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 Cloud 学习笔记01----微服务简介
简介
Spring Cloud 是一个基于Spring Boot实现的微服务架构开发工具。它为微服务架构中设计的配置管理、服务治理、断路器、智能路由、微代理、控制总线、全局锁、决策竞选、分布式会话和集群状态管理等操作提供了简单的开发方式。
Spring Cloud 包括了多个子项目:
- Spring Cloud Config:配置管理工具,支持使用Git 存储配置内容,可以使用它实现应用配置的外部化存储,并支持客户端信息刷新。加密/解密配置内容等。
- Spring Cloud Netflix: 核心组件,对多个Netflix OSS 开源套件进行整合。
- Eureka: 服务治理组件,包括服务注册中心,服务注册与发现机制的实现。
- Hystrix: 容错管理组件,实现断路器模式,帮助服务依赖中出现的延迟和为故障提供强大的容错能力。
- Ribbon: 客户端负载均衡的服务调用组件。
- Feign: 基于Ribbon和Hystrix的声明式服务调用组件。
- Zuul: 网关组件,提供智能路由、访问过滤等功能。
- Archaius: 外部化配置组件。
- Spring Cloud Bus: 事件、消息总线,用于传播集群中的状态变化或事件,已触发后续的处理,比如用来动态刷新配置等。
- Spring Cloud Cluster: 针对Zookeeper、Redis、Hazelcatst、Consul的选举算法和通用状态模式的实现。
- Spring Cloud Stream: 通过Redis、Rabbit或者Kafka实现的消费微服务,可以通过简单的声明式模型来发送和接收消息。
- Spring Cloud ZooKeeper: 基于ZooKeeper的服务发现和配置管理组件。
…
微服务架构
简单来说,微服务架构就是将应用从存储开始垂直拆分成一系列小的web 服务,这些服务可以独立的编译及部署。服务之间通过各自暴露的Api 接口(诸如 RESTful API)相互通讯。
功能和使用场景
- 我们把整个系统根据业务拆分成几个子系统
- 每个子系统可以部署多个应用,多个应用之间使用负载均衡
- 需要一个服务注册中心,所有的服务都可以在注册中心注册,负载均衡也是通过注册中心注册的服务来使用一定的策略来实现。
- 所有的客户端都通过同一个网关地址访问后台的服务,通过路由配置,网关来判断 一个URL请求由哪个服务处理。请求转发到服务上的时候也是使用负载均衡。
- 服务之间有时候也需要相互访问,例如有一个用户模块,其他服务在处理一些业务的时候,要获取用户服务的用户数据。
- 需要一个断路器,及时处理服务调用的超时和错误,防止由于其中一个服务的问题导致整体系统的瘫痪。
- 还需要一个监控功能,监控每个服务调用花费的时间等。
设计原则
- 单一职责原则
- 服务自治原则
- 轻量级通信机制
- 微服务粒度
整体架构图
架构图说明
- Eureka 负责服务的注册与发现,很好地将各服务连接起来。
- Hystrix 负责监控服务之间的调用情况,连续失败多次进行熔断保护。
- Hystrix dashboard,Turbine负责监控Hystrix的熔断情况并给予图形化的展示
- Spring Cloud Config 提供了同一个的配置中心服务
- 当配置文件发生变化的时候,Spring Cloud Bus通知各服务去获取罪行的配置信息
- 所有对外的请求和服务,我们都通过Zuul来进行转发,起到API网关的作用。
- 监控我们使用Sleuth+Zipkin+SpringAdmin将所有的请求数据记录下来,方便我们进行后续分析。
版本说明
由于Spring Cloud 不像Spring 社区其他的一些项目那样相对独立,它是一个拥有诸多子项目的大型综合项目,可以说是对微服务架构解决方法的综合套件组合,其包含的各个子项目也都独立进行着内容的更新与迭代,各自都维护着自己的发布版本号。因此每一个Spring Cloud的版本都会包含多个不同版本的子项目,为了管理每个版本的子项目清单,避免Spring Cloud的版本号与其子项目的版本号相混淆,没有采用版本号的方式,而是通过命名的方式。
当一个版本的Spring Cloud 项目的发布内容积累到一个临界点或者一个严重的bug解决可用后,就会发布一个“service release ” 版本,简称SRX版本。其中X是一个递增的数字,所以Brixton.SR5就是Brixton的第5个 Release版本。
引用
《Spring Cloud微服务实战》
http://blog.didispace.com/spring-cloud-starter-dalston-1/
文章来源: feige.blog.csdn.net,作者:码农飞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原文链接:feige.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86556360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