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怎么学习压缩感知?
压缩感知介绍:
压缩感知(CompressiveSensing,CS),有时也叫成Compressive Sampling。相对于传统的奈奎斯特采样定理——要求采样频率必须是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或两倍以上(这就要求信号是带限信号,通常在采样前使用低通滤波器使信号带限),压缩感知则利用数据的冗余特性,只采集少量的样本还原原始数据。
因为自然界的数据都存在局部低维结构、周期性、对称性等,因此,传统的固定采样率的采样方法必然存在信息冗余。由于信息冗余的存在,我们就知道有数据压缩那么一门学科。既然这样,为什么要把冗余的数据也采进来,再进行压缩呢,能不能不把冗余的数据采集进来?
压缩感知的思路就是:在采集的过程中就对数据进行了压缩,而且这种压缩能保证不失真(低失真)的恢复原始数据,这与传统的先2倍频率采集信号→存储→再压缩的方式不同,可以降低采集信号的存储空间和计算量。
信号的稀疏表示:
使用压缩感知理论首先要求信号能表示为稀疏信号,如x=[1 0 0 0 1 0],其中只有2个1,可认为是稀疏的。
我们将信号通过一个矩阵映射到稀疏空间,
设信号x为N维,即
,则 为NxN维稀疏表达矩阵,s即是将x进行稀疏表示后的Nx1维向量,其中大部分元素值为0。稀疏表示的原理就是通过线性空间映射,将信号在稀疏空间进行表示。
感知测量
压缩感知的目的是在采集信号时就对数据进行压缩,大牛们的思路集中到了数据采集上——既然要压缩,还不如就从大量的传感器中只使用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传感器,采集少量的冗余度低的数据。这就是感知测量的通俗的说法,用表达式表示
其中的x就是稀疏表示中的信号, 为MxN维的感知矩阵(M表示测量信号的维度),y则表示M(M远小于N才有意义)个传感器的直接测量,因此维度为Mx1。
将稀疏表示过程和感知测量过程综合起来:
数学描述:
对于压缩感知模型,其中每个量的维度一定要了解(通过维度的变化来理解压缩感知很有效):
从感知测量中知道:M就是测量的维度(M远小于N)。
压缩感知的原信号恢复问题描述为:
由已知条件:
测量值y,且 ,其中 e 为噪声引入, s为k-Sparse信号(k未知),
求解目标:k尽可能小的稀疏表示信号s及对应的。
用数学形式描述为:
e可以看成随机噪声,e ~ N(0,δ2)。
即是要求s使s的0范数(非0值的个数)最小,但0范数优化问题是很难求解的,于是一帮大牛就证明求解1范数也能逼近和上面相同的效果,而求解2范数及其更高的范数则结果相差越来越大(有些人在研究介于0范数与1范数之间的范数求解方法)。因此可转化为1范数求解:
由拉格朗日乘子法,上面的最优问题可转化成:
上面的最小值求解问题就可以直接通过凸优化解得结果了。
————————————————————————————————————————————————————————
以上看着不是很理解,压缩感知(压缩采样)到底是个什么过程。下面是另外一些资料描述:
压缩感知与传统压缩的比较:
————————————————————————————————————————————————————
压缩感知常见的稀疏基名称及离散傅里叶变换基:
(参考文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正变换公式:
如何得到离散傅里叶变换基:
在Matlab中可以通过函数dftmtx(N)来得到,这个命令得到的是变换矩阵WN,再对其除上一个根号N即可:dftmtx(N)/sqrt(N)
如果打开dftmtx的Matlab的源文件就可以知道这个函数就包括一条指令:D = fft(eye(n));
因此也可以直接用这条命令来得到离散傅里叶变换基:fft(eye(N))/sqrt(N)
——————————————————————————————————————————————————
看了以上内容,可能还不是很过瘾,下面再给出相关资料:
一、压缩感知的主要流程:
二、压缩采样的过程:
即:
——————————————————————————————————————————————————
https://blog.csdn.net/ebowtang/article/details/52087604
经典节选:
感知压缩难点在于,压缩后的数据并不是压缩前的数据的一个子集,并不是说,本来有照相机的感光器上有一千万个像素,扔掉其中八百万个,剩下的两百万个采集到的就是压缩后的图像,──这样只能采集到不完整的一小块图像,有些信息被永远的丢失了而且不可能被恢复。
如果要想采集很少一部分数据并且指望从这些少量数据中「解压缩」出大量信息,就需要保证:第一:这些少量的采集到的数据包含了原信号的全局信息,第二:存在一种算法能够从这些少量的数据中还原出原先的信息来。
有趣的是,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上述第一件事情是自动得到满足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医学图像成像,例如断层扫描(CT)技术和核磁共振(MRI)技术。对这两种技术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两种成像技术中,仪器所采集到的都不是直接的图像像素,而是图像经历过全局傅立叶变换后的数据。也就是说,每一个单独的数据都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全图像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去掉一部分采集到的数据并不会导致一部分图像信息永久的丢失(它们仍旧被包含在其它数据里)。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情况。
上述第二件事就要归功于陶哲轩和坎戴的工作了。他们的工作指出,如果假定信号(无论是图像还是声音还是其他别的种类的信号)满足某种特定的「稀疏性」,那么从这些少量的测量数据中,确实有可能还原出原始的较大的信号来,其中所需要的计算部分是一个复杂的迭代优化过程,即所谓的「L1-最小化」算法。
文章来源: reborn.blog.csdn.net,作者:李锐博恩,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原文链接:reborn.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80585851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