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大咖说丨人工智能正在让我们变笨吗?
全文约1841字,阅读约需8分钟
人工智能,特别是生成式 AI,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信息处理方式。ChatGPT、DeepSeek、Gemini 和 Copilot 等工具承诺提高效率,比如帮助我们起草邮件、总结文档和生成内容等,让用户能够减少认知负担。然而,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可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它正在让我们变“笨”。
该研究基于对319 名知识工作者的调查,发现人工智能削弱了人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增加了人们对其输出的信任感。这种过度自信,加上减少的认知努力,可能导致我们过度依赖 AI,降低独立思考和发现错误的能力。从长远来看,我们可能正在用便利性换取人类推理能力。
PART 01 AI的悖论:效率提高,思考减少
乍一看,人工智能似乎是一个强大的助手。它可以消除重复性任务,加快工作流程,甚至在创造性工作中提供帮助。然而,人类认知的本质正在发生变化。知识工作者不再主动解决问题,而是越来越多地验证AI生成的结果,从“思考者”转变为“审核者”。
这种转变看似无害,甚至有益。毕竟,AI 负责“繁重的工作”,而人类只需优化结果。然而,问题在于:如果用户认为 AI 生成的答案“足够好”,他们可能会跳过最具挑战性的思维过程。久而久之,这会削弱判断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并不是技术首次削弱人类能力。GPS 减少了我们的方向感,拼写检查器削弱了拼写能力,计算器减少了心算能力。然而,人工智能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比以往任何技术都更强大、更普遍,几乎影响着我们执行的所有认知任务。
PART 02 自信陷阱:AI 让我们过度自信
研究的一个关键发现是:用户越信任 AI,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越弱。这尤其危险,因为 AI 并非完美——它可能“幻觉式”地编造事实,强化偏见,甚至生成误导性信息。然而,许多用户将 AI 生成的结果视为权威答案,而不加质疑。
个人自信如何影响 AI 的使用
研究发现,那些对自身能力更自信的人,在使用 AI 时会投入更多的批判性思维;而那些更信任 AI 的人,则更少审查 AI 输出。
例如:
◆ 一名受访者使用AI 撰写绩效评估,但仔细检查 AI 生成的文本,以避免提交有误的信息。
◆ 另一名受访者发现 AI 生成的邮件不符合他上司的文化期望,需要手动修改以避免不当表达。
◆ 许多用户在使用 AI 之后仍依赖传统的搜索工具(如 Wikipedia、YouTube) 来验证 AI 生成的结果,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 AI 赋能的意义。
这揭示了一个关键点:AI 对人类思维的影响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它。那些了解其局限性并保持批判性思维的人,能够将 AI 作为辅助工具,而不是替代品。
PART 03 高风险问题:AI 依赖何时变得危险?
在低风险任务(如检查语法)中依赖 AI 可能问题不大,但在高风险领域,这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例如:
◆ 法律文件撰写 → AI 可能生成误导性的法律论点,误解判例法。
◆ 医疗诊断 → 过度依赖 AI 可能导致误诊。
◆ 金融决策 → AI 可能基于错误假设或过时数据提供建议。
研究发现,当任务的风险较高时,用户更可能进行批判性思考。然而,随着 AI 的进步,人们完全委托 AI 处理高风险任务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如果专业人士开始在关键领域盲目信任 AI,会发生什么? 人类智能停滞甚至下降的风险将变得非常现实。
PART 04 如何在使用 AI 的同时保持思考能力?
如果 AI 无法被回避,我们该如何在使用 AI 时避免削弱自己的思考能力? 这里有几个策略
1.把 AI 当作聪明的实习生,而不是专家。
AI 可以用于辅助创意生成、校对和总结,但不能取代独立思考。始终进行核实。
2.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
在使用 AI 生成的内容时,问自己:
- 这个答案合理吗?
- 它与其他来源的内容一致吗?
- AI 可能有哪些隐含假设?
3.交叉验证信息。
不要仅仅依赖 AI,需要结合传统文献、领域专家和独立研究进行验证。
4.提升自身的判断力。
研究表明,那些对自身判断力更有信心的人,批判性思维能力更强。增强自身分析能力,避免盲目依赖 AI。
5.将 AI 作为增强工具,而不是自动化替代品。
AI 应该用来扩展人类推理能力,而不是取而代之。目标是合作,而非完全依赖。
结论 AI 不会让你变笨,除非你允许它
人工智能本身不会让人变笨——但不加思考地依赖 AI 可能会。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 AI? 我们是将其作为思考的补充,还是完全替代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随着 AI 继续进化,更多人会选择减少人工干预,将 AI 用于更复杂的任务。然而,我们必须确保自己的智慧仍然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被 AI 接管。
AI 应该成为放大人类潜力的工具,而不是削弱人类能力的替代品。最终的选择权仍然在我们手中。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