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给我上,不如说我先上
小档案
姓名:姜浩
部门:终端可靠性实验室
出生年份:1991年
获奖情况:2018年金牌个人
作为PL最想说的一句话:实事求是,苦练内功,有责任有担当就有无限可能。
与其说“给我上”,不如说“我先上”
我最怕别人问我年龄。一般遇到这种问题,我就会很套路地把问题抛回去:你多大?等对方说了,我就回答“差不多”或者“小一点点”。
为什么?我不想因为“90后金牌员工”、“90后PL”这种年龄标签被局限。很多人习惯把年龄和经验、能力、犯错的几率等同,我不想吃年龄的亏,因为你年轻,就先入为主地认为你是一个菜鸟;更不想占年龄的便宜,年轻并不代表可以犯错,我不会为自己的犯错找借口。
虽然年龄不大,但团队成员经常会“吐槽”要求太高,管得太细,太严了!我也反思过自己,做PL的三四年,确实有时候目标定得比较激进。可我的经历告诉我,只有对自己要求120分,最终才可能达到八九十分,如果一开始就降低标准,只要求八九十分,很可能就只能达到四五十分,根本不及格,所以首先要对自己“狠”一点。
“让我们欢迎华为专家发言”
2012年,我应届毕业加入了终端可靠性实验室。在这里,我们要给终端产品做全面的“体检”,包含至少20个体检项目。拿到“健康证”之后,这些产品才会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作为一名结构件可靠性测试工程师,我有点像一个“骨科医生”,需要保证手机、平板等终端产品的“骨架”是健康的。
入职半年后,终端第一个成名之作——P6开始投入生产。为了让测试前移,提前识别可能的风险,我开始到供应商处“泡”产线。记得刚到第一天,供应商品控领域的主管很隆重地接待了我,和我详细介绍了他们的产品以及各种各样的测试设备,然后带我到一个会议室去开会。
一进会议室的门,我看到满屋子的人,懵了:啊?这么大阵仗!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供应商的B主管就对着所有人说:“来,让我们欢迎华为的专家发言,给我们提提要求!”随后,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时,我突然感觉全场的目光都“嗖”地集中到我的身上,我的脸火辣辣地疼。怎么会这样?我……只是个新员工啊!完全没有准备,怎么办?我要说什么?我的脑子一片空白。
可这么多人盯着,总不能这样灰溜溜地走吧!在沉默了几秒钟后,我开始努力拼凑可能的词汇。“大家好!”我艰难地从嘴里挤出了几个字。
后面说了什么,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估计就是说了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但我记得自己说完后,满身都是汗,真的是极为尴尬和狼狈。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在对外的时候,我代表的不是我这个个体,而是整个测试团队,甚至是华为公司。如果没有拼命学习汲取养分,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必须扎实一些,做到我能做到的最好。
除了看书、读案例,我觉得最有效的成长方法还是“泡”产线,和公司内外的专家打成一片,真正地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论是自己单打独斗,还是带兵打仗,坐在办公室里是看不到敌人的,只有深入战场才有可能打胜仗。
比如2017年,我们在抽检过程中发现,某款手机屏幕玻璃在附着力测试及水煮测试中,有很大概率会出现油墨脱落现象。可是和供应商PK的时候,对方一口咬定他们的测试结果都是合格的。
为了摸清实际情况,我和采购的兄弟在没有提前告知对方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坐了高铁去了产线现场。果然,实地走访证明供应商有意隐瞒了真相,我们的测试是准确的。但这时候,被“抓包”的供应商开始诉苦了:“你们是用最极端的方式去测试的,实在过于严苛了!”为了更理有据地去和供应商谈判,我们在更匹配用户使用场景的温湿度条件下,进行了多维度的测试评估,结果依然是“不合格”。
在这样非极端的场景下也可能出现问题,华为怎么能接受呢?消费者又怎么能接受呢?看到无可争议的结果,供应商只能承认过错,接受惩罚,并且报废了这批次物料。
PL要先趟水再发令
2012年的时候,结构件测试领域就我一个人,也并没有什么PL的概念。后来工业设计成了核心竞争力之一,各个部件的测试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团队才逐渐构建起来。2016年我正式被任命为结构件测试领域的PL。
我在心里琢磨了很久,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PL呢?新员工的阶段,我一直得到导师很好的指导,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我组织的目标和方向,我正在做的工作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对准公司的什么导向。等我做了PL,也开始“照猫画虎”,除了每年的重点工作规划,每周都会给团队里的每个成员制定本周的工作重点目标,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公司的要求是什么。时间久了,大家自然而然会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不是搬砖的,而是在盖教堂,会很自觉地开始规划自己每周的工作。
除此,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对准目标带着兄弟们一起加油干,而且必须是我先上。这点我在2018年转身电池测试PL后体会最深。电池对于手机来说是安全的生命线,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当我转而担任电池测试组PL时,对于电池的了解还仅限于皮毛。除了恶补理论知识,我希望通过实战,让团队成员看到,遇到最困难的攻坚任务,PL是冲在最前面的,不甩锅,不推诿。
有一个印象很深的事,就是刚到PL岗位没多久,有一天,产线预警说,最近大卖的某款型号手机开关机不良率提高了很多,初步判断问题出在某电路上。可是究竟是什么问题,需要我们尽快定位并给出解决方案。
收到这个预警,我有点忐忑,识别结构材料的“疑难杂症”我已经驾轻就熟,但这个真是个陌生领域,我只能学着去看保护板的原理图,逐步深入了解,最终失效定位在一颗电阻的裂纹上。
但这样一个小小的裂缝出现概率有多大?对于用户的影响有多大?市场的失效率是多少?如何可以避免?带着这些疑问,特别去请教了2012实验室电阻方面的专家,讨论制定了精准的筛选评估。最终,有风险的物料和整机全部返工,总算把质量问题的小火苗掐灭在出厂之前。
与其说“给我上”,不如多说“我先上”。很多事情自己先去干,先趟一趟水到底有多深,难度怎么样,大概要花多长时间,然后再向下布置任务,才不是拍脑袋。尽管可能还是会出现偏差,但我希望尽可能制定出让团队成员跳一跳能够到的目标。
一个人的牛算不上真的牛
我觉得一个PL自己很牛,团队里的人却都干不好,那充其量只是一个好专家。自己很牛,并且团队里面有很多牛人,才是真正合格的PL。
作为最基层的团队建设者,PL需要更多地关注是团队里的每一个人。回想起我刚转岗电池测试组PL时,团队氛围不好,大家面对我这个“外行”的PL,估计心里也在打鼓。
为了“因地制宜”地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安排工作、承担责任,我开始逐个分析每个成员的特点:对团队里唯一的应届博士生,指定了资深的测试人员做其导师,保持足够的关注度。考虑博士擅长“纵深研究”的特点,将抗低温能力作为一个专项任务交给他研究;“老华为”熟悉公司业务流程的特点,我就把部门需要跨部门合作的工作交给他们;给予团队内的两位专家足够的责任和信任……为了让大家更安心地工作,我还和大家一起操心买房、子女上学等生活上的难题,被兄弟们调侃是“史上最操心PL”。
让我开心的是,这些操心都没有白费。我做PL这些年,团队里没有流失过一个人。因为业务的成功,整个团队得到的认可度高,也得到更多的激励。大伙儿虽然偶然会吐槽我,但干起活来一个比一个拼。
去年我们做得最成功的事,就是把一些关键测试设备搬到了供应商,让测试前移。说实话,这个想法不是个新点子,但是推行阻力巨大,前些年每次要推行时,供应商就会上演“拖延战术”,最终不了了之。但这回我带着团队“不破楼兰誓不还”。除了利用采购和研发主管出差供应商的机会,不断求助加速落地进程,我们还组织了一个前移小分队,去各供应商现场对接,“盯”着设备安装到位,顺利运行。
测试前移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供应商来说,除了帮助他们提升测试的自动化水平,还能提前发现问题,避免后期物料的损失;对我们来说可以更早的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处理,保障了生产的连续性和质量。
作为PL,搞定了一个山头,组织培养压担子,今年又承担了更大的山头。对于这些挑战,有信心有打法,大家协同争取更大的胜利,多打粮食增加土壤肥力;我会持续花足够的心思去培养人、激发人、成就人,带一些优秀员工出来。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只有每个人都尽全力做一件事的时候,才是嗷嗷叫的团队,在这个状态下干活特别有意思,也才可能创造更多的奇迹。
天道酬勤,未来可期!
-------------------
本文为《华为人》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编辑部hwrb@huawei.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