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工程系列(五)- 确定用例的粒度几个基本原则

举报
wh_bn 发表于 2021/12/16 00:16:19 2021/12/16
【摘要】   用例的粒度问题一直是困扰着需求分析员的常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抱歉,没有银弹,我只能给出一些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原则:   1. 控制用例的总体数量:一般来说,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的用例数量可能在30-50个之间,如果一个系统的用例数量大大超过了这一范围,那就该看看是不是陷入了功能分解的误区;   2.高内聚、低耦合:用例...

  用例的粒度问题一直是困扰着需求分析员的常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抱歉,没有银弹,我只能给出一些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原则:

  1. 控制用例的总体数量:一般来说,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的用例数量可能在30-50个之间,如果一个系统的用例数量大大超过了这一范围,那就该看看是不是陷入了功能分解的误区;

  2.高内聚、低耦合:用例是一种结构化写作需求的技术,用例是被从现实的场景中抽象出来的。如果这些场景有紧密的联系(高内聚),那用用例技术来组织它们则可以复用这些场景中的步骤描述,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写写看:很多时候在初步规划用例模型的阶段,有时很难判断一个用例的粒度是否合适,不要执迷于一次获得一个完美的用例模型和用例粒度。不妨先得出一个初稿,然后写写用例,看看是不是符合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实际上在写用例的过程中,用例模型往往是需要不断进行调整的;

  4.避免功能分解:功能分解是正确使用用例技术的最大敌人,很多用例粒度的讨论其实都是功能分解的思想在作怪。

文章来源: blog.csdn.net,作者:fengda2870,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原文链接:blog.csdn.net/fengda2870/article/details/3920624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转载文章,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