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图像像素打乱,CNN还是能进行分类预测呢?

举报
汪子熙 发表于 2025/06/02 17:43:36 2025/06/02
【摘要】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把图像像素打乱,CNN还是能进行分类预测呢?笔者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请广大同行指正。当我们把图像像素打乱时,其实是对图像的一种全局扰动。这种扰动看似破坏了图像的空间结构,但 CNN 依然具备一定的分类能力,尽管准确率有所降低但依然有效。 卷积神经网络 (CNN) 的本质首先我们要理解 CNN 的本质是通过卷积核来提...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为什么把图像像素打乱,CNN还是能进行分类预测呢?
笔者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请广大同行指正。

当我们把图像像素打乱时,其实是对图像的一种全局扰动。这种扰动看似破坏了图像的空间结构,但 CNN 依然具备一定的分类能力,尽管准确率有所降低但依然有效。

卷积神经网络 (CNN) 的本质

首先我们要理解 CNN 的本质是通过卷积核来提取图像的特征。卷积层是 CNN 的核心部分,通过卷积操作,它可以有效地识别图像中的局部特征,比如边缘、纹理和颜色等。卷积核的设计使得它能够通过扫描图像局部区域来提取这些特征,而每个卷积核会在整个图像的不同位置共享,以便于捕捉相同类型的局部特征,这样的特性被称为参数共享。

这种提取局部特征的方式使得 CNN 对局部结构的依赖性非常强。即使将图像整体扰动了,只要局部特征依然存在,卷积核仍然能够通过卷积操作识别出一些有效的特征。

图像像素扰动后的情况

考虑图像像素被打乱的情况。我们假设所有图像都被相同的 permutation matrix(排列矩阵)扰动。排列矩阵本质上是将图像的像素打散并重新排列。虽然图像的视觉表现看起来非常混乱,但相同类型图像的像素位置扰动仍然具有一定的规律。举例来说,所有的“猫”图像在同样的扰动下可能依然呈现出某种特定的局部特征模式,只是这些特征的位置与原来的图像位置不同。

CNN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丢失了对原始空间结构的依赖,但因为所有图像都按照相同的扰动方式进行了处理,网络可以重新适应这种扰动之后的局部特征。也就是说,CNN 可以学习新的卷积核去适应扰动后的特征模式。因此,尽管全局信息变得难以辨别,网络仍然能够在新的图像结构中找到用于分类的模式。

理解局部特征的关键作用

局部特征是 CNN 能够在像素被扰动后依然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一个现实世界的例子:假设你看到一幅拼图,它原本是由不同区域拼成一只猫的图像。如果这些小片段的相对位置被完全打乱,你可能很难一眼看出这是只猫。

但是如果每一个片段中仍然保留着猫的毛皮颜色、眼睛或爪子的细节特征,你依然可以推测这些片段来自一只猫。这就是 CNN 处理这种像素扰动的能力的一个类比:即使全局结构乱了,CNN 仍然可以从各个局部的细节中提取到与目标类别相关的信息。

在数学层面,卷积操作的主要优势之一就是它能够捕捉局部不变性特征。即使图像的像素顺序发生改变,局部的像素关系往往会保持类似的模式,特别是在同一种类的图像中。这使得 CNN 在应对图像扰动的情况下依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理论基础:CNN 对局部特征的学习

一个比较有趣的理论支持 CNN 这种特性是“局部特征主导假设”(Local Feature Dominance Hypothesis)。该理论表明,在很多视觉任务中,局部特征比全局特征更为重要。CNN 的卷积核非常善于捕捉局部特征,因此即使全局的空间信息被打乱,只要局部特征保留,CNN 就有机会进行正确的分类预测。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这也符合人类视觉的某些特性。人类的视觉系统在识别物体时,首先会关注一些显著的局部特征,比如轮廓、边缘等。而后续的大脑整合则会根据这些局部信息来逐渐推断出整体的形象。因此,CNN 模仿这种特性,使得它即使在全局信息丢失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对局部特征的学习来进行分类。

卷积特征对扰动的鲁棒性

除了局部特征的重要性,CNN 的鲁棒性(即抗扰动能力)也是它在像素扰动情况下能够保持分类性能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考虑一个案例研究:假设有一组手写数字图像,每个数字都通过一个相同的排列矩阵扰动。对于人类来说,这些数字可能已经变得难以辨认,但 CNN 却能发现这些扰动后的图像之间仍然存在某种模式。这些模式是通过学习新的卷积核来识别的。

卷积操作本质上是对特征进行局部扫描,并将这些特征聚合起来。如果所有的图像都经历了相同的排列,某些局部特征的位置虽然相对于原始图像发生了变化,但在相同类型的图像中,这些局部特征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一致。因此,CNN 可以通过多层卷积和下采样操作逐渐学会如何识别这些新形式的模式。

这种鲁棒性类似于我们在听一首熟悉的音乐时,即使其中某些音符被改变位置,整体旋律的某些特征仍然能让我们识别出这首曲子。这种能力使得 CNN 在图像被扰动的情况下仍然能进行有效的分类。

从经验角度理解 CNN 的抗扰动性能

在计算机视觉的研究中,也有大量的实验研究支持这种抗扰动性能。研究人员曾经对常用的数据集进行像素扰动实验,例如 CIFAR-10 和 MNIST 数据集,将这些图像按照固定的随机排列进行像素扰动后,训练 CNN 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尽管分类的准确率相较于未扰动的图像有所降低,但 CNN 依然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分类效果。

一个很重要的观察是,即使全局信息被破坏,深度学习模型可以通过增加训练数据量和训练时间,学会如何从被扰动的数据中提取特征。这也表明了 CNN 的强大适应能力以及其对局部特征的依赖程度。

举一个更加具体的例子,想象一个图像中有一辆汽车。正常情况下,汽车的轮廓、轮胎、车窗等特征是按特定位置排列的。如果这些局部特征的位置发生扰动,虽然整辆车的形状已经被打乱,但卷积神经网络仍然能通过识别这些局部的特征,如轮胎的弧形边缘、车窗的形状等,来推测这可能是与“汽车”相关的对象。尤其在大量样本经过相同扰动的情况下,网络会渐渐学习到哪些局部特征和哪些类别最相关,从而进行有效的分类。

更复杂的 CNN:多层次特征提取

在多层 CNN 中,每一层卷积都会将图像特征提取得更深一层。从低级别的边缘到高级别的形状甚至特定物体的局部部分,CNN 能够层层叠加学习到更抽象的特征。当图像被扰动后,低层卷积核可能会难以提取原始的空间结构,但高层卷积层会结合低层提取到的所有信息,尝试对输入进行重建和推断,从而继续执行分类任务。

在图像分类中,CNN 学到的不仅是每个像素的绝对位置,而是如何将这些像素形成的局部特征组合起来。即使图像的像素位置改变,只要这些局部特征还能通过某种方式存在,网络依然能够以某种方式将这些特征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产生合理的分类判断。

卷积层与全连接层的作用

另一个需要提及的方面是 CNN 中卷积层和全连接层的区别。卷积层主要负责提取局部特征,而全连接层则将这些局部特征结合起来形成整体的分类决策。图像扰动可能使卷积层输出的特征图的空间信息变得不如之前清晰,但通过多层卷积和池化的处理,全连接层依然可以学会如何组合这些特征进行分类。

一个具体的类比是拼装一个物体。假设你有一堆不同形状的小积木,用来拼装成一个特定的模型。如果这些积木被重新排列,只要你知道每块积木的特性并且知道如何组合,你依然可以将它们拼成你想要的模型。全连接层就像是这样一个重新组合这些局部特征的过程,即使这些特征的位置发生了扰动,它依然可以进行一定的组合,从而得出分类的结论。

扰动影响下的表现差异

尽管 CNN 具有较强的抗扰动能力,但扰动后的图像分类准确率通常会有所降低。这是因为扰动后,图像的空间关联性(例如特定对象的相对位置)变得不再清晰,卷积核在提取这些特征时会受到干扰。因此,卷积网络在应对扰动后的图像时,虽然能够从局部特征中获得一定的信息,但丢失了很多全局空间布局的信息,从而导致分类性能下降。

这就像在阅读一本书时,如果每个段落的顺序都被打乱,读者仍然可以通过理解每个段落的内容来获得部分信息,但由于失去了章节的整体结构,理解可能会受到限制,最终的理解效果也会因此而降低。

卷积核对不同任务的适应性

CNN 的卷积核在图像扰动任务中的适应性也是值得注意的一点。卷积神经网络通过梯度下降等优化方法来调整卷积核的权重,使它能够提取最有利于任务的特征。因此,当图像的空间结构被扰动后,卷积核的权重也会在训练过程中逐步调整,以适应新的特征分布。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在训练一个扰动后的手写数字识别模型时,最初的卷积核可能是针对原始的手写数字图像设计的。然而,当图像被扰动后,卷积核会被迫重新学习如何从新的输入中提取特征,这些特征可能不再是原始的边缘和线条,而是新的、与类别相关的局部结构。因此,CNN 的特征提取过程是动态的,可以通过训练过程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输入。

太长不看版

水了这么长的文章,用一段话概括:CNN 在应对像素扰动后的图像时,依然能够进行有效的分类预测,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1. CNN 的卷积核擅长提取局部特征,即使全局结构被扰动,局部特征依然保留,这些局部特征在不同类别的图像中具有相似性。

  2. 所有图像使用相同的排列矩阵进行扰动,使得 CNN 能够学会适应新的特征模式,卷积核通过训练不断调整,寻找与类别相关的局部特征。

  3. CNN 的多层结构使得网络能够逐步提取更高层次的特征,即使低层卷积受到扰动影响,高层卷积和全连接层依然可以将这些特征组合起来进行分类。

  4. CNN 具有一定的抗扰动能力,通过不断调整权重,能够学习到在扰动后的图像中进行特征提取和组合的方式,进而实现分类任务。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抗扰动的特性使得 CNN 在处理一些不完美的数据时依然能够表现良好,而这也是深度学习模型在处理现实问题时非常有用的一点。

【声明】本内容来自华为云开发者社区博主,不代表华为云及华为云开发者社区的观点和立场。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