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与芯片ESD防护的协同设计》 —1.6 小结

举报
华章计算机 发表于 2019/11/22 22:03:19 2019/11/22
【摘要】 本节书摘来自华章计算机《系统与芯片ESD防护的协同设计》一书中第1章,第1.6节,作者是[美]弗拉迪斯拉夫·瓦什琴科(Vladislav Vashchenko) [比]米尔科·肖尔茨(Mirko Scholz),韩雁 丁扣宝 张世峰 译。

1.6 小结

在实用和可靠的产品设计挑战中,有很多应该考虑的问题。便携式系统设计的趋势、更高的数据速率、更快的信号速度、更低的功耗和更低的工作电压,结合高水平SoC和SiP集成,引起了所需设计方案复杂性的提升,这些设计方案主要基于创新和新的方法。

新时代电子产品的需求使得设计范式发生了显著转变,片上系统级设计采用集成系统级ESD防护器件,片外PCB设计采用新的硅TVS方案,与过时的聚合物或压敏电阻型的TVS元器件相比较,这些转变使寄生电容更低、钳位电压波形更精确。现在设计的瞬态电压抑制元器件将更精确的瞬态电压波形、适当的动态特性与创纪录的低到约0.1 pF的寄生电容相结合,以支持电路板的设计。

与此同时,与系统级端口相接的IC产品引脚经历被TVS和PCB防护网络消散的二次ESD电流应力。通常,为了提供可预测的次级电流传导,要求这些引脚在上电和断电条件下通过某一级别的系统ESD测试。因此,这些引脚需要为比标准元器件规范CDM、MM和HBM高一个数量级的电流提供防护。

与元器件级的ESD目标水平从2 kV HBM 降低到500 V HBM以下这一趋势相反,在真实的用户环境中,ESD应力的严重程度更高。它直接影响消费产品的可靠性,除非实现了系统级防护。

系统的ESD“解决方案”不再是放置于系统端口的抑制器元器件的简单选择。有效的方案需要采用新的设计方法,用以考虑电路板的布局、抑制器的脉冲电气特性和IC自身的ESD特性。

ESD防护网络设计的系统级防护策略已经在本章进行了讨论,它们将在本书的其他章节作进一步的阐述。它们需要有对片上元器件测试方法和相关因素的理解(第2章)。片上ESD防护器件工程(第3章)和包括闩锁的总体片上设计工程(第4章)是IC制造和IC规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片外和片上系统级协同设计方法(第5章)已成为实现新时代消费类、医疗、汽车、工业和其他电子应用的理所当然的期望之举。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转载文章,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