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拒当“代码缝合师”:用“组合思维”重掌“原材料”的控制权
引言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思维跃迁 ——学习效率MAX之路》,本系列文章旨在通过分享一些思维模式、对世界的看法,来帮助大家完成自我约束或思维跃迁,从而达到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
本文为本系列的开篇之作,本文意在通过提出“组合思维”,发表我对“在AI时代,我们为何还需深究技术原理”这一问题的见解。
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我们处在一个“效率为王”的时代,项目的交付周期越来越快,谁先上线,谁就拿到了下一轮的入场券。
这场关于“速度”的军备竞赛,倒逼着程序员们,将“拿来主义”奉为生存法则:
- 为了快,我们“拿来”开源库,至于它有几个G的依赖黑洞,不管;
- 为了快,我们“拿来”框架全家桶,至于它如何实现控制反转,不问;
- 为了快,我们“拿来”Stack Overflow上的高赞片段,至于它为什么能跑通,不深究。
我们不再是“工程师”,我们变成了最快的“代码缝合师”。我们熟练地“CV”,熟练地“import”,熟练地把一个个我们自己都一知半解的“黑盒”拼装起来,然后祈祷它们能协同工作。
这就是“拿来主义”的真相:它让我们误以为自己“完成”了工作,实际上我们只是 “跳过”了问题。
我们以惊人的速度交付了“成品”,却对“成品”内部的“组合”逻辑一无所知。
我们赢得了时间,却输掉了对“原材料”的掌控力。
而AI的到来,正准备将这种“拿来主义”的效率推向极致。它会成为最强的“拿来”工具。
那么,既然可以拿来,我们为何还要深究技术原理?
我们为什么“拿来”
只有知道我们为什么“拿来”,我们才能对抗“拿来”,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揭秘“拿来”背后的大脑运作机制。
本文不是要说明”我们拿来有错“,相反我要告诉大家,”拿来“是人类的本质属性,并不和大家的认知相关,即大多数时候,大家都不是有意”拿来“。
我们当然知道我们不能直接”拿来“,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当然会觉得”拿来“的风险很高,但是我们为何还是总能心安理得的”拿来“?
我们可以仔细回想一下,我们但凡觉得”这样做不妥“,一定是因为我们进行了思考。按理来说,如果我们思考了的话,我们也许会“拿来”,但必然是心怀不安的“拿来”,我们应该惧怕这个”拿来“的东西日后出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拿来”得心安理得。
也许,我们在”拿来“的时候根本没有思考,怎么说明这个问题呢?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思考”的问题。
接下来,让我们代入上课的情景,并思考下列问题:
- 如果这节课的内容你之前就完全弄懂了,你还能做到全神贯注的听课吗?
- 你又是如何判断你之前是否学过这个内容呢?
- 你在做出判断的时候,像不像是先从大脑中找“索引”(而且这个过程往往是无意识的),判断自己是否学过这个知识点,然后再从大脑中”搜索数据“,判断自己的知识是否和老师讲的一致,然后决定要不要听老师讲?
- 是不是在绝大多数时候,你在意识到自己学过之后,就直接转移注意力了,丝毫不在乎老师讲的是不是我们不会的?
好,经过上面的灵魂发问,如果你仔细思考,应该能够意识到,大脑的运作机制是先搜索索引,再搜索数据。并且我们完全可以发现,搜索索引的过程是我们大脑当中的“直觉”,无需耗费脑力;而搜索数据是我们的“思考”,需要耗费脑力,且我们不喜欢“思考”。(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没有什么东西愿意花多余的资源干无用的事,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物品的组成,多一个或者少一个粒子,这个物品的属性就会改变)
总结:我们在集中注意力,进行“深度思考”之前,往往需要我们的“直觉”告诉我们:“这个你需要思考咯”。
因此,我们能够心安理得的“拿来”往往就是你的“直觉”告诉你:“这个直接复制粘贴吧,能直接运行,不用思考,节省脑力”。
“直觉”的机制
一个小实验
接下来请你看下面两组词:
- 睡眠 邮件 开关
- 盐 深 泡沫
暗示:海
- 睡眠 邮件 开关
- 盐 深 泡沫
有没有发现,你看第二组词会比看第一组词轻松?看了暗示之后,再看这两组词,是不是觉得第二组更顺眼了?为什么呢?
我们来看这两组词:
盐 深 泡沫
它在你的脑海里其实不是三个词,而是一个词,当你在阅读他们的时候,你的大脑里发生了以下过程:
- 启动: 你看到第一个词 “盐”时。你的“直觉”被激活了,它从经验库中调取了所有与“盐”相关的概念:咸的、食物、晶体,还有一个高频选项——大海。
- 联想与预测: 然后你看到第二个词“深“,“直觉”立刻开始匹配:“深的盐”?不通。“深的食物”?不通。“深的大海”?完美!你的大脑在 0.1 秒内就锁定了这个场景,并没有消耗任何脑力。
- 确认: 最后你看到 “泡沫”。“直觉”一看,这不就是“深的大海”上的“浪花泡沫”吗!预测完全命中。
这个过程产生了一种强烈的 “认知顺畅”。你的大脑毫不费力地将三个独立的词“组合”成了一幅完整的、感官丰富的、动态的画面:一片深邃的、泛着盐味泡沫的海洋。
你的大脑“接受”的不是三个词,而是这个“组合”完成后带来的愉悦感。
睡眠 邮件 开关
你会发现这三个词,就像三座完全独立的“认知孤岛”,当你在阅读他们的时候,你的大脑里发生了以下过程:
- 睡眠: OK,进入“休息/生物”场景。
- 邮件: ???(认知冲突)—— “直觉”卡住了。“睡眠”和“邮件”有什么关系?(也许是“睡前看邮件”?但这个联系很弱,而且很费力)。大脑被迫启动“思考”去强行解释,耗费脑力。
- 开关: ???(彻底宕机)—— “思考”也懵了。“睡眠”、“邮件”和“开关”?是“关灯睡觉前看了封邮件”吗?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大脑为了理解第一组词,被迫启动了高耗能的“思考”,去编造一个蹩脚的故事来把它们硬凑在一起。这个过程充满了“认知紧张”。你的大脑不喜欢这种“费力”的感觉,所以你本能地觉得它“难以接受”。(当然,如果你在看这三个词的时候毫不在意,只是走马观花,就不会觉得难受,但你会发现,看起来还是不如第二组词顺畅,因为大脑会本能的通过联想到海获得愉悦感)
联想一致性
为什么大脑会去脑补情节呢?这不扯淡呢?别急,为了进一步解释大脑的运作机制,我在这里引入“联想一致性”的观点。
什么是联想一致性
联想一致性就是你的“直觉”最核心的工作模式:自动“脑补”和“连线”。
为什么大脑总是自动“脑补”和“连线”
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我们的文明对比原始时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几千年的时间对于生物进化来说,太过短暂。因此,我们人类身上还保留者很多传承自原始时期的基因,而“直觉”的自动“脑补”和“连线”,是人类的生存本能,人类选择进化大脑,就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
而大脑的“直觉”进行自动“脑补”和“连线”,只有两个目的:“省电”(效率)和“活命”(预测)。
省电
“思考”是“高耗能”的,而“直觉”是“低功耗”的。
- “联想一致性”=极度省电。 当
盐、深、泡沫出现时,“直觉”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组合成了“大海”。它成功地在“低功耗”模式下解决了一个“模式识别”问题。它会感到“认知顺畅”。 - “缺乏一致性”=灾难性耗电。 当
睡眠、邮件、开关出现时,“直觉”的“自动驾驶”失灵了,它识别不出一个“连贯的剧情”。它被迫拉响警报,强行进行“思考”。 “思考”一启动,大脑的“CPU占用率”飙升,能量哗哗地消耗。
所以,“直觉”痴迷于“联想一致性”,因为它就是“认知上的省电模式”。它会拼命地把所有信息都“脑补”成一个“连续剧”,哪怕这个“连续剧”是错的,也比“没有剧”(然后被迫启动“思考”)要好。(毕竟对于以智力为核心优势的人类来说,脑力耗尽,意味着丧失和其他族群竞争的资本)
对“直觉”来说,一个“自洽”的故事,远比一个“真实”的故事重要(这也是我们经常出现“认知错觉”的原因)。
活命
“直觉”这个“老兵”活在远古的草原上,它不是为了“做学问”而生的,它是为了“预测危险”而生的。
“联想一致性”就是它用来“预测世界”的全部工具。
“连续剧” = 预测成功 = 活下来。
- 场景:
灌木丛晃动(数据1)+低沉的吼声(数据2)+黄黑条纹(数据3)。 - “直觉”的“联想一致性”在0.01秒内启动,把它们组合成了一个致命的“连续剧”——【老虎要来了!】
- 这个“连续剧”带来的“直觉”就是:快跑!
那个花时间启动“思考”去分析“这个吼声的赫兹是不是老虎”的祖先,已经灭绝了。
“剧情中断” = 预测失败 = 极度危险。
- 如果世界是混乱的、不连贯的(比如
灌木丛晃动+鸟叫+鱼腥味),“直觉”就无法写出“连续剧”。 - 它无法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 “不可预测”在“直觉”的基因里,就等于“死亡”。
所以,你的“直觉”“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制造出“联想一致性”。
它会不惜歪曲事实、忽略反面证据、使用刻板印象,只为了能强行拼凑出一部“连续剧”。因为只有拿到了“剧本”,它才能“预测”下一秒的剧情,它才能获得(哪怕是虚假的)安全感。
优化“直觉”
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人脑的‘直觉’总是本能的想要用‘联想一致性’去联系数据,形成完整的‘连续剧’”,那么接下来我将阐述:如何利用“联想一致性”提高学习效率。
由“我们的大脑本能的想要联系事物,使其组合成‘连续剧’,以获得愉悦感”
可以推出:只要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总能使我们的“直觉”形成合理的、正确的“连续剧”,我们的学习将变得更加轻松和简单。
那么我们如何训练我们编排“连续剧”的能力?
让我们回到【盐 深 泡沫】,我们是从一出生就知道这三组词是“海”吗?显然并不是,我们是后天才知道“海”的存在。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海”是我们后天经过“思考”(学习)获得的概念,但是它现在反哺给了“直觉”,让我们的大脑可以由“海”的属性快速联想到海。
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思考”不断反哺“直觉”,让我们的学习变得越来越轻松。
这正是组合思维的精髓所在,它揭示了大师的必修心法:用“思考”去拆解组合,直到“组合的语法”本身,变成了你的“直觉”。
“演奏家”(新手)的直觉:
- 他只认识“剧本A”(SpringBoot)。他的“直觉”只会这一部“连续剧”。
- 当他看到“剧本B”(Django)时,他的“直觉”完全卡住。他只能被迫启动“思考”去从头学起,这个过程极其痛苦。
“谱曲家”(你)的训练过程:
- 你启动了“思考”,强迫自己去“研究组合”。
- 你拆开了剧本A(SpringBoot),发现了它的“组合”:IoC、AOP、Servlet容器…
- 你拆开了剧本B(Django),发现了它的“组合”:MVT、WSGI、中间件…
- 你对比它们,发现了“不同属性”(比如IoC vs MVT),但也发现了“共同的元组合”(比如“请求-路由-视图”这个核心剧本)。
“谱曲家”(大师)的直觉:
- 现在,你(这个“谱曲家”)遇到了一个全新的“剧本C”(比如FastAPI)。
- 你的“思考”在训练中,已经把“Web服务”的“元剧本”(核心组合逻辑)“喂”给了你的“直觉”。
- 你的“直觉”(现在是“大师直觉”)一看《FastAPI》的开头,就启动了:
- “哦,这个‘
@app.get’是‘组合’了‘路由’和‘函数’,这不就是SpringBoot里的@GetMapping和Django里的urls.py嘛!”- “哦,这个‘
Depends’是‘组合’了‘依赖注入’,这不就是SpringBoot的@Autowired嘛!”
你用“思考”研究组合(A和B),是为了把“低级剧本”提炼成“高级剧本”(元组合),然后把这个“高级剧本”灌输给你的“直觉”,让它成为你“直觉”的一部分。
结语
我们从“效率为王”时代的“拿来主义”出发,一路下潜,探寻到了“直觉”的古老本能:它对“联想一致性”的痴迷,只为“省电”和“活命”。
我们最终发现,“拿来主义”的“心安理得”,正是“直觉”在告诉我们“不用思考,节省脑力”,它在无意识中“跳过”了问题。而AI,这个最强的“拿来”工具,正准备将这种“拿来主义”的效率推向极致。
如果我们任由“直觉”自动驾驶,满足于“演奏家”的“认知顺畅”,我们将彻底“输掉对‘原材料’的掌控力”,最终沦为AI的“代码缝合师”。
但本文提出的“组合思维”,正是破局之路。它要求我们克服本能,启动高耗能的“思考”,刻意地去拆解那些“黑盒”背后的“组合语法”。
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是反直觉的。但正如我们所见,每一次“思考”对“组合”的拆解,都是在用“思考”不断反哺“直觉”。你在用“元剧本”喂养它,你是在将“新手直觉”锤炼为“大师直觉”。
回到开篇的问题:在AI时代,我们为何还需深究技术原理?
因为,AI能“演奏”所有“经典组合”,但我们必须拥有“谱写新曲”的能力。
当你的“直觉”中充满了“组合的语法”,AI就不再是你的替代者,而是你这位“谱曲家”指挥下的“最强"乐团”。
从“演奏家”到“谱曲家”的思维跃迁,就从你下一个“拿来”的瞬间,多问一个“为什么是它”开始。
感谢阅读《思维跃迁 ——学习效率MAX之路》系列文章,如果我的文章对你有帮助,记得给主播点个赞,我们下期再见。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