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Transformer 的编码器堆叠

举报
汪子熙 发表于 2025/07/01 20:23:28 2025/07/01
【摘要】 最近笔者在通过📖来学习 Transformer 的设计原理。了解到其中有个编码器堆叠的概念。本文是笔者的学习心得。编码器堆叠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层次化的特征提取过程,通过多层次地处理输入数据,从而使模型能够逐步加深对输入内容的理解。 Transformer 的编码器堆叠是什么在 Transformer 中,编码器是整个架构的关键组成部分,用于将输入序列编码成适合解码器使用的特征表示。而编码器堆...

最近笔者在通过📖来学习 Transformer 的设计原理。

了解到其中有个编码器堆叠的概念。本文是笔者的学习心得。

编码器堆叠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层次化的特征提取过程,通过多层次地处理输入数据,从而使模型能够逐步加深对输入内容的理解。

Transformer 的编码器堆叠是什么

在 Transformer 中,编码器是整个架构的关键组成部分,用于将输入序列编码成适合解码器使用的特征表示。而编码器堆叠指的是将多个相同的编码器模块依次堆叠起来,使得每一个编码器层都能在前一个编码器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取更高层次的特征。这种多层堆叠结构类似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层次设计,使模型能够逐渐构建出对输入数据的更丰富的表征。

每一个编码器模块都包含两个主要子层:多头注意力子层前馈神经网络子层。在每一层中,输入数据会先通过多头注意力子层进行全局的信息交互,然后通过前馈神经网络对子层的输出进行进一步的非线性变换。这样,每一层编码器都能够利用多头注意力机制关注整个输入序列的不同部分,并通过前馈神经网络进行信息的进一步加工。

编码器堆叠通常由多个相同的编码器模块构成,Transformer 的原始论文中使用了 6 个编码器模块的堆叠,但实际应用中这个数量可以根据具体任务的复杂程度进行调整。层数越多,模型的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计算复杂度也会增加。

编码器堆叠的工作原理

为了理解编码器堆叠的工作原理,可以从其具体的层次处理方式来进行剖析。假设输入是一个包含 (n) 个单词的句子,首先,输入通过词嵌入层转换为向量表示,然后通过位置编码进行加和处理,以保留输入序列的顺序信息。位置编码是 Transformer 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它本身不包含像 RNN 那样的自然顺序特性,而位置编码则为每个词嵌入向量增加了序列位置信息,从而使模型能够感知词的顺序。

经过初步处理的输入数据被送入第一个编码器模块。在这个模块中,输入会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 多头自注意力子层:每个单词向量通过多头自注意力机制与句子中的其他单词进行交互,从而获取与其相关的全局上下文信息。具体来说,对于输入的每一个词,该机制会计算该词与其他所有词的相似度,并根据这些相似度分配注意力权重,以便在后续处理时根据不同的重要性对信息进行整合。

  2. 前馈神经网络:经过注意力子层处理的结果会被送入一个前馈神经网络,该网络由两个全连接层组成。前馈网络的作用是进一步对特征进行非线性转换,使得模型可以学习到更复杂的特征表示。

  3. 残差连接与层归一化:每一个编码器层都采用了残差连接(Residual Connection)和层归一化(Layer Normalization)。残差连接是将输入直接加到子层的输出上,使得模型可以保留前一层的信息,避免梯度消失,并加速训练。层归一化则是为了使模型在每一层中都有一个稳定的分布,从而提高模型的训练效果和收敛速度。

当数据通过一个编码器层的处理后,得到的是输入序列的更高层次的表示。这个表示包含了输入句子中所有词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经过第一个编码器模块处理的输出将继续输入到下一个编码器模块中。每一个后续的编码器层都会在前一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取特征,使得整个堆叠过程类似于逐步抽取语义信息的过程,从而使模型最终生成的输出对输入句子有一个深刻且细致的理解。

真实世界中的编码器堆叠案例

为了使这种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观,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真实的案例来理解编码器堆叠的功能和价值。

案例一:机器翻译任务

以英语到法语的机器翻译任务为例,假设输入句子是 The weather is very nice today,需要将其翻译为法语。

在编码器堆叠中,第一层编码器通过多头自注意力机制建立输入句子中各个词之间的基本依赖关系。例如,weathernice 之间有直接的修饰关系,而 today 则与整个句子的时态有关系。第一层编码器会提取这些直接的依赖信息,并将它们编码到输出特征中。

当输出经过第二层编码器时,模型会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取更加深层次的特征。例如,第二层可能会关注句子的整体语义和时态特征,将 very nice 的程度修饰与 weather 更好地结合。多层编码器堆叠的设计使得模型可以在每一层上不断提升对句子结构的理解,从而在生成翻译时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原文的语义和语气。

经过编码器堆叠的深度处理后,解码器可以根据这些提取到的丰富语义特征来生成目标语言的翻译,例如 Il fait très beau aujourd'hui。这意味着通过编码器堆叠,模型能够逐层加深对输入信息的理解,确保在翻译过程中不会遗漏重要的语义或细节。

案例二:问答系统

在问答系统中,编码器堆叠的作用尤为显著。假设系统收到的输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例如 What are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developing countries?,模型的目标是根据给定的背景材料生成答案。

在这种情况下,编码器的每一层都会逐步提取问题中不同的层次信息。第一层编码器可能会关注问题中的核心名词短语,例如 economic impactsclimate change。这些核心短语的特征会被传递给下一层编码器,在那里,模型会进一步提取修饰关系和具体的语境,例如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提供了影响的特定范围和背景。

经过多层编码器堆叠处理后的输出特征包含了对整个问题的详细表征,不仅包括基本的词语关系,还包含了问题中的关键要点、修饰关系和背景范围。解码器可以基于这些特征生成详细且准确的答案,例如 Climate change is expected to significantly impact agricultu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eading to reduced crop yields and increased food insecurity, which in turn affects economic stability.

案例三:长文档的文本摘要

编码器堆叠的另一典型应用是在长文档的文本摘要生成任务中。假设输入是一篇关于新冠病毒大流行的详细报道,篇幅长达数千字,其中涵盖了病毒的传播情况、公共卫生措施、疫苗开发进展等多个方面。模型需要对这篇长文档进行总结,生成一段简短且包含关键信息的摘要。

在这个过程中,编码器堆叠的作用是逐层提取文档的语义信息。第一层编码器通过注意力机制关注文档中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和整体结构,可能会提取出关于疫情传播、疫苗开发等多个主题的基本特征。第二层编码器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取更深层次的语义特征,例如各个主题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哪些主题在文档中占据了重要位置。通过多层编码器的逐步处理,最终生成的特征向量可以看作是文档的一个高度浓缩的表示,其中包含了所有关键主题和重要的细节。

这种逐层抽取特征的过程就像是人类在阅读长文档时的理解过程——初步浏览,找到关键点,然后再深入理解各个关键点之间的关系和逻辑。最终,基于编码器堆叠提取到的丰富特征,解码器可以生成一个准确的摘要,例如 这篇报道总结了新冠病毒的传播情况、疫苗的开发进展以及相关的公共卫生政策,强调了国际社会在控制疫情方面的合作与挑战。

编码器堆叠的优势和深度学习中的启示

编码器堆叠的设计类似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中的多层卷积堆叠,它们都有着逐层提取更高级特征的目的。在卷积网络中,初级卷积层可能提取图像中的边缘特征,而更深层的卷积层则可以提取更加复杂的形状和物体轮廓。同样,编码器堆叠中的每一层编码器通过自注意力机制和前馈神经网络的结合,使得模型能够逐层深入理解文本中的复杂语义和上下文关系。

编码器堆叠的另一个重要优势是并行化处理。与传统的 RNN 模型不同,Transformer 的编码器堆叠不需要按照序列的顺序来处理输入,这使得它可以利用 GPU 并行计算大大加快训练速度。这种并行化特性使得 Transformer 能够高效地处理长序列数据,而不会像 RNN 那样容易受到梯度消失问题的困扰。

编码器堆叠与模型深度的权衡

尽管增加编码器的堆叠层数可以提升模型的表现能力,但并不是层数越多越好。对于某些任务而言,过多的编码器堆叠会导致模型过拟合,即模型对训练数据的复杂模式学得太多,反而无法很好地泛化到新的数据。这种现象在深度学习中被称为过拟合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常会引入一些正则化技术,例如 Dropout 和早停策略(Early Stopping),以确保模型能够获得更好的泛化性能。

此外,增加编码器层数也会增加模型的计算复杂度,使得训练和推理过程的时间和资源需求显著增加。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模型的深度需要根据具体的任务需求和可用的计算资源进行调节,以实现性能与效率之间的平衡。

编码器堆叠的总结与应用展望

编码器堆叠是 Transformer 模型中逐步提取复杂特征的关键设计,通过多层次的自注意力和前馈网络的组合,使模型能够从输入中获取丰富的上下文和深层次的语义信息。无论是在机器翻译、问答系统,还是文本摘要生成等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编码器堆叠都展现了强大的能力。

这种结构的设计灵感和优势不仅限于自然语言处理,它还为图像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在图像处理领域,Vision Transformer(ViT)通过编码器堆叠来处理图像数据,逐层提取图像中的空间特征,并展现出了与卷积神经网络(CNN)相比的竞争力。

展望未来,编码器堆叠的设计思路可能会被进一步拓展和优化,结合新型注意力机制或其他特征提取方法,以应对更复杂的数据和任务需求。例如,混合多模态 Transformer 可以通过编码器堆叠对文本、图像、音频等多种数据类型进行联合建模,从而在多模态理解和生成任务中获得更好的表现。

【声明】本内容来自华为云开发者社区博主,不代表华为云及华为云开发者社区的观点和立场。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