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大咖说 | AI 是行业的未来, 还是另一个“元宇宙”?
本文作者:陈冠宏(华为网络MSSD首席顾问)全文约4497字,阅读约需10分钟
在本年度的517电信日上,中国电信高层在产品升级计划发布会中喊出“ALL in AI”战略,其震撼力让人瞩目。
自2022年11月OpenAI推出划时代的ChatGPT以来,技术的日新月异似乎从未停歇,如:2023年3月见证了GPT-4的诞生,2024年2月Sora的亮相,紧接着5月GPT-4o的登场,时至今日,AI已成为科技巨头和互联网公司争相角逐的“科技战场”,真正实现了“无处不AI”的愿景。
在这一进程中,我深入研究了AI技术的发展,发现不仅生成式AI模型(generative model)取得了显著进步,判别式AI模型(discriminative model)也日趋成熟,展现出更加完善的技术架构。基于这些研究,我撰写了这篇文章,旨在探讨“AI+商业模式”的前沿洞察和思考,试图梳理 AI 在数字家庭侧带来的变现路径和商业成功。
在中国 2024 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上,三大运营商均有发布全新的家宽发展战略,我们整理如下:
在战略愿景上,中国移动创新喊出“家庭服务机器人”,可说是家宽市场的“破坏式创新”。虽然机器人商用已经不是新闻,但是作为智家发展的主要战略和数字服务的入口,中国移动应该是全球第一家运营商。5月24日,在人工智能生态大会上,中国移动再次官宣 23款AI+产品及 20 个AI+DICT行业应用,以及将在年内将推出两款家庭服务机器人的重磅消息。
那么,家庭服务机器人将是什么模样?
在洞察预判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现今的人工智能商业模式和变现路径:
💡目前,基于“条件概率分布”的判别式人工智能,其变现路径是比较清晰的,包含生物识别功能、风险控制系统、自动驾驶等其他智能决策系统。例如,在生物识别领域,判别式AI会对于实时获取的人脸或指纹等图像进行特征信息检索,与数据库中的数据匹配,进而做到识别。一般而言,其商业模式十分接近运营商最熟悉的“两部计价模式”(two-part tariff 或 two-part pricing)。虽然不是传统以月租费合同叠加额外的通信费,但以硬件设备卖断再叠加“AI+”等月租费形式来变现,也算是大差不差的两部计价。
💡生成式人工智能则是采用“联合机率分布”,主要是由数据中多个变量组成向量的机率分布,再对已有的数据进行总结归纳,活用深度学习技术,创作出相当于全新相关的代码、文字、语音、和视频(海量)内容。
相信各位都使用过生成式 AI,但是很少有人为此“付费”,原因有二:一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目前的应用场景是娱乐大于商务、还不成熟。借用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沈抖总裁发言:“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基础模型的业务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二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目前主要有“租赁商业模式”(Leasing),例如ChatGPT目前已经向企业提供 API 服务和高级别的会员订阅计划,另外是“广告商业模式”(Advertising),透过生成式 AI 重构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更无痕的植入性行销。
不难猜想,中国移动战略中推出家庭服务机器人的商业模式,大概率是基于“两部计价模式”去规划的;毕竟许多中国人觉得“看得到、摸得到”才有价值。那么,到底中国移动可能推出什么模样的机器人?
答案或许就是:双臂六轴机器人 和“小柒”人形机器人。
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中国移动展位,超仿生人形机器人“小柒”,号称拥有国内最先进的仿生皮肤技术,全身有102个自由度,其中脸部就有54个自由度,使其能够通过面部微表情传达各种情绪。面对运营商如此精心的展示,我们不禁想要分享一些洞察:
1、具身智能(Embod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如果问作者最看好的AI应用之一是什么,那必然是“具身智能”。简单来说,不同形态的机器人以人工智能使能、成为软硬件融合的智能体,就是“具身智能”。网上已有大神分析过“具身智能”的发展,就不再献丑了;但还想特别提一下,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通用智能研究所之下的9个研究中心设立了“具身智能与机器人研究中心”,这无疑为国内"具身智能"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2、人形机器人有效专利数,中国位列第二
2023年11月2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提到,到2025年,我国将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如果说遥遥领先,中国想要在“大脑小脑”人工智能领域实现遥遥领先,无疑面临着不小挑战。然而,当我们聚焦于人形机器人的五大主要模块,不难发现中国产业生态在"四肢"——即电机动力系统等精密机械制造方面,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暂且不论"优必选科技"所持有的476项有效人形机器人发明专利的含金量,单看数量,再加上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的加持,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已达到1699件,仅次于日本的1743件,位居全球第二。
3、2024年是人形机器人商用元年
在机器人行业的竞争激烈的下,被誉为“卷王”的中国宇树科技“杀出重围”,面对今年Elon Musk发布的Optimus机器人二代及其2.5万美金的预估价格,宇树科技也毫不畏惧,直接推出了定价9.9万人民币的G1人形机器人。宇树科技成立不到10年,继成功研发出全球行走速度最快的人形机器人H1之后,又在京东618购物节期间,推出了G1商用家庭服务机器人。G1的问世,不仅在性能和价格上碾压了其他竞争对手,如"铁蛋"机器人和"优悠"熊猫哥,更给美国Agility Robotics即将上市的"Digi"机器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除了人形机器人,事实上全球已经有很多家庭服务机器“人”已经商用,例如 Amazon Astro,、SONY Aibo、Softbank Pepper等。这三款服务机器“人”,其价格分别为$2,349.99美元、$2,899.99美元、$1,500美元(Pepper 需绑定三年每月$360美元数据传输费用)。
AI+家庭服务机器人会“商业成功”吗?
针对之前国内三个运营商的宽带发展战略,我们先做一个图解:三大运营商正敏锐地捕捉AI技术带来的变革机遇,致力于发展智家入口和底座,抢夺目前以智能音箱为主流的智家服务 Hub 地位。
过去由OTT主导的智能音箱市场,基本掌握了主要生态的整合。在中国,主要由这三家平分市场,分别是小米(约38%份额)、百度(约38%)、阿里天猫(约20%)。与此同时,运营商们则主要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智能家居入口——通过各自的智能家居APP,如中国电信的“小翼管家”、中国移动的“和家亲APP”以及中国联通的“联通智家APP”。尽管运营商们也曾尝试推出智能音箱产品,但这些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并不突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自2021年起,中国智能音箱市场的销量开始明显下滑,到了2024年Q1更是传出同比下滑31.4%,仅有391.8万台销量。与此同时,海外的智能音箱销量虽然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但北美市场的增速明显放缓,这进一步也说明了领先市场的智能音箱发展正趋于成熟。
所以,这就不难以理解为什么三大运营商分别提供“大模型”“硬终端”“软终端”来争夺下一代的智家Hub。除此之外,运营商们大力推动算力和AI的另一个动力,来源于国家赋予的使命感:中国电信已悄悄地将其云服务“天翼云”的英文名称改为“State Cloud”,全面加速智能云的发展;中国移动官宣“央企AI国家队”来峰会,似乎暗示着其为 AI 国家队成员;中国联通也明确表示将积极响应并落实"国家人工智能+"行动计划。
从以上举措不难看出,“A+”作为这一次人工智能发展浪潮的关键词,其在智慧家庭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不管是在政策支撑的力度上、市场发展的节奏上、商业模式的探索上,还是软硬技术的完整度上,都远远地超过此前的“元宇宙”浪潮,更有可能实现“商业成功”。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在AI的赋能下,运营商基于网云智的边缘融合,更有可能从OTT独占的智能市场中分一杯羹,让家庭宽带和智家市场再创繁荣。
AI 会不会是另一个“元宇宙”?
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风险和危机也如影随形。2021年可谓元宇宙“元年”,当时各路科技新贵和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场,希望在元宇宙浪潮中分一杯羹。但随着热度退去,元宇宙市场逐渐步入低潮,一些企业面临着声量消失、资金撤出、巨头退场、团队解散等困境。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单纯地把元宇宙和 VR/XR 画上等号,白白地被资本收割。然而,就在Meta宣布裁员其面向元宇宙的Reality Labs部门时,Meta的股价竟创下近期的历史最高,相比之下,奔溃的似乎只有中国玩家,留下了一地鸡毛。
为何如此?其原因就在于:Meta提出700亿美元 “All in Metaverse”的战略背后,并非盲目地追求元宇宙这个概念,而是基于其社交软件和广告商业模式的持续盈利能力。同时,云宇宙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实际上都是升级或者加强其核心业务的手段。Meta的营收结构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家庭应用 Family of Apps(FoA)”“ 虚拟实景 Reality Labs”以及“AI”。根据2024年3月发布的财报显示,FoA 持续大幅增长,而 Reality Labs 自去年营收严重下滑100多亿美元后,干脆忽略不计,Meta转而推出“Meta AI with Llama 3”和人工智能站队。
尽管元宇宙的概念在某些领域遭遇了挫折,但事实上,其技术仍在持续地发展,比如区块链、XR等。苹果发布的Vision Pro虽然在穿戴头显装置方面差评如潮,但它带来的全新体验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同时,这款产品也揭示了元宇宙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软件与硬件的发展脱节。大胆预测,2020年至2030年,"软硬件融合"的发展模式对于面向消费者(2C)和家庭(2H)的市场而言,可能仍然是主流趋势。
回到AI+这个主题,我们需要关注的风险应该只增不减,比如:
1、算力过剩:目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范围内,算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基本都不尽人意,超建的背后仍然是如何做到软硬融合、供需平衡。
2、AI 应用场景需求:记得 ChatGPT 试用时,朋友曾问到其发展潜力。尽管我并不是AI方面的专家,但通过简单的搜索发现:有研究表明,一个4岁的幼儿平均每天能提出73个问题,这个数据有时候甚至会达到300个。然而,成年人的问题提出量却会显著减少,这引发了我们对AI回答精确性的深思。除了AIGC问答形式的应用,Co-pilot 也是很火爆的商用场景,但目前这些应用场景似乎仍不足以支撑人工智能商用的规模。能否有效结合判别式和生成式AI,或许才是极佳的变现途径。
3、AI 整体效率和成本:虽然英伟达CEO黄仁勋在 COMPUTEX大会演讲提到:在过去的8年中,人工智能运算速度增长了1000倍,同时在能耗方面降低至原来的1/350,但是人工智能的TCO成本一直是个问号。它不仅是硬件投资和能耗的成本,还有管理成本,所以至今仍未有个很好的解答。以AI 行业的人力成本为例, OpenAI虽然目前仅有770位员工,但其员工的平均年薪确高达86.5万美元(626万RMB),这一数字确实令人震惊。这也表明, AI 商用发展的挑战不仅是单纯地“建”算力,还有“营”“维”“优”等业务持续迭代演进和运维优化的问题。
回到我司网络业务,三大运营商提出的“AI+”战略已为“超千兆”甚至“万兆”家宽带的发展描绘出了宏伟蓝图:以足够的带宽和体验支撑融智的数字家庭发展。在这战略下,我们看到“软终端”的概念是去除了家庭入口的硬件,转而通过遥控器和智慧大屏,直接实现上网上云,并通过Wi-Fi控制智能家居;同时,也看到“硬终端”走向家庭服务机器人的算感一体的终极形态,都是激活家宽和智家新一轮投资的关键尝试。各位看官不妨可以了解一下,作为一个宽带发展的战略谈资。
写在最后:华为有没有造“机器人”?
提供一条新闻,仅供各位参考:2024年3月,华为云与深圳乐聚机器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华为将充分利用其在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特别是华为盘古大模型、开源鸿蒙操作系统,与乐聚自研“夸父”机器人本体的研发与制造上形成优势互补。
最后,如果大家有任何关于“AI+商业模式”的思考和见解,欢迎评论区讨论!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