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头像 Lv.1
0 成长值

个人介绍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

云计算、人工智能
个人勋章
TA还没获得勋章~
成长雷达
0
0
0
0
0

个人资料

个人介绍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

云计算、人工智能

达成规则

发布时间 2022/12/03 12:45:31 最后回复 Alex613 2022/12/08 23:05:49 版块 数据库
124 6 0
他的回复:
若需要将Oracle数据进一步挖掘和分析,需要将数据导入到数仓中,在华为云上应该怎么完成数据导入,并说明下主要步骤?Oracle迁移至数据仓库(GaussDB)的工具和流程 (CDM/DRS/备份迁移:数据库上传OBS,恢复)1.CDM(1)准备数据(2)创建CDM集群(3)CDM集群绑定EIP (4)创建Oracle连接和DWS连接 (5)创建数据迁移作业(6)查看迁移的数据统计2.使用DRS的实时同步功能将本地Oracle数据库实时同步至华为云GaussDB(for openGauss)。通过全量+增量同步,实现源数据库Oracle和目标数据库GaussDB(for openGauss)的数据长期同步。(1)迁移至数据仓库的工具:DRS(2)迁移至数据仓库的流程:a) 创建VPC和安全组b) 创建GaussDB(for openGauss)实例c) 迁移前构造数据d) 迁移数据库(创建DRS实例,将本地Oracle上的test_info数据库迁移到GaussDB(for openGauss)实例中test_database_info数据库中)e) 迁移后进行数据校验3.备份迁移 存入OBS再转储至DWS步骤:(1)开始(2)上传数据至OBS(3)创建OBS外表(4)执行导入数据(5)处理错误表(6)优化查询效率(7)结束 OBS导入导出数据时,暂不支持跨Region进行OBS数据导入导出,必须确保OBS和DWS集群在同一个Region中1.若需要将Oracle数据进一步挖掘和分析,需要将数据导入到数仓中,在华为云上应该怎么完成数据导入,并说明下主要步骤?https://support.huaweicloud.com/devg-dws/dws_04_0986.htmlhttps://support.huaweicloud.com/devg-820-dws/dws_04_0180.htmlCDM https://support.huaweicloud.com/bestpractice-dws/dws_05_0095.html,https://support.huaweicloud.com/usermanual-dataartsstudio/dataartsstudio_01_0133.htmlDRS https://support.huaweicloud.com/devg-820-dws/dws_04_0950.html,https://support.huaweicloud.com/realtimesyn-drs/drs_04_0114.htmlDSC工具https://support.huaweicloud.com/devg-820-dws/dws_01_0127.html,https://bbs.huaweicloud.com/blogs/248853
发布时间 2022/12/07 10:13:05 最后回复 Alex613 2022/12/08 21:11:40 版块 云计算
80 21 0
发布时间 2022/12/07 10:13:05 最后回复 Alex613 2022/12/08 21:11:40 版块 云计算
80 21 0
他的回复:
微服务理解软件的架构的变化其实和现代公司架构变化有很多相似之处。公司里面各个职能部门都可以理解为一个服务,如财务部对应财务服务,市场部对应市场服务,行政部对应行政服务,销售部对应销售服务。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司规模不大,组织结构基本都是统一的财务部、市场部、销售部、行政部等各个部分,只是大小不同而已。后来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这样的架构就出现了管理问题,最典型的是沟通效率,组织越庞大,沟通效率越低。怎么解决呢?将一个大公司的业务根据各个产品线打散成多个小公司,每个小公司都各自组建自己的服务团队(财务、销售、市场、行政等),各个小公司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公司。那这些子公司怎么管理呢?集团化管理,各个小公司联合成集团。子公司只需向集团汇报,今年投了多少钱,赚了多少利润,此时公司之间的沟通就变得简单了。回到软件架构中,过去大一统的软件组织架构和早期的企业组织架构一样,所有的服务都紧耦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软件包,运行的时候一起运行,这样的架构称为monolith架构。典型的如ERP、CRM等传统软件。与企业架构的变化一样,软件架构也在像集团化的公司架构一样,将大型软件拆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服务,每个小服务提供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可以独立运行。由于软件的拆分比公司拆分要容易的多,可以拆分地非常细,也因此习惯称为微服务,微服务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服务。当然每个微服务都具备完整的软件结构。所有的微服务有机地组织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大型应用。那微服务之间怎么沟通呢?API就是各个微服务之间沟通的通信接口,大家开发时都采用统一的API语言来进行沟通。DevOps微服务并不只有好处,也有很多弊端,最典型的是应用的部署问题。原来研发是研发部门,生产运维是运维部门。研发部门开发好软件后,丢给运维部门一个exe之类的软件包,并交代好软件运行所需要的参数和配置就可以了。运维部门拿到这个软件包,照着部署手册一顿操作,顺利的话软件当天就上线了,碰上开发的操作手册写的烂的话,也就两三天的事。这样的部署操作一个月也没几次,主要是受限于软件开发部门的效率问题,你开发部门再大再复杂,到了我这里也就是一个exe软件包的事,至于内部怎么乱,那是你们的事。这个时期两个部门之间此时还可以和谐共处。但到了微服务时代,情况就变了。软件的开发效率成几何倍数增加了,原本运维部门只需要对接开发部门一个团队。好家伙,你开发部门把自己拆分成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小团队,每人负责一个服务模块。每个部门都给我提交一个软件包和软件部署手册,我运维的工作一下子增加了上十倍。而且你们每个部门都还TM变态,原本一个月也发布不了几次更新,现在每天每小时都在发布更新。关键是开发的语言还不一样,Python,Java,C++都来了,运维手册写的乱七八糟,各种稀奇古怪的依赖包和版本要求。原本一个人干完运维还可以摸摸鱼,现在人手增加了几倍,加班加点也搞不完,老子不干了,撂挑子了,你们开发写的各种乱七八糟的部署手册,自己去部署。这不容器和容器编排技术来了。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最终的结果,DevOps,Dev开发和Ops运维已经没有界限了,两者已经捆绑在一起了。容器和微服务容器技术怎么就促进了微服务和DevOps呢?聊起微服务和DevOps,基本都离不开容器,但这两者之间并不是必然的。只是有了容器技术,让微服务和DevOps变得更简单了。在容器技术以前(虚拟化和裸机时代),要实现微服务和DevOps的开发方式代价非常大,所以才没有大规模发展,容器技术可以说是加速了微服务和DevOps的发展。容器非常轻量,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可以部署几十上百个容器。这就给微服务提供了便利,哪怕你开发把应用拆分的再细,一个应用拆成上百个微服务也没关系,照样可以用同样的硬件资源来运行。如果是在虚拟化时代就没这么方便了,一台物理服务器上运行十个虚拟机就变得很重了。开发部门交付给运维的不再是软件包了,而是把软件包运行所需要的一切都打包成image镜像,运维部门根本不需要关心这个镜像中有什么,连安装步骤都省略了,直接在容器平台上拉起这个镜像就可以了。在传统运维中,运维部门很大一部分工作考虑到应用的高可用,性能伸缩,负载均衡等问题。在容器化时代,这些问题容器编排工具都可以自动实现了。无需运维部分参与,开发部门在交付镜像时,顺便设置下应用所需要的一些硬件资源和部署功能需求,容器编排工具自动根据参数去部署。CI/CDCI/CD又是什么东西? 全称是持续集成/持续交付Continuous integration / continuous delivery。其实你把这个图和DevOps一比较就发现,两者是一个东西,只是换了个说法而已。都是一种软件开发和交付的思想和实践方法论。在DevOps方法论中,开发和运维已经合二为一了。开发部门每发布一个新版本,自己直接发布到容器平台上就好了,不需要运维部分的参与。这个过程就是持续开发,持续交付(发布)的过程。
发布时间 2022/12/07 10:13:05 最后回复 Alex613 2022/12/08 21:11:40 版块 云计算
80 21 0
他的回复:
知识点八 一个算存储容量的题,oceanstore ,4台存储(每台12块,一块冷备,做raid5),加一个级联的存储机框(24块盘,不做raid),问一共多少容量。4*10*单盘+24*单RAID 0           100%,RAID 1           50%,RAID 3和5     (N-1)/n,RAID 6          (N-2)/nRAID 10          50%RAID 50         4/6RAID0,最少2块盘,无安全机制,读写速度2倍,100%利用率,最多坏0块盘,用于SWAP/TMP,不冗余,数据难恢复。RAID1,最少2块盘(偶数),镜像保护机制,写速度不变,读速度2倍,最多坏1/2,有数据备份,读写速度没加,利用率低。RAID3,分片分散存入2块硬盘,校验码存入第3块硬盘,最少3块盘,读写速度 2倍,利用率66.6%,坏盘时另外2块需要重新计算还原坏盘数据,校验码盘压力大成为瓶颈,最多坏1/3。RAID5,最少3块盘,最多坏1/3。分片和校验码混合存储,读写速度2倍,坏盘时另外2块需要重新计算还原坏盘数据。RAID6,分片盘校验码盘分别2个,数据分片校验码计算2次,最少4块盘,读写速度2倍,利用率2/4。最多坏2/4。RAID10,2块硬盘1组先做RAID1,多组RAID1再做RAID0,至少4块盘,读写速度N倍,N为组数,利用率2/4,最多坏2/4。RAID50,3块硬盘1组先做RAID5,多组再做RAID0,最少6块盘,读写数读2N倍,N为组数,利用率4/6, 最多坏2/6.raid5和raid6:raid5:一组分散在不同条带上的奇偶校验数据;允许一块盘故障,两块及以上故障,整个raid故障;RAID 5是RAID 0和RAID 1的折衷方案raid6:存在两组独立的分散在不同条带上的校验数据,两组独立的奇偶校验数据;允许两块盘故障;安全性较高,性能稍差,硬盘利用率较低raid5写的性能比raid10好,读的性能不如raid10;raid6双重数据校验,运算负担大,读写性能不如raid5;raid5利用率为n-1/n(n>2),raid6利用率为n-2/n(n>3)
发布时间 2022/12/03 11:25:23 最后回复 Alex613 2022/12/07 20:54:52 版块 云计算
38 1 0
他的回复:
IP规划、子网规划VPC的网络规划(一)分层简单组网的系统可以全部放在同一个VPC,不同子网对应不同功能或者安全区域,复杂组网的系统一个VPC对应一个相对独立的业务应用系统或者部门网络,不同VPC之间可以通过对等连接互通。网段创建VPC和子网都需要网段,网段就是给VPC和子网分配的地址块。约束了资源在VPC和子网内可申请获取的IP地址范围。VPC/子网的资源使用IP地址进行相互通信。VPC网段约束子网能够配置的网段范围,子网网段约束子网内资源申请的IP地址范围,还默认作用在路由表内。由于子网创建后网段不可修改,所以划分子网除满足现有业务的IP地址诉求,还要翻倍预留扩容空间。同时子网创建后系统默认会占用网段内第一个和最后4个IP地址,分别作为网关、预留地址、DHCP、系统接口、广播地址使用。VPC/子网网段,不能与需要连通的其他网络的网段重复。IP总数子网掩码C段个数 /304255.255.255.2521/64/298255.255.255.2481/32/2816255.255.255.2401/16/2732255.255.255.2241/8/2664255.255.255.1921/4/24256255.255.255.01/23512255.255.254.02/221024255.255.252.04/212048255.255.248.08/204096255.255.240.016/198192255.255.224.032/1816384255.255.192.064/1732768255.255.128.0128/1665536255.255.0.0256公网与私网IP 公网IP:在Internet上的计算机使用的IP地址是全球统一规划的,称为公网地址。 私网IP:在企业、学校等内网通常使用保留的私网地址。 为什么设置私网IP? 因为IPV4的地址数量不足,同时在最初分类IP设计中的缺陷,导致在网络不断发展中,IP地址匮乏严重。于是,提出了私网IP,即保留一部分IP作为私网IP,这些IP可以再内网中使用,不同内网都可以使用这些IP(即复用,只要一个内网中地址互相区别,不同内网可复用),则无形中仿佛增加了IP数量。2)哪些是私网IP地址 A类:10.0.0.0-10.255.255.255,掩码 255.0.0.0; B类:172.16.0.0-172.31.255.255,掩码 255.255.0.0; C类:192.168.0.0-192.168.255.255,掩码 255.255.255.0 3)如果内网使用私网IP标识主机,这些主机如何访问Internet? 对于私网地址,由于不同内网中复用,因为不能在Internet访问中使用,否则会引发冲突。那如何解决该问题,即NAT技术(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其作用是将私网IP转换为公网IP,当然提供有多种NAT技术。 子网划分 什么是子网? 子网(subnet),将一个大的网络划分成几个较小的网络,每一个网络都有其自己的子网地址; 2、为什么进行子网划分? IP地址的有效利用率问题 路由器的工作效率问题 通过在子网中包含广播流量来控制流量 减少整体网络流量并提高网络性能3、如何进行子网划分? 基本思路: 子网划分是在分类的IP基础上提出的,对于分类IP其网络位已确定,想进一步进行子网划分,则考虑借用主机位作为子网位,从而形成三层地址结构,即网络位,子网位,主机位,利用网络位与子网位共同来标识网段。借位规则: 1 从高位向低位依次连续借位 2 至少主机位留2位,因为主机位全0和主机位全1的IP地址需保留 3 借位与什么相关? 1) 需要划分的子网数量; 2) 子网中主机的数量 如何把所划分的子网表达出来,即标识子网网段?子网掩码:子网掩码与IP地址进行与运算其结果即为网络地址,将掩码进行扩展,网络位与子网位置1,主机位置0. A类地址默认子网掩码:255.0.0.0 B类地址默认子网掩码:255.255.0.0 C类地址默认子网掩码:255.255.255.0 子网划分方法:1. 等长子网划分 等长子网划分就是将一个网段等分成多个网段,也就是等分成多个子网。 子网划分就是借用现有网段的主机位做子网位,划分出多个子网。子网划分的任务包括两部分: 1)确定网络掩码的长度。 2)确定子网中第一个可用的IP地址和最后一个可用的IP地址。 2 可变长子网划分VLSM 现实中,不同子网的主机数量不同,等长子网划分比较简单,但是地址存在浪费,基于不同子网的IP需求,对于不同子网采用不同的子网长度。 基本步骤: 1)首先,根据子网中最大的IP需求量,先对网络划分子网。 2)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将子网进一步划分子网。 3)根据需要重复此过程,以创建不同大小的子网。 子网合并 把多个网络(子网)的网络位当做主机位,将多个网络(子网)合并成一个大的网络(子网),其目标可对于路由表中的项目进行合并,增加路由效率。 如何合并?什么样的能合并? 核心:相同前缀,连续地址 路由匹配:最长前缀匹配
发布时间 2022/12/02 09:20:38 最后回复 Alex613 2022/12/07 14:49:58 版块 云容器引擎
81 2 0
发布时间 2022/12/03 12:45:31 最后回复 Alex613 2022/12/08 23:05:49 版块 数据库
124 6 0
他的回复:
迁移部分请直接就现网业务迁移整体作详细解析(要求包含迁移方式、迁移整体流程解析、数据层+平台应用层迁移工具方式等信息)迁移整体大流程迁移方式三层各自迁移-(技术工具、上云服务)解答:迁移整体流程迁移前作信息收集+风险容量评估(软硬件版本、规格、参数、性能容量、兼容性+迁移风险点等作信息收集)迁移方案制定(确定迁移方式、迁移工具、迁移团队、迁移时间、回退方案等)      迁移方式:P2P/P2V/V2P/V2V(根据客户实际场景决定)迁移预实施+整体逐步逐层实施(利用迁移方案预实施少量节点---分批次(业务系统最后)+分层次(数据层最后)进行整体迁移)迁移后业务测试+数据检验(对于迁移业务进行业务拉起和连通性测试+网络质量+数据完整度等)迁移现场保障+后期维保(迁移完成后需留场进行业务保障-后续业务在维保期继续关注)项目验收三大层次迁移工具或服务选择:数据层迁移若采用工具流:可使用HyperReplication/HyperMetro/LUN COPY/ eRplication…若采用公有云服务:可使用DES数据快递服务;平台层(数据库迁移为例)若采用工具流;Oracle Golden Gate/Data guard/Always On/数据库自带迁移工具等若采用公有云服务:DRS(偏同构数据库)+UGO(偏异构数据库-可翻译为GaussDB统一命令)应用层工具流:eBackup/Rainbow等…服务流:SMS主机迁移服务(备份保护容灾类服务)单机备份服务:CSBS(云主机备份)---VBS(云硬盘备份)容灾服务:SDRS(同region,跨AZ的本地容灾)---CBR(可实现同/跨region的异地容灾)云主机:ECS、专属主机:DEH云硬盘:EVS  专属分布式存储:DSS4大辅助业务(CES云监控、CTS云审计、LTS云日志、CBH堡垒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