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设计之道:探寻硅谷科技公司的体验设计策略》 —2.2 什么是产品设计

举报
华章计算机 发表于 2019/11/22 20:15:53 2019/11/22
【摘要】 本节书摘来自华章计算机《硅谷设计之道:探寻硅谷科技公司的体验设计策略)》一书中第2章,第2.2.1节,作者是王欣(Jason Wang)。

2.2 什么是产品设计

第1章讨论了用户体验设计这个概念。刚刚我们讨论了硅谷设计的缩影,在本节,我们来详细讨论一下产品设计(product design)这个概念。如果你在科技行业里工作,你肯定会接触到产品设计相关的概念。从前面几页的内容你肯定也发现了,这个行业是一直在变化的(比如人工智能或者增强现实都会影响产品设计的很多流程)。但是在今天的硅谷,我们大致可以把产品设计拆解成以下几个角色:

用户研究(user research)。用户研究关心用户的需求和痛点,把用户反馈梳理成可执行的信息传递到设计和产品团队。人们心口不一和存在偏见(bias)都是心理学论证过的现象。所以用户的反馈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或者可执行的,深入挖掘用户心理诉求往往需要用户研究员接受专业的训练。如果读者对用户研究感兴趣,本章的扩展阅读4是我的良师益友Kathy Baxter参与撰写的一本非常全面和专业的理解用户研究的书,这本书现在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HCI项目用作教材。在后面我们也有专门采访Kathy和谷歌的用户研究员Christian,跟我们一起聊聊用户研究。

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interaction design/UX design)。第1章对用户体验设计做了详细的讨论。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常常被交替使用,设计师主要负责理解用户的行为和心理模型,设计合理的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和设计样式(design pattern)。设计师往往可以提出多重解决方案,在早期通过评估来管理风险。设计师关心的也是用户端到端(end-to-end)的完整体验。

视觉设计(graphic design/visual design)。视觉设计的工作基本上就是所有不是设计师的人认为设计师做的工作—用像素级的细致做出好看好用的产品。你今天所用的每一款App的外观形式都是由视觉设计师完成的。但是视觉设计远远不止好看,而是需要拟定视觉风格和视觉样式,从而奠定产品的视觉基因。视觉设计还需要考虑可用性和无障碍性。在项目变得庞大以后,设计的一致性往往成为挑战,视觉设计需要站在系统的角度创建设计系统,让视觉设计变得模块化以便于管理。最后,视觉设计还需要为开发做交付,达到像素级的精准。这个和电影行业里面的Production Design有异曲同工之妙。

动效设计(motion design/animation design)。当你看到一款App有非常惊艳的动画效果或者衔接时,这都是动效设计的功劳。但是如同视觉设计一样,动效设计的产出是最终精致的动效(motion graphic),但是动效设计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动效来表达静态视觉设计无法准确传达的反馈、注意力导向、期待设定、状态表达等。好的动效与视觉设计是互补而成系统的。好的动效还会定义一个产品的性格特点,赋予产品生命力。

原型工程(UX engineering/prototyper)。做原型的最大特点是高保真但是成本相对较低。无论是早期的策略制定还是设计评审和用户测试,原型工程都能绕过复杂的后台和数据连接用设计师的产出打造快速原型。在硅谷的设计团队,对于移动设备设计,很多设计师都在使用Principle和Flinto这两款无需编程就可创建、可交互原型的软件。如果设计师具有一定编程背景,还可以尝试Framer.js和Facebook的Origami(基于苹果的Quartz Composer)。对于桌面网页设计,Invision(不需要编程)和Bootstrap(需要懂得HTML和CSS)也是很好的工具。新的工具会不断出现,但是原型工程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起到的核心作用是相对不变的。

设计写作/内容策略(UX writing/content strategy)。设计写作是指为产品设计涉及语言的地方做写作。《哈佛商业评论》有一篇文章提出:“你的公司的好坏由你的文字所决定”。谷歌的内容策略和用户体验总监Maggie Stanphill在2017年的Google I/O演讲中提到谷歌的设计协作有三点原则:清晰、简练、有用。如果界面设计上的文字是一个品牌与客户的直接对话,如何让公司众多产品跟客户的对话有统一的品牌形象,则是设计协作需要关注的更大、更重要的问题。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常常很主观,所以设计写作自然涉及很多可用性的考虑。在没有专门的设计作家操刀的时候,设计写作是由产品经理与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师共同完成的。本章的扩展阅读5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描述了设计写作中所有需要关心的工作。

数据研究(data analysis)。数据研究会从海量的数据里筛选出有用的数据,组织有效的定量用户实验。这些实验往往是在已经上线的产品记录(log)里进行挖掘。在一些非常重视数据驱动设计的公司里,数据研究结果通常被当作评选设计方案的最终标杆。把千百万用户的数据整理成可以采取行动的信息,是数据研究的艺术。

商业策略(business strategy)。商业策略关心为什么要选择现在的这个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如何能够帮助组织实现阶段性目标以及长远目标。商业策略由于其本质的抽象性,很多时候需要反复提醒和维护。如果商业策略有改变,很多设计工作便需要从头再来。

Salesforce的Service Cloud设计VP Noah Richardson曾经有过一个很贴切的比喻:产品设计师需要脚踩在实地上,头扎在云端里。“实地”指的是具体细节的设计工作,而“云端”则指的是长远的商业策略和项目进程。人在工作时很容易一头扎进细节中,为了不重要的事情耽误进程。设计师独特的工作角度,需要我们常常从细节的设计工作中抽身出来,反复评估现在的项目进度是否还在实现商业策略的轨迹上。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商业是泛指的,不一定是盈利机构,也有可能是非盈利机构、政府甚至是个人,这些都需要有一个策略来切入现有的环境。

设计项目制作人(UX production/program management)。如果设计团队日渐庞大,设计师要做的必要的沟通工作也会越来越多。敏捷开发(scrum)需要了解设计团队现在的工作状态和工作量,了解公司设计部门之间的合作和评审的时间表安排,了解公司战略并且让设计部门融入到更高的决策层,等等。这些工作如果分散到每一个设计师身上,会分散团队的注意力而且可能不会非常有效。设计项目制作人的工作就是调整团队工作的优先级,从宏观角度让团队高效运转。

从传统角度来说,以上角色都是由不同的人来“扮演”的,很多公司的设计团队依然保留着这种划分,不是每一个角色都存在于所有的团队。但是这个列表囊括了产品设计流程中的关键步骤。同一个人是可以肩负多个责任流程的。近年来,很多公司(比如Facebook或者Salesforce)所设定的产品设计师就是一个包含多重角色的职位。而在谷歌的内部,虽然保留有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等职位的划分,但是角色彼此之间的界限和要求都逐渐模糊。作为设计师,当你加入一个新的公司时,首先需要梳理清楚在团队里,什么职位扮演了以上哪些职能,分别有多少个人,从而从人员布置的角度观察团队现在的状况和机遇。

产品设计是以上角色的总和。从理想的角度来说,如果有一个产品设计师能肩负起以上所有职责(这种人被称为独角兽),那么她可以从这九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考量和设计一款产品,极大地减少沟通成本。如果你向她提一个问题,她会提出产品调研框架,寻找有见地的数据分析,锐利地总结商业策略。她会把产品从线框图推向带有动效的完整设计。她还可以一边有效地和工程师团队沟通,制定工作计划,必要的时候写一些关键的代码,一边组织一些验证性的用户调研,修正产品设计的一些缺陷。反过来,如果你给她提供一个设计好的方案,她会回溯你列举的关键数据和调研结果,尝试挑战你的商业策略和产品想要解决问题的方式。她会从交互体验、视觉体验、动画细节、文字把控的角度评论(critique)你的解决方案。如果你问她:“那么你会怎么做?”她会给你几个不同的解决方案以尝试解决同一个问题,并且能清晰地描述这几个方案的优缺点。

你可能也跟我一样在想,就算有一帮人非常有天分,可以肩负上述所有责任分工,但是这样会有效率吗?如果需要不停地切换工作情境和思维模式,如何保证思维全面?这个问题很难有统一的答案。首先,不同的公司因为项目需求不一样,对以上每一个责任部分的需求也就不一样,所以产品设计师各个职责的比重也就产生了变化。其次,有一些职责确实由专业的团队甚至是中心团队来担任会更有效率,公司也会组建相关的团队与产品设计师一起工作。但是,这并不影响产品设计师对每一个环节设定科学的期待与合理的目标。产品设计师不用亲自担负起每一个环节的责任,但是她可以给专职人员提供有建树的反馈,这被称为产品研发流程中的“胶水”。最后,关于思维全面,无论是设计的哪一个环节,哪一种类型的设计师都需要在设计流程中频繁地索要反馈,以获得不同的观点(point of view)。在企业级产品设计中,由于最终用户的专业性,产品设计师还需要打破人们从自身需求出发的天性,去移情于专业最终用户,及时地获得反馈,以得到更加全面的解决方案。

如果要把一个产品设计师所需要考虑的各个方面做一个归类,下面这张图(源自《用户体验要素》)是很好的梳理和总结。

 image.png

Facebook的设计师Eric Eriksson总结道:

产品设计师帮助你发现、深入理解、验证一个问题,然后设计、打磨、测试并且最终上线一个解决方案。

这就对产品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项目的成型和推进,产品设计师需要帮助整个研发团队在正确的时间关注正确的层面。

在项目初期,产品、开发和设计都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产品设计师可以从自己的“工具箱”里拿出一些设计相关活动的工具,帮助团队提高认知问题的清晰度(clarity)和统一度(alignment)。产品设计师还可以在这个时候和产品经理、用户研究员、数据分析师协作,洞察到解决问题的关键(insight),分享给所有的合作者。这个时候,产品设计师的领导力主要体现在从无到有的组建框架能力,以及能代表不同职能的人的需要而把大家统一到同一个策略上。

随着项目的推进,产品设计师又会利用另外一些设计工具展开有效的头脑风暴,识别要设计的用户体验中的关键节点和问题,开始发散尝试各种解决方案,并且最终逐渐聚焦到几个有效的方案上。这个时候,产品设计师主要从信息架构的层面关心交互的输入输出。随着这一部分的探索有了初步结果,产品设计师会跟自己的核心合作伙伴讨论可行性,逐步确定产品的范围,并且与合作伙伴确定最小可行性方案(Minimal Viable Product,MVP),或者我更喜欢的最小可爱方案(Minimal Loveable Product,MLP)。这个时候也是产品设计师快速迭代的原型和定性的用户测试的好时机,在大团队投入大量开发资源前,对团队的思路做一次早期的检验。我的导师Dev Yamakawa曾经打过一个关于范围的比方,一个产品的各个功能好比一个人的各个器官:有一些功能是五脏六腑,缺一不可;有一些功能是四肢,如要砍去,要关心是否还能让产品发挥应有的功能;有一些功能是发肤,摒弃了一部分可以再补上。在制定范围时,产品设计师要清楚地知道这些功能的划分,让一个产品在MVP的框架里仍然可以解决一开始要解决的问题,保留核心价值和竞争力,对未来有高度的兼容度。

在项目的策略、范围、结构都已相对稳定时,产品设计师会关心每一个环节的设计细节—外观、交互、可用性等。这里面涉及更多的是设计的一致性和未来的兼容性。工程师团队在开发的过程中会遇到新的问题,项目会出现内在和外在的变化,产品设计师需要在这个时候对设计做出调整和督促。在这个时期,当产品开发团队交付了阶段性成果时,设计师与用研人员可以开始着手驱动更多的用户测试,在产品开发还有一定灵活性的时候对任何局部问题做出调整。

可以将上面的描述看作一次正向的循环周期。当下一个研发周期临近时,产品设计师又将和团队一起定义下一个问题,开始一个新的周期。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说产品设计师只是负责设计一种好看的产品,实在是对产品设计师价值的忽视—几乎每一种产品的失败最终都会归结到没有满足用户(新的)需求。试想前面提到的Xerox产品团队发现日本竞争对手蚕食了自己的市场,它们的反应如果不是由用研人员去观察问题的究竟(可用性),而是加塞更多的功能,那将是一次多么大的灾难!

2.2.1 与Facebook产品设计师的对话

产品设计师丰睿在这里跟我们一起讨论了在Facebook的上下文里,“产品设计师”具体是什么概念。

笔者:你怎么看待产品设计师身兼数职的现象?

丰睿:设计师要懂得的东西变得更多元了。比如,我作为广告增长组的人,除了交互、视觉和做高保真原型外,还要去看数据和产品指标。设计师不能消化人家的二手信息,要为团队真正产生价值,设计师需要站在信息整理的一线岗位。这个已经超越了传统设计师职责的定义。能够从很高的视角来想问题,从项目最前期的机会挖掘,到后面甚至要承担一部分项目经理的工作,这些都是产品设计师要具备的能力。

笔者:设计师从公司的角度设定产品,而不是区分交互、视觉,这能给公司带来什么好处?

丰睿:全栈工程师省略了很多沟通的衔接和沟通的成本。Face-book的工程师也是自己写程序、自己测试。我们挑人的时候也一定会注重这些方面,我们要看到面试候选人的潜质,得是这些工作都基本能做的人。当然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会。所以说产品设计师也有细分,在实际工作时是会有所侧重的,比如说会根据你的强项来进行分配。如果这个人的视觉表达特别强,他选组的时候可能会去专门做视觉系统的团队。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转载文章,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