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论的OTFS雷达波形设计
Miao, Q.; Kuang, L.; Zhang, G.; Shao, Y. OTFS Radar Waveform Design Based on Information Theory. Entropy 2025, 27, 211.
1. 引言与研究背景
正交时频空间(Orthogonal Time-Frequency Space, OTFS)调制是一种革命性的二维调制方案,它在延迟-多普勒域中进行信号处理,相比于传统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在时频域的处理方式,OTFS在高移动性信道环境中展现出显著优势。本研究首次将条件互信息(Conditional Mutual Information, CMI)作为OTFS波形设计的准则,建立了信息论与雷达波形优化之间的桥梁。
OTFS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固有的多普勒容忍特性。在传统雷达系统中,高速移动目标产生的多普勒效应会严重影响系统性能,而OTFS通过在延迟-多普勒域进行信号设计,能够自然地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信道环境。此外,OTFS提供了更高的延迟-多普勒分辨率,使得在复杂的多目标场景中能够准确分辨和跟踪各个目标。
信息论在雷达波形设计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Bell的开创性工作。条件互信息被选择作为设计准则,因为它能够量化在给定先验知识(目标反射率和噪声特性)的情况下,雷达系统可以从目标获取多少信息。这个度量直接关联到雷达的目标检测、识别和跟踪能力。
2. OTFS雷达系统建模与理论框架
2.1 扩展目标模型
扩展目标与点目标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回波携带了目标的结构信息。对于包含P个散射中心的扩展目标,其无噪声回波可以表示为:
r(t)=p=1∑Pαpexp(j2πfdpt)x(t−τp)
其中:
- x(t)是OTFS调制的发射信号
- αp是第p个散射中心的复散射系数
- fdp是第p个散射中心产生的多普勒频移
- τp是第p个散射中心的往返延迟
目标在延迟-多普勒域的冲激响应表征为:
ρ(τ,fd)=p=1∑Pαpδ(τ−τp)δ(fd−fdp)
这个表示清晰地展示了扩展目标在二维延迟-多普勒平面上的分布特性。
2.2 OTFS雷达系统架构
图1描述:OTFS雷达系统框图

图1展示了完整的OTFS雷达信号处理流程。系统分为发射端和接收端两个主要部分:
发射端处理流程:
- 延迟-多普勒域发射矩阵χ∈CM×N首先经过逆辛有限傅里叶变换(ISFFT)
- 转换得到时频域发射矩阵χ^∈CM×N
- 通过海森堡变换(Heisenberg Transform)生成时域连续信号x(t)
接收端处理流程:
- 接收信号r(t)包含目标反射和噪声
- 通过维格纳变换(Wigner Transform)转换到时频域,得到Υ^∈CN^×M^
- 最终通过辛有限傅里叶变换(SFFT)得到延迟-多普勒域接收矩阵Υ∈CM^×N^
2.3 输入输出关系建模
在理想脉冲假设(A1)和无分数多普勒假设(A2)下,接收矩阵与发射矩阵的关系可以精确表示为:
Υ[m,n]=p=1∑Pαpχ[[m−mp]M,[n−np]N]
其中[⋅]M表示模M运算。延迟和多普勒的离散化关系为:
- τp=mpΔt,其中Δt是采样间隔
- fdp=NTnp,其中T是OTFS块持续时间
通过适当选择观测窗口M^≥M和N^≥N,可以避免模运算带来的混叠效应。引入加性高斯白噪声后,系统模型变为:
Υ[m,n]=p=1∑Pαpχ[m−mp,n−np]+N[m,n]
3. 基于条件互信息的波形优化理论
3.1 条件互信息推导
定义目标散射系数向量α=[α1,α2,…,αP]T。在以下统计假设下:
- (B1) α是零均值高斯随机向量,协方差矩阵Σα=diag{σα12,…,σαP2}
- (B2) 噪声N是方差为σn2的加性高斯白噪声
将OTFS发射矩阵扩展定义,当m<0或n<0时,χ[m,n]=0。组织χ为列向量形式χ=[x1,x2,…,xN],每个xi∈CM×1。
定义OTFS发射移位矩阵Qp(χ)∈CM^×N^:
Qp(χ)=⎣⎢⎢⎢⎢⎢⎡0M×np0mp×N^χ0(M^−M−mp)×N^0M×(N^−np−N)⎦⎥⎥⎥⎥⎥⎤
向量化后的系统模型为:
y=Q(χ)α+n
其中Q(χ)=[q1(χ),q2(χ),…,qP(χ)]。
3.2 CMI表达式与优化问题
根据信息论,条件互信息可以表示为:
I(y;α∣χ)=logdet(σn−2ΣαQ(χ)HQ(χ)+IN^M^)
波形设计的优化问题因此可以形式化为:
χmaxs.t.logdet(σn−2ΣαQ(χ)HQ(χ)+IN^M^)∣χ[i,j]∣=1,∀i∈{1,…,M},j∈{1,…,N}
3.3 与自相关旁瓣和互相关的等价性
根据引理1,当Q(χ)HQ(χ)为对角矩阵时,CMI达到最大值。定义波形序列的互相关函数:
γi,j(z)=u=0∑M−1xi∗(u)xj(u−z)=γj,i∗(−z)
矩阵Q(χ)HQ(χ)的非对角元素Qij可以表示为:
-
当多普勒相同、延迟不同时:
Qij=n=1∑Nγn,n(z),z=0
-
当多普勒和延迟都不同时:
Qij=n=1∑Nγn,n+κ(z),κ=0
定义ASaCC(自相关旁瓣和互相关)度量:
ζ=n=1∑Nz=−M+1z=0∑M−1∣γn,n(z)∣2+n1=1∑Nn2=1n2=n1∑Nz=−M+1∑M−1∣γn1,n2(z)∣2
4. Multi-CAN优化算法
4.1 算法设计原理
Multi-CAN(Multiple Cyclic Algorithm-New)算法结合了循环搜索和梯度优化的优势。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迭代优化每个波形元素,同时保持恒模约束。
4.2 算法实现步骤
算法: Multi-CAN for OTFS Waveform Design
输入: 初始波形矩阵 χ₀, 最大迭代次数 K, 收敛阈值 ε
输出: 优化的波形矩阵 χ*
1: 初始化 χ = χ₀
2: for k = 1 to K do
3: for i = 1 to M do
4: for j = 1 to N do
5: 固定 χ 中除 χ[i,j] 外的所有元素
6: 计算 ∂ζ/∂χ[i,j]
7: 更新 χ[i,j] 使得 |χ[i,j]| = 1 且 ζ 减小
8: end for
9: end for
10: if |ζₖ - ζₖ₋₁| < ε then
11: break
12: end if
13: end for
14: return χ* = χ
5.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5.1 系统参数设置
仿真采用以下参数:
- 载频: fc=10 GHz
- 带宽: B=100 MHz
- 脉冲持续时间: Tp=10 μs
- 脉冲重复频率: PRF=100 kHz
- OTFS帧大小: M=64, N=5
- 调制阶数: 4-QAM
- 编码率: R=1/2
5.2 相关特性分析
图2描述:Multi-CAN优化结果的相关系数

图2展示了经过Multi-CAN优化后的波形相关特性:
(a) 自相关系数:图中蓝色曲线表示初始随机波形的自相关,橙色曲线表示优化后波形的自相关。可以观察到,优化后的波形在零延迟处保持主瓣峰值为0 dB,而旁瓣电平从约-15 dB降低到-25 dB,实现了约10 dB的改善。
(b) 互相关系数:展示了不同多普勒通道之间的互相关特性。优化前的随机波形互相关峰值约为-20 dB,而优化后降低到约-25 dB,改善了约5 dB。
5.3 条件互信息演化
图3描述:CMI随迭代次数的变化

图3展示了三种不同OTFS矩阵尺寸(M=16,N=3;M=32,N=3;M=32,N=5)下CMI随迭代次数的演化过程。关键观察包括:
- 所有配置下,CMI都随迭代次数单调递增,最终收敛到稳定值
- 较大的矩阵尺寸(M=32,N=5)实现了最高的CMI值(约510 bits)
- 大部分性能改善在前8次迭代内实现,表明算法具有快速收敛特性
5.4 性能比较
表1展示了不同波形的性能指标比较:
波形类型 |
峰值旁瓣电平 (PSL) |
积分旁瓣电平 (ISL) |
信噪比 (SNR) |
提出的OTFS波形 |
-25 dB |
-30 dB |
15 dB |
随机波形 |
-15 dB |
-20 dB |
10 dB |
LFM波形 |
-20 dB |
-25 dB |
12 dB |
Barker码 |
-22 dB |
-28 dB |
14 dB |
最小PAPR波形 |
-24 dB |
-29 dB |
16 dB |
5.5 鲁棒性分析
表2展示了波形设计对关键参数的敏感性:
参数 |
取值 |
PSL (dB) |
ISL (dB) |
噪声方差 σn2 |
0.01 |
-20.5 |
-25.1 |
|
0.1 |
-18.2 |
-22.5 |
|
1.0 |
-15.1 |
-19.2 |
|
10.0 |
-10.5 |
-14.5 |
迭代次数 |
10 |
-18.1 |
-22.3 |
|
50 |
-20.2 |
-24.5 |
|
100 |
-21.1 |
-25.6 |
|
200 |
-22.1 |
-26.5 |
附录A:条件互信息
A.1 高斯随机向量的互信息
给定线性高斯模型y=Q(χ)α+n,其中α∼N(0,Σα),n∼N(0,σn2I),且α与n相互独立。
首先计算y的协方差矩阵:
Ry=E[yyH]=Q(χ)ΣαQ(χ)H+σn2I
条件互信息定义为:
I(y;α∣χ)=h(y∣χ)−h(y∣α,χ)
其中h(⋅)表示微分熵。
对于高斯随机向量,微分熵为:
h(y∣χ)=logdet(πeRy)
h(y∣α,χ)=h(n)=logdet(πeσn2I)
因此:
I(y;α∣χ)=logdet(Ry)−logdet(σn2I)=logdet(σn−2Ry)=logdet(I+σn−2Q(χ)ΣαQ(χ)H)
A.2 矩阵行列式恒等式
利用Sylvester行列式恒等式:
det(Im+AB)=det(In+BA)
其中A∈Cm×n,B∈Cn×m。
应用到我们的情况:
det(I+σn−2Q(χ)ΣαQ(χ)H)=det(I+σn−2ΣαQ(χ)HQ(χ))
因此最终得到:
I(y;α∣χ)=logdet(σn−2ΣαQ(χ)HQ(χ)+IP)
A.3 对角化条件的最优性证明
引理A.1:对于固定的迹tr(Q(χ)HQ(χ))=c,当Q(χ)HQ(χ)为对角矩阵时,I(y;α∣χ)达到最大值。
证明:设Q(χ)HQ(χ)的特征值为λ1,…,λP。由于:
I(y;α∣χ)=p=1∑Plog(1+σn−2σαp2λp)
这是关于λp的凸函数。在约束∑p=1Pλp=c下,当所有λp相等时(即矩阵为对角阵的标量倍数),函数值最大。
附录B:OTFS发射移位矩阵的结构分析
B.1 移位矩阵的构造
对于第p个散射体,其对应的移位矩阵Qp(χ)可以分解为:
Qp(χ)=PmpχCnp
其中:
- Pmp是延迟移位矩阵
- Cnp是多普勒移位矩阵
B.2 互相关系数与矩阵元素的关系
格拉姆矩阵G=Q(χ)HQ(χ)的第(i,j)个元素为:
Gij=qiH(χ)qj(χ)
当i=j时,根据延迟和多普勒的差异,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情况1:无重叠(∣mi−mj∣>M或∣ni−nj∣>N)
Gij=0
情况2:同多普勒不同延迟(ni=nj,mi=mj)
Gij=n=1∑Nγn,n(mi−mj)
情况3:不同多普勒和延迟
Gij=n=max(1,1−κ)∑min(N,N−κ)γn,n+κ(mi−mj)
其中κ=nj−ni。
B.3 ASaCC度量的物理意义
ASaCC度量可以分解为两部分:
-
自相关旁瓣能量:
ASL=n=1∑Nz=0∑∣γn,n(z)∣2
这部分反映了同一多普勒通道内的距离模糊。
-
互相关能量:
CCL=n1=n2∑z∑∣γn1,n2(z)∣2
这部分反映了不同多普勒通道之间的串扰。
最小化ζ=ASL+CCL等价于同时抑制距离模糊和多普勒串扰,从而最大化目标信息提取能力。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