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在线上买菜了么?论物联网技术牵引新零售红利【物女心经】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物联网智库(iot101)
物联网智库是物联网领域顶级智库,提供行业现状趋势分析,分享独家深度见解。
这是我在【物女心经】专栏写的第165篇文章。
这篇文章,我们从一个特别有烟火气的话题谈起,买菜。
在过去这两周,和全国大多数人一样,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远程开工。除了体验工作生活两相误的情趣感,任由在线会议成为“刚需”之外,我的另一重要变化,就是把“古典”的买菜行为,从线下搬到了线上。
翻看过去一段时间的公开数据,与我有同样转变的人,不在少数。在北京,很多社区超市相比去年,线上销量都实现了超过100%的增长。
生鲜作为零售的一个重要品类和组成部分,冲在了新零售这个浪潮的前端。观察生鲜零售的发展,对新零售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根据各个生鲜电商的数据显示,疫情起到了很好的需求拉动作用:
叮咚买菜大年三十的订单量同比上月增长超过300%,近期整体订单量约增长80%。
每日优鲜在除夕至初四,实收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21%,其中水果和蔬菜的预计到货量为原来计划的3倍左右。
美团买菜在北京地区的日销售量最高为节前的2-3倍,且呈现持续上涨态势。其中,蔬菜销量增长最为迅速。
盒马鲜生、永辉到家等也呈现销售量暴增的态势。其中盒马蔬菜的供应量比平日最高量还增加了50%。永辉到家粮油储备是平时的3倍供应量。
京东到家从除夕至大年初九,全平台成交额同比去年增长约374%,其中粮油副食商品成交额同比增长了736.40%,肉品同比增长了711.11%,休闲食品增长了527.16%,蔬菜增长了441.1%,水果增长了378.8%。
就更广泛的零售领域而言,因为有电商起到助推作用,零售是少数具备大规模数据化基础的行业之一。对于物联网企业,零售是值得优先布局的领域。
由于零售从数据化到智能化的链路相对较短,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的增强“人、货、场”等零售要素之间的协同,推动传统⻔店数字化转型或催生新的零售设备,同时提升零售端的感知和数据的实时分析能力。
当我们研判这场疫情的影响时,可以理性的看到,疫情不会改变商业的本质,既不会创造一个新的商业形态,也不会毁灭任何一个有价值的商业形态,但是疫情会加速原本已经存在的商业进程。
而被这次疫情所加速的领域之一,恰恰是零售。因此本文将围绕疫情给零售产业带来的变革进行分析和探讨:
疫情期间,哪些零售端的数据化积累快速完成,诞生了哪些新机遇?
新零售场景的物联网应用有哪些?发展趋势是什么?
物联网技术将如何牵引新零售红利?
供需两端的数据快速迭代
在过去几年,淘宝、滴滴、Airbnb等项目的发展轨迹让我们看到,当供需两端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完成数据化的初始积累之后,中间会诞生很大的信息交互和交易撮合的平台型机会。
通过这次疫情,让很多线上零售平台完成了曾经不可想象的数据积累。
1. “菜色”刚需终见天日
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在我们大脑里共存着两种思维方式,被称为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使生活简化。
系统2则十分谨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处理多重任务,这就决定了通过系统2运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更理性。
系统1是全天候24小时在线,且无法关闭。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系统1先出面,却不能绕过系统1直接面对系统2。而系统2是非常懒惰的,它通常不会主动干预系统1的工作,除非系统1发出求助。
对应零售场景的消费行为,当我们面对眼花缭乱的新产品、新品牌时,日常必需品消费的购买行为并不是深思熟虑的系统2做出的,而是要靠系统1进行快速决定。
比如很多果蔬零食、生活必需品、日常消费品,都是由系统1推动购买进程,消费频率很高,消费者追求的是极致性价比。而一些品质型商品、高端消费品、非刚需类产品,人们才会动用更花精力的系统2,消费频率较低,消费者追求极致体验。
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大量原本离线的系统1高频购买决策,变得在线化和数据化。蔬菜、零食速食、粮油调味…正是增长最快的几个细分品类。
“今天抢到菜了吗?”一度成为许多家庭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疫情成为天然的拉新场景,缩短了市场教育时间,同时单次购买的商品数量更多,很多家庭囤货的行为,也短暂的解决了生鲜零售客单价低的问题。
以我本人为例,在家办公的这两周,我基本都是靠在线的生鲜平台“续命”。过去我在生鲜电商买的是引人入胜的龙虾、生鱼片,现在抢的是百搭伴侣绿叶菜。而且生鲜平台购买的绿叶菜,菜品卖相比较好,有些还提供部分加工和净菜服务,可以节省做饭的时间。疫情过后,无奈被生鲜平台种了草,我有很大概率还会继续使用这些服务。
从整体上看,随着时间的演进,从近期到远期,生鲜零售的购买决策很可能会经历大量激增、消费反弹、逐步回归稳态的过程,一部分消费者的在线购买习惯会被延续,购买行为更具计划性,需求更好预估。
2. 近场需求被释放
这次疫情还让我重新审视了周围的那些十分cute的社区便利店。
从公开数据也可以看到,近场受创小于远场。近场,是指贴近社区的超市、便利店、社区生鲜店等零售业态,由于他们满足了附近消费者生活必需品的核心需求,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小;远场,是指购物中心、百货、品牌专营店等,他们普遍需要面对较为严重的现金流危机。
你应该也看到过类似的新闻,因为商圈客流“归零”,全国购物中心商铺大面积闭店,为此万达、华润等近80家商业地产运营商已相继拿出租金减免举措。
根据便利蜂的分析数据,从全球来看,只要是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以上的地区,近场的社区便利店都得以迅速发展。
东亚的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都是便利店发达的地区。中国人居住在高密度地区,和日韩类似,人均便利店数却极低。日本已经达到每2000人左右就有一家便利店,中国城市人口有6亿,品牌连锁店规模约10万家,按照日本的水平估算,中国可以支撑30万家店。
未来比社区便利店的颗粒度更细的,有可能是无人超市和智能零售货柜。
抗疫期间,用户对于人际接触十分敏感,对取外卖、快递都颇有顾虑,“无接触”服务乘势而起。所谓无接触,实际上是人和人之间的近距离接触减少,但并非是人跟货之间、或者说人跟场之间无接触。“人、货、场”之间的接触点,变成由物联网等技术去实现。
虽然无人零售还远未普及,但通过疫情的洗礼,消费者对无人服务的心理壁垒被打破,企业对运营效率的关注愈加迫切,两方结合,将打开无人技术在零售业前端和后端的诸多应用场景。政策层面,发展智能快递柜是官方鼓励的防疫措施之一。
3. 全供应链面临挑战
我很认同峰瑞资本创始人李丰的观点:零售都是全链条的效率竞争,也是对优质供应链资源的竞争。
这次疫情,倒逼整个零售业的供应链体系发生变革。
举个需求倒逼供应链的例子。时间拉回到10年前,世界金融危机于2008年在中国的影响开始日趋明显。一个受到冲击比较大的行业是外贸,这迫使中国过去几十年积累的产业链开始寻找新的出路,所以愿意支持当时前景不明朗,甚至不太被看好的电商卖家。那一年,中国的电商行业飞速发展。
这次对供应链实施倒逼的是“人畜无害”的绿叶菜。依据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的数据,从2008年到2017年,中国家庭消费的生鲜结构里,蔬菜占比一直超过50%,水果占到25%到27%,肉和海鲜占比不超过20%。
绿叶菜,是消费者在疫情中最需要的细分品类,也极为“娇嫩”,起运输过程是对供应链最为严峻的考验,很容易陷入棘手的困局。
做好蔬菜的零售,需要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分工与协同非常精细化。蔬菜保鲜期短、不适合长途运输,适宜就近形成供应链。
围绕绿叶菜构建的蔬菜组合套餐等刚需产品的销售,更能考验供应商全供应链的应变能力。在疫情期间,很多新零售企业还推出了急配保障包,改变以往生鲜散卖的传统模式,对原本的非标品生鲜进行标准化包装,不但能提升拣货效率,还能大幅降低损耗成本。
比如99元及149元新鲜水果套餐、99元新鲜蔬菜套餐及蔬菜翅中套餐、149元蔬菜牛肉套餐及蔬菜猪肉套餐、99元元气早餐等。这些套餐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精准抓住了用户消费需求痛点。
整个供应链协同的过程中,对于卫生保障、质量监控等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无接触场景中的物联网应用
上面我们提到的3点:高频购买需求的追踪、近场零售店的改造、全供应链的升级与保障,物联网技术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回顾零售行业发展历程,每一次新技术的深入应用,都催生出相对于当时来说新的零售模式,即当时时代背景下的“新零售”。
蜂窝网络是零售行业智能互联的前提。随着数字原生一代正在成为消费的主力,零售行业移动化、社交化、本地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如何便捷、快速、个性化的联接消费者与产品,是所有零售商首要解决的问题。
物联网平台不断提升大规模终端的管理运维能力、高并发网络连接的实时处理能力、海量数据的汇聚整合能力,并随着技术演进不断兼容新的网络协议,进而赋能生态合作伙伴、加速行业应用开发和落地。
而在零售行业中对于大量实时性业务,边缘计算可以更及时、高效地进行响应,提升客戶体验;对刷脸支付等安全相关业务,边缘计算在本地进行人脸识别,最大限度减少敏感数据的网络传输,解决受限于网络带宽、时延、数据安全等多方面的技术瓶颈。
虽然物联网企业较少享受到这次生鲜电商增长的直接红利,但疫情过后,零售业发生的深刻变化将为物联网带来新机遇。
借鉴研究报告《智能互联,赋能零售新时代》中的内容,IDC将数字时代的新零售归纳为两大类:一是传统零售⻔店的数字化改造;二是由数字化技术应用带来的新兴业态。具体包含五大战略着手点,以及55个具体场景。
针对不同场景,很多物联网公司提供了崭新的技术与产品。
这里举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为京东提供无人零售解决方案的华清科盛(TBL),其声称可以覆盖从供应链到店面终端的完整需求。
目前市场上的无人超市、便利店商品上都贴有RFID标签,工作人员需提前规划打印、贴装,操作复杂且容易误贴。TBL无人零售供应链解决方案优化了这一点,实现RFID标签在全供应链流转的自动化信息读写,解决无人零售在RFID标签流通管理上的薄弱环节。
TBL高性能的结算通道方案尤其受到京东的青睐。RFID是结算通道核心技术,TBL利用自主研发的软硬产品,实现结算通道快速识别与结算,结算速度可控制在20秒以内,以99.9%的识别率实现无误读。
另一个例子是云享智慧,它面向优衣库、ZARA等B端品牌商,开发线上线下AI导购方案,通过自动推荐、找寻、结账等功能促成交易,交互方式以语音对话为主。
疫情乃至随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可以预见“无接触”将备受推崇,况且人工导购不可能记住每个SKU(最小存货单位)的特性、码数和库存,因此需要一定时间去后台查询或是在店内寻找。
由于消费者的产品选择和购买渠道越来越多,服务时间越长意味着客户流失率越高。因此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满足客户需求,降低其决策时长。云享智慧依靠知识图谱等核心技术,面向B端品牌商开发线上、线下AI导购,通过自动推荐、找寻、结账等功能促成交易。
零售端的企业用户也都普遍感受到了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深入影响。
在微软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物联网信号解读:聚焦零售(IoT Signals - RetailSpotlight)》中,研究员针对全球168位零售企业决策者的调查显示,87%的受访者认为其店内部署物联网方案对于今后的成功至关重要。而且在北美和欧洲,92%的零售商已在其商店中实施了某种形式的物联网部署。
根据受访者的反馈,经常被使用的物联网方案包括店面分析(57%)、供应链优化(48%)、安全保障(46%)、损失预防(45%)、库存优化(39%)和关联物流(39%)。
近3/4的受访者认为,物联网可以提高零售端的运营效率。64%的受访者认为节省成本是物联网的另一项优势,62%的受访者表示,物联网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竞争力。物联网还为超过50%的零售端企业开拓了新的收入来源。
不过物联网在零售领域的落地也有重重困难。许多受访者(67%)表示,他们想进一步实施IoT,但面临多种障碍。在物联网方案的概念验证阶段,有88%的受访者经历过失败。大部分的问题聚集在扩展成本高、业务价值不明确,或项目实际影响力有限等方面。
物联网技术牵引零售红利
Alex Moazed在著作《平台垄断:主导21世纪经济的力量》一书中,介绍了多种平台模式。在此前那的文章中,我曾进行过引用。
他将平台大致分为两种:连接者平台和创造者平台。
连接者平台聚焦在减少交易成本、提升流通效率,比如淘宝、滴滴、Airbnb。
创造者平台专注于提供一个基础设施,让用户能够在其上创造价值,比如苹果、安卓。
这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主要是直接透过优化消费者以及生产者之间的交易,来创造价值;而后者则是让生产者能够创造补充性的产品,并在大众之中广为流传,从而创造价值。
零售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零售商在大部分场景充当了连接者平台的作用,但一直在不停歇的尝试向创造者平台迈进。
在1908年的广告型录中,零售商SearsRoebuck就奇幻的借鉴当下最为硬核的C2M理念,尝试使用自主品牌、自研产品占据细分市场的海报。
随着物联网平台上积累的零售数据越来越丰富,大数据的融合有利于更细化、更精准的分析用户的需求和行为,激发新场景和新产品的诞生,让连接者平台和创造者平台可以融为一体,让新业态、新物种有可能更快的开枝散叶。
有篇名为《“我被便利蜂控制了!”》的文章值得一读。文中着重介绍了曾被披露通过考函数、立体几何、概率、求导等数学题“变相裁员”的便利蜂,进行的诸多脑回路清奇的智能化尝试。并且描述了店面中使用的中央大脑、各类物联网传感器、电子价签、IoT数据分析等系统,以及由其创造的独特价值。
便利蜂的中央大脑通过分析输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因、计算,再输出有效的决策。基于对便利店中所有工作流程的分析,把它们抽象化,找出规律,建立算法,让计算机去做决策。他们希望把整个日常经营环节中的人为决策全部拿走,全链条的决策都由计算机对计算机,通过复杂的数据结构进行沟通。
比如,为了做好热餐,便利蜂从采购上把控食材的质量。通过应用各种传感器,对食物的烹饪温度、火候、时间等参数精确量化,建立了高度量化的中餐烹饪流程。
量化意味着严格的数字化管理。便利蜂对土豆的硬度、扁豆的长度、炒制的时间都进行规定,每样食品的制作流程控制精确到秒,并使用物联网技术记录、监控每一个步骤。
热餐产品研发的全过程也高度科学量化。比如便利蜂研制的麻婆豆腐,对标的是北京“川办餐厅”的口味。这个对标的流程包括仪器分析和人工品尝两个步骤。仪器量化分析菜的酸甜咸等值,再由人工品尝确定综合起来后的口味是否接近或超越,为此便利蜂经常组织员工参与试吃。
便利蜂的种种尝试只是案例之一。随着零售数据在“中央大脑”中的持续融合,对于用户的需求和行为分析将会越来越准确和精细。我们有理由相信,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在未来将被提纯为数据模型,各种新产品和新业态都将由数据模型幻化而生。零售业的竞争也基于此。
在物联网各种数据相互融合的整个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零售企业越来越接近技术导向型公司的形态,物联网企业也需要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快速适应零售业的需求,用综合实力迈上新零售的下一个阶梯。
最后,感谢一起神交买菜的好友黄鱼君在成文过程中给予我的大力支持。
本文总结:
1. 通过这次疫情,让很多线上的生鲜零售平台完成了曾经不可想象的数据积累。具体的趋势包括:高频消费的数据化和追踪、近场零售的需求被释放、全供应链的精细化管理。
2. 虽然物联网企业较少享受到这次生鲜电商增长的直接红利,但疫情过后,零售业发生的深刻变化将为物联网带来新机遇。
3. 随着物联网平台上积累的便利零售数据越来越丰富,大数据的融合有利于激发新场景和新产品的诞生,让连接者平台和创造者平台可以融为一体,让新业态、新物种有可能更快的开枝散叶。
参考资料:
《智能互联,赋能零售新时代》
《物联网信号解读:聚焦零售(IoT Signals - Retail Spotlight)》
《平台垄断: 主导21世纪经济的力量》
寒武创投韩冰:五年后什么最好卖?
疫情之后,零售业将发生深刻变局
多点Dmall数字化卖急配保障包,生鲜标准化效果显现
招商证券:生鲜供应链深度报告
李丰专栏16:生鲜零售大战—从二级市场学习早期投资
李丰专栏12:中国新零售终局猜想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fV8_uNr8gcm2txNdcExtQ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