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OpenConfig Yang和IETF Yang的前世今生:3.IETF Yang模型
【摘要】 自2010年IETF YANG 1.0的发布开始,相关架构、模型和库持续得到完善和发展。IETF YANG模型伴随着NETCONF、RESTCONF等协议一步步迈向成熟,并日趋成为产业界关注的焦点,逐步演进成为运营商、设备商广泛参与、成熟度日趋提高且RFC数量比较多的YANG模型。本期将一起来看看标准IETF YANG的进程和特点,了解IETF YANG成为网络自动化的商业坚实基础的原因。
IETF YANG标准化进程
IETF YANG由IETF标准组织NETMOD工作组定义
IETF Yang特点
特点一:IETF涵盖业界主流厂家运营商
IETF参会成员(以2019年3月IETF104为例):
√ 近2000人参加,传送核心WG:约80人;
√ 模型由业界大V主导共识并输出方案;
√ 全面覆盖大T,大V,企业及研究机构;
IETF是标准组织,发布RFC有行业认可 |
准组织,发布RFC有行业认可
特点二:IETF审核充分流程严谨
☛IETF流程:基于技术成熟度发布,严格统一观点
IETF一丝不苟,流程严谨,质量可靠 |
特点三:IETF版本迭代要求向前兼容
如:IETF兼容性:RFC7950 明确要求YANG 1.1兼容YANG 1.0;
IETF的模型设计要求考虑兼容旧版本并提供实际指引 |
特点四:IP+光一致性
☛协同层开发维护投入小,标准一致性好:协同层或者上层APP在IP+光场景支持相同IETF接口模型。
IETF模型设计具备IP+光的一致性 |
特点五:IETF YANG考虑其他标准
IETF与业界主流标准广泛合作:
√ L0模型遵循ITU-T G.694.x;
√ L1模型遵循ITU-T G.709与MEF63;
√ L2模型遵循IEEE和MEF相关标准;
IETF充分考虑其他标准,模型和谐一致 |
特点六:IETF是原生YANG
IETF的专业YANG Doctor团队:
√ IETF是YANG的发源地(RFC6020);
√ 20名顶级模型专家;
√ 协助总监、主席等协调模型关系;
√ 为YANG标准发布提供审核意见;
√ 提供YANG标准写作规范(RFC8407);
√ 文稿发布检查清单;
IETF YANG的原生性 |
IETF Yang模型特点小结
|
IETF ACTN和YANG-driven NBI |
组织影响力 |
老牌标准组织,已有30多年历史; |
IETF:近2000人;传送相关CCAMP/TEAS:80人左右; 主流运营商、设备商、IT企业、垂直行业等; |
|
组织流程 |
流程严谨,大量专家通力合作,把关技术、模型、规范等; |
版本兼容性 |
向前兼容作为规范设计要求。 |
IP+光一致性 |
具有标准一致性 |
Yang原生性 |
拥有实力雄厚的YANG Doctor,基于实现后制定; |
标准协同性 |
与ITU-T,IEEE,MEF等组织在其专业领域广泛合作; 制定模型与其他标准组织一致。 |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原创内容,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 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