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工程→合适的课程←
如果学生没有合适的课程,就很难认同或者掌握这类课程,也基本学不到任何知识和方法。
看过很多教研文章,很多分享,都把问题推到一些角度和方向上,而忽略的本质的内容。
首先,我不认同,所谓以某一种分数和考核,将人分成不同类别,并追求“一流”的规定。
如何定义“一流”?老师定义?学生定义?还是“大人物”定义,这样的定义,是个人喜好,还是符合科学规律的。
在经过7年教学经历,和接近3年的沉重反思,其实还是发现了很多客观规律,一门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讲解,更重要的是从所在班级学生普遍的基础入手进行讲解。
要讲一门对学生有用,让学生觉得有趣,并愿意去学习的课程。
原来坚持的一个方向就是“中性”课程,让学生以自由探索为主。
一部分学生直接迷茫了,晕乎乎,没法前行了。
但是现在更坚持,丰富性和有价值的课程理念,引导学生去思考。
如下是课程改革之后,网络学生数的快速提升: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关键在于如何去做。
通过项目/实践/考试,这些方式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收获感,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成长。
课程也要和产业升级以及科技产品做好结合,让学生能有切实切身体会感和代入感。
否则,学生反馈,课程很“虚”。
学习和劳动很类似,学习有各种合适课程,和劳动有分工种类是一致的。
课程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谓的“一流”,才是同质化的元凶和阻碍创新的枷锁。
如下这篇,卷,本质是创新的匮乏,和学生无关,机器人专业的老师也是大量上雷同和重复的课程,没有考虑到学生,虽然口号上“以学生为中心”,本质上还是想当然。
文末有观点供参考。
合适的课程,是最不容易做的。
难度高,其实未必有用的,上面所示是一种观点。
其实,这类观点有一些共同点,觉得是扩招的现象。
文章来源: zhangrelay.blog.csdn.net,作者:zhangrelay,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原文链接:zhangrelay.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24889957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