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团队的“发动机”
陈亮星
2012年7月,刚刚离开校园的我满怀一腔热血,背着行囊来到华为,成为CBG软件团队的一员。岁月轮转,七年时光转瞬即逝,从上层应用到底层驱动,我的工作内容一直在变;从IoT转战穿戴,再到手机,我经历的产品也在不断更迭。
人生能有几个七年?在终端的七年,我见证着自己的不断成长与内心沉淀;而在PL岗位上的历练更让我对工作有了另一番理解。
新手PL的“悲惨”岁月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一直从事穿戴产品的相关研发,方案研究、产品开发、验证交付……慢慢地,技术上的不断积累与精进使自己被团队更加信赖。然而,一个令人惊喜而又瞬间转为忐忑的消息一下子让我慌了神!
那段时间正值自己从穿戴产品切换到手机OS业务不久,而就在这个时候,我被选为了这个新成立的团队PL。兴奋之后,一个个问题铺天盖地地向我袭来,我的内心开始有些忐忑:“全新的领域我能干好吗?”“大家会信服自己吗?”“这条充满迷雾的路究竟该怎么才能走好?”我陷入了沉思,感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在不断逼近自己。
“跑步上岗”,相信这是很多PL都不会陌生的词语。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启了相当一段时间“恶补新领域知识+极速提升PL岗位战斗力”的旅程。在业务上,为了更快地补齐新领域知识,每天我都会“粘着”周边部门的自动化专家取经。也许大家也是被自己的厚脸皮和韧劲儿打动了,在一次次不吝赐教的交流沟通中,我的技能也在无声地逐步提升。那段时间最疯狂的是,经常在周三下班后“混入”其它部门组织的业界大讲堂交流,现在回想起来,开放的心态与行动所带来的收获有时真的是闭门造车所无法给予的。
然而,真正的困难并未止步于业务,更大的挑战是与人打交道。这个过程仿佛翻越大山、升级打怪,我在情感上放不开手,很多工作安排不够大胆,很快感到身心俱疲。这样的状态也持续了一段时间,我感觉这样下去进入了困扰的死循环,业务也做不好,团队也带不好,工作很无力。
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改变!我拉上老PL一起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沟通,明确工作分工以及团队成员的安排,他管项目我安排人,目标明确,我对团队成员的交付结果负责。PLDP、喝咖啡、团建就也成了我吸收宇宙能量最好的方式。经过2-3个月的锻炼和熟悉,工作开始进入正轨,团队带得也越来越顺手。
时间在溜走,我和大家的心靠得更近了。有时,大家不经意的几句话就真的点拨开了困扰自己数日的难题,努力之后,我对承担PL工作的信心也越来越足,我相信:大胆地去尝试,那么事情就一定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别人能干的事情,我也能干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让产品在巴展上自豪地露脸
2018年,随着业务和组织的调整,我转到通信总线组当PL。
2018年11月,产品线提出要做第一个5G的高性能CPE(无线路由设备)产品,而在3个月后的2019年2月,我们就要在巴塞罗那电子展览会上展示5G 高性能传输的场景能力。习惯了2B产品交付的我们,很少有在外面世界展示的机会,这次一听说要参加巴展,大家都很兴奋。
“要做,就做业界No1!”
“走,去支撑,到巴塞罗那长长见识!”
“哈,终于有一次露脸的机会了!”
项目开工会上,兄弟们各个摩拳擦掌、准备大干。这是成为PL后迎来的又一次不同寻常的挑战,那时,自己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业务做得响亮,我们的团队就是要有点不一样。然而,实际的困难接踵而来:网络环境的缺失、演示方案的不确定性、没有产品板的验证……调测之路举步维艰。
但是,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没有产品板,专家陈同学提出了新的方案:通过拉通海思使用实验板+历史产品板构造巴展演示环境,提前完成通道能力的可行性验证,USB3.1传输性能达成3.5G,提前消除器件性能瓶颈带来的风险;涉及领域繁杂,我们就多领域配合拉通,分工明确、集中攻关,解决了上至应用层、下至物理层等各个层级的问题。
而在演示模拟阶段,徐同学紧急出差北京,连续通宵几天提前做巴展全场景演示模拟,精干的瘦子硬是熬出了“熊猫眼”。当真正的巴塞罗那电子展览来临时,陈同学每天凌晨支持现场调试问题的解决和支撑,毫无怨言,最后达成巴展演示前0遗留问题,为巴展演示活动的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还记得那段日子,每天半夜开车拉着加班到凌晨的兄弟们一起回家,我们在驰骋的路上一起探讨方案、推敲技术细节,虽然身体很疲惫,但内心是充实的,从那以后我也有了个“午夜公交车司机”的称号。
但同时,我们也去思考和总结,为什么每次性能调试都这么痛苦?耗时耗力?怎么样才能让下一次的性能调试变得美妙一点?
“我们开发一些性能分析小工具吧!”这个想法大家一拍即合。针对前期调试过程中,肉眼手动分析慢、分析难的问题,我们开发了多个性能分析小工具自动化分析痛点问题,定位效率大大提升,给性能调试的兄弟也铺了路,希望性能的苦海不再那么苦,让搞性能的女生也能早点下班。
聚力同行,每个人都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自己的价值;追求卓越,这股拼劲让团队的战斗力不断指数上升。在每个人的齐心努力下,一切的看似不可能都一件件地成为了可能,甚至成为了我们的品牌。
探索“可信”,给代码做个大手术
2019年,“全面提升软件工程能力与实践,打造安全可信的高质量产品”的战役正式打响了。什么是可信的高质量产品?软件工程能力该如何提升?团队在探索,整个终端乃至全公司都在探索。我开始思考我们团队要怎么做,如何响应公司的大势提升软件工程能力打造可信的高质量产品。虽然我还没有一个清晰、完美的规划,但是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对于团队来说,最重要的永远是人才。
终端A产品线已经存在了10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平台产品持续发货,新平台每年新生,软件规模越来越大,新老平台之间的代码差异越来越大,代码的臃肿已经开始严重威胁到了产品质量。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在“可信”产品的目标下,我提出了对新老平台代码进行重构和归一的想法,这意味着代码要进行一次大换血,其危险程度不亚于外科心脏手术。
然而,在项目比往年增加一倍、CSEC整改而导致大家的工作已经非常饱和的情况,没想到大家竟然纷纷表示支持,觉得长痛不如短痛,不如一次性做个大手术:进行多芯片平台代码重构和归一。
然而,如我们预期的那样,真正做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团队成员缺少对架构和设计的理论理解,历史平台的代码开发人员有的已不再之前岗位,很多特性不知所以然……为了保证重构的可行性和执行力,我们开始联合架构组一起梳理需求方案看代码,申请部门技术例会常设议题讨论,跟部分原开发人员讨论分析,梳理各芯片平台之间的特性差异,开始代码重构之路。
好的代码不只有好的架构,还需要有好的规范。在CSEC整改之初,工具不够完善,编码规范掌握不熟悉,有一些编码习惯的扭转也确实困难,比如常量的比较以前规范要求把常量放在左边,现在要求放在右边,或者多一个大括号,少一个大括号。
“这样的规范整改有什么意义?!”组会上有不少质疑的声音。
大家为什么不能从心底里感受到现在的整改工作的益处?我哪里没做到位?自省之后,我意识到大家可能并不清楚现行规范的实行原因,本来繁重的交付压力再加上不明缘由的CSEC工作,心里不爽也是可以理解的。
为此,我组织了规范合理性探讨,拉上大家一起学习规范的由来,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如基本的规范问题引进周边部门扫描工具,工具扫描不到的checklist自检,自检完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review,再加上每天温顾历史规范问题等。同时,我们推行Committer机制,修改任何一行代码链接都发到团队群,大家一起review,每天固定半小时review团队代码,贡献值牵引,大家你追我赶,评选月度review达人等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团队的review最高贡献和人均贡献都已经在部门排在了第一位。
慢慢地,我们发现,代码规范问题明显减少,近乎为0,大家信心大增:“规范?那都不是事儿,必须搞定!”重构原来是那么美妙的事情,不仅能让产品的软件更健康,也能让大家的软件能力不断提升。
除了交付,我也更加关注每个成员的成长发展诉求,针对每个人的成长发展诉求制定半年/全年/2年的成长计划档案,把自身诉求和公司/部门业务发展结合到一起。对标业界和CBG内部优秀学习团队,每周二、周四开展“加油站”能力提升活动,鼓励大家分享学习成果,包括痛点梳理、好的解决方案、好的代码实践等,牵引团队学习标杆,促进自我成长。
PL就是团队的发动机,带着整支队伍向前冲。还记得自己刚上岗PL的时候,主管跟我说过的一句话:“带团队,如果能把他们带得成长和成就超过你,这样你就算成功了。”对我来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听到别人说“你们的团队谁谁谁很牛”的话了。
人生何来赏静波?未来,也许我和自己的团队还会遇到更多更大的挑战,但我相信,一个自学习、自成长、有归属的团队一定能够集中炮火打胜仗。让自己强大,让团队强大,那么,一切看似艰难的困难都一定会被我们攻克。任重道远,未来可期。干,就对了!
本文为《华为人》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编辑部hwrb@huawei.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