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营销100讲:基础强化与认知颠覆》 —005 新媒体到底新在哪,形式还是观念?
005
新媒体到底新在哪,形式还是观念?
曾经一提到媒体,人们就会想到“ 四大天王”——电视、杂志、广播和报纸。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伴随互联网而生的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最常接触的媒介渠道。
如果你不信可以尝试回答这几个问题:你有多久没看过报纸了?你又有多久没刷过朋友圈了?上一次看电视剧的时候,是坐在你家客厅看电视机,还是躺在床上拿着手机看视频网站?每天早上起来,陪伴你去上班的是广播电台还是音频节目?至少对我而言,是后一种选择。相信大家的选择和我是一样的。而微信、微博、视频网站、音频App等,无论形式如何,统统都属于新媒体范畴。究竟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新在哪里?其会为品牌营销工作带来怎样的变化?本讲就围绕这三点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新媒体这个概念其实一点也不新。早在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就发明了这个概念。自发明以来,学术界对这个名词的定义也有争议,我们摘录两条相对权威的解释作为参考:
(1)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是一种传播媒介。
(2)来自美国《连线》杂志:“新媒体的本质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是一种传播状态。
在我看来,“新媒体”其实并没有改变媒体的本质,依旧承担着将信息从信息源传递给特定接收者这项功能,只不过增加了信息互动。
报纸是个媒体,大V账号也是个媒体,信息通过它们完成的都是传导的过程。但是报纸以印刷物为载体,只能单项输出信息,而大V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可以让接收者反向输出信息,并能根据数据打标签,做出更引人注目的信息,进行裂变传播,这才是新媒体最大的特征。
整体来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到底“新”在哪里?主要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去中心化力量
美国《连线》杂志说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就是新媒体的去中心化特征。
大家回想一下我们看电视和刷微信是不是不同的状态?
电视上看到奇葩的新闻顶多可以跟家人吐槽,刷微信看到奇葩新闻的时候你会怎么样?会马上进行转发、评论,并且发完还会盯着手机看一下谁会和你互动。
新媒体打破了我们接收信息的固定状态,现在每个人都是媒介载体,大家不仅能随时接收信息,还能发出各种信息并传递给他人,甚至反哺给媒体。
所以我们在利用新媒体做品牌营销的时候,就要利用好新媒体这一特征,让你的内容能够激发人们的表达欲甚至创造欲,从而产生更多裂变,这个不仅靠创意,也依赖技术,甚至利益的刺激。因此懂人心、识人性是新媒体从业者的基础技能之一。
2. 社会推动力量
经常有人说,新媒体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普通人的话语权,也增加了普通人的信息量。
一个偏远地区的人,可以订阅北大教授的自媒体专栏,同名校学子一样吸收最新的知识;一个没有影响力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观点,得到百万群众的关注与支持,进而得到政府重视,最终解决问题。
可以说新媒体给了人们一个更自由、更宽大的平台,我们开始相信“我的声音是重要的”“通过发声可以改变一些东西”。让更多人表达并参与,一起建设这个社会,这无疑是社会变得更加科学、民主、进步的一种表现,在我看来这才是新媒体带来的最重要的改变。
但是同时就企业主而言,也损失了一些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再也不能凭借登上央视这种媒体,就轻易收获知名度和美誉度。每个使用你产品的人,都有可能通过新媒体来进行传播和扩散,品牌失去了“一家之言”的表达权。所以在新媒体的环境中,品牌一定要加强和消费者的共创及互动,尤其需要多利用新媒体的特性,让其变成与消费者的黏合剂、数据源和沟通桥。通过新媒体进行自主搜索并分析得到的用户信息,从而可以更加快速地做出品牌营销决策,提升动作质量。譬如你看到自媒体账号中的一些回馈,你就会知道用户喜欢什么样的文章,不喜欢什么文章,这样我们的传播内容就会更加具有聚焦性和针对性。
那如何从概念落到工作上?我提供两个小技巧:
(1)新媒体依旧是一种媒介,在新媒体运营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考虑人们对媒介的态度: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媒介获得什么感受?获得什么样的价值?这些都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2)激发用户表达欲望。新媒体具有去中心化和互动的特征,如何能够引发话题讨论?利用新媒体属性实现多对多的传播,是新媒体传播的重要考量点。
最后,请大家思考一下,你的个人或公司的新媒体账号是否设计了足够的机会与消费者互动?你又是怎么做的?期待你的分享。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