:
  stage: build
  script:
    - docker build -t myapp:$CI_COMMIT_SHORT_SHA .
    - docker push myapp:$CI_COMMIT_SHORT_SHA

test:
  stage: test
  script:
    - docker run myapp:$CI_COMMIT_SHORT_SHA pytest

deploy:
  stage: deploy
  script:
    - kubectl set image deployment/myapp-deployment myapp=myapp:$CI_COMMIT_SHORT_SHA

这个CI流程意味着什么?

  • 开发同学:git push 完事;
  • 运维同学:维护CI/CD流程、构建系统与K8S;
  • 整个团队:部署流程标准透明、可观测、可复现。

有没有发现?这种协作模式下,“你那边修好了吗”根本不会出现,因为大家都有“仪表盘”。


三、DevOps协作最关键的是“三个视角统一”

1. 代码视角

开发写的代码必须自带运维友好性,比如日志标准化、配置文件可参数化、健康检查接口完善。

举个错误日志例子:

import logging
logging.basicConfig(level=logging.INFO)
logger = logging.getLogger(__name__)

try:
    do_something()
except Exception as e:
    logger.exception("业务处理失败: %s", e)

如果还在满屏 print("error!"),那你可别怪运维查日志查到吐血。


2. 部署视角

运维负责“让代码跑得起来”,但不能总靠人工SSH。用上Ansible或者Helm这种工具,一键部署才是真正配合的开始。

# Helm chart values.yaml 示例
replicaCount: 3
image:
  repository: myapp
  tag: latest
service:
  port: 80
resources:
  limits:
    cpu: 500m
    memory: 256Mi

开发提供 Chart,运维部署时填上 values,一行命令搞定上线,减少沟通扯皮。


3. 监控视角

开发写业务,运维管平台,但只有监控联调,出问题才能第一时间定位。

比如基于 Prometheus + Grafana + Alertmanager 搭的系统,告警要联通微信机器人/飞书群,告警信息里得有:

  • 哪个服务
  • 哪个实例
  • 错误大概是什么
  • 链接跳转到对应日志系统或监控图表

协作关键在于:开发要提供埋点,运维要提供观察口,双方联合调试,别各玩各的。


四、我们做DevOps协作时,踩过哪些坑?

说几个我自己团队踩过的坑,供大家参考:

坑一:只有CI,没有CD

部署还靠运维手动 kubectl apply,一旦出错找不到人背锅。CI/CD 是一体的,分开就是地狱。

坑二:开发不写README、没写接口文档

运维上线时才知道端口是什么、服务是干啥的……最后被逼着看源码。协作不是“扔代码”,而是“交付标准产品”。

坑三:线上故障后还靠人肉排查

没有统一日志平台(比如ELK、Loki),每次都要进服务器找日志,最后干脆写个Shell脚本搜日志(别笑,我真干过)。


五、写在最后:DevOps不是工具,是一种“共生式协作文化”

别以为学了几个工具、弄了个Jenkins流水线就叫DevOps。真正的DevOps是一种**“以交付为目标”**的文化,它强调的不是谁牛谁听谁的,而是:

“你写的每一行代码,要为可运行负责;我搭的每一套平台,要为可持续负责。”

【声明】本内容来自华为云开发者社区博主,不代表华为云及华为云开发者社区的观点和立场。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