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G是AI大模型2B的救世主?

举报
郑岩 - 我是郑大师~ 发表于 2024/05/08 15:40:44 2024/05/08
【摘要】 题记世界上本没有RAG,走的人多了就有了RAG…现在搞2B的AI应用,没人能回避RAG。RAG确实是物美价廉的大模型应用方案,而且QuickWin效率极高,所以感觉似乎一下子人人都在讲RAG,但我觉得这里的道道还没讲透,why RAG? 所以我冒失的开个探讨贴,希望分享下我的理解,也期待能吸引到更多的深刻思考。PS:先吹个水,我们去年3月份学着NewBing的样子搞AI大模型问答的时候,方...

题记

世界上本没有RAG,走的人多了就有了RAG…

现在搞2B的AI应用,没人能回避RAG。RAG确实是物美价廉的大模型应用方案,而且QuickWin效率极高,所以感觉似乎一下子人人都在讲RAG,但我觉得这里的道道还没讲透,why RAG? 所以我冒失的开个探讨贴,希望分享下我的理解,也期待能吸引到更多的深刻思考。

PS:先吹个水,我们去年3月份学着NewBing的样子搞AI大模型问答的时候,方案跟RAG大致类似,这一年时间,也没少围着这个话题搞实践。其实当时的初衷和动机是非常朴素的,并没有太高深的突破创新,我也不建议大家一下子就钻到高深技术里去看待RAG、认为用了RAG就怎样,且开源社区里方案演进也很快,这就是个IT解决方案,而且不咋标准,优先基于业务场景解决实际问题

目录

1. RAG本质是啥

1.1 为啥要用RAG?

ChatGPT是世界上最好的AI大模型应用,如果像OpenAI一样,训练一个特别好的模型(如GPT3.5、GPT4),特别懂行、特别能聊,满足业务需求,其实是不需要RAG的。所以走RAG的都是训不出来这个模型,本身就是个workaround,是取舍(别管为啥了)。

那么,为啥这么多人被OpenAI的路子“卡住”,然后都选择RAG,本质上是AI大模型应用有三个困难(这些我们都遇到了):

  1. LLM预训练太贵、时间太长 --> 用了RAG,又快又省又准确
    既然不能“生”一个足够好的垂域大模型,又想要让大模型活儿好,能帮你做事,最快、最省事的方式是用In-Context Learning(ICL):在提示词里把信息放进去,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开卷问答”。
  2. LLM上下文的长度限制,也就是context length --> 用了RAG,抓最有用的信息当“小抄”
    既然要“开卷问答”,最好的办法是带书上考场,啥都有齐了。
    但是天不遂人愿,又有个新困难,大模型的上下文窗口长度是受限的,这也就是说,老师让带小抄,但是只能用一张纸写。于是乎,做搜索引擎的同学就站出来了,说可以先把问题拿去搜一下,考啥就搜啥,最好直接把参考题答案给搜出来(mark,这里有大坑),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上下文长度问题。按需拿知识做ICL,用最有用的信息来支撑垂域作答,就是RAG的另一个好处。
    当然,现在OpenAI的GPT4-turbo可以做到128K的上下文长度,能放好几百页纸,是不是就完美了?其实这里还有个暂时无解的事儿,就是输出的耗时也与输入Token的长度成正比(准确来讲,是O(N^2D),其中N是序列长度,D是维度)。
    所以,除非模型发展到输出效率极高,短时间内context length。都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3. LLM直接回答问题的时候,“幻觉”很严重 --> 在上下文输入更多信息,那不就是RAG嘛
    用过LLM都懂,除非日常问法,直接上下文不给足够的信息,让大模型作答,那简直是难为人家。Zero-shot的质量大幅低于Few-shot,甚至One-shot。
    用了RAG以后,通过在提示词中加入足够的上下文信息,得益于ICL中信息的有效性高于大模型参数中的预训练信息,使得“幻觉”问题得到大幅缓解,也算是另一个收益了。

1.2 RAG到底是个啥?

如果要在自己的项目中采用RAG,首先还是先理解RAG本质是啥。先放一个微软的参考架构图:
image.png
图里我圈了三个点,是RAG的核心能力组成,分别是 **知识预处理、知识检索、知识问答 **,逻辑上非常简单。

首先,还是要深刻理解RAG的本质:

  1. RAG本质上是一种工程化的解决方案,且没有标准解
    别听他们说,谁家的RAG最领先,我当然也客观承认有技术的优劣之分,但核心能解决业务问题的,还是要靠定制化的方案。比如说,RAG中的知识切片和召回,怎么切、怎么召回,都是有业务特色在
  2. RAG的核心其实并不是大模型,而是搜索
    我前阵子听大家聊,现在AI应用做得好的,都有搜索技术基因。确实,这里的关键技术点和工程改进点大部分跟搜索类似,所以做搜索引擎的同学做RAG非常顺手(估计也有一些路径依赖的成分,我们团队应该就是后者,歪打正着,但确实非常朴素)
  3. RAG和搜索的最大区别是,RAG还要解决信息压缩的问题
    但是RAG和搜索又不是完全一样,我认为这里最大的区别,是搜索之后的结果不需要信息压缩,我只要解决搜准的问题就行,而RAG搜出来的内容是要消费的,而且消费的时候还得压缩(就是前面说的context length的问题)
  4. RAG知识召回后,效果怎么用就全看大模型的阅读理解能力
    AI大模型的阅读理解能力,其实普遍来说还是不错的,或者说,传统的NLP模型其实已经不错了。当然,也会受限于垂域的一些黑话、背景知识,这些东西如果也靠ICL补充,也不是不行,关键是又会反向来占用context length,这玩意一个是长度受限,长度不受限效果也不好。
    所以这里就最好有一个公司级的L1模型,不需要特别牛逼,但是认知上要达标。一些common的垂域信息,大模型最好能够理解(比如说 ECS = 弹性云主机,安全云脑是我们的一个云服务等等),这些信息其实就是内部公开的一些产品文档、术语、叙词表等等

2. RAG的难点是啥

基于上面这些本质的问题,推导出来,从技术上有几个关键的技术难点:

2.1 知识预处理环节,最难的就是怎么切片

知识预处理环节其实有几个事儿是比较难的,一个是文档解析(这个事儿不是今天才有,一直都存在),比如说PPT怎么理解(我们的那些豆腐块、豆腐块和豆腐块之间的关系、动效、简短而精辟的PPT辞藻,都是PPT解析的难点)。

除了文档解析,还有一个是随着RAG而来的,就是文档切片。怎么切?这一刀切下去,长度合适、两端之间分割精准、信息完整,难度不亚于庖丁解牛。这里我看到有个提法特别好,分享在这里:

Levels Of Text Splitting

  • Level 1: Character Splitting :就是直接切分文档,前后增加一段OverLap来衔接语义
  • Level 2: Recursive Character Text Splitting :基于分隔符列表的递归分块,简单说就是按一些分隔符凑块块
  • Level 3: Document Specific Splitting :针对不同文档类型(PDF、Python、Markdown)的各种分块方法
  • Level 4: Semantic Splitting :顾名思义,用语义来动态调整块大小(我最看好的一个,为毛一定要固定每段大小)
  • Level 5: Agentic Splitting :用大模型来帮你拆分文本(无非就是花钱嘛。。。)
  • Bonus Level: Alternative Representation Chunking + Indexing :为啥一定要基于原文来切?可以摘要、假设、父子结构等等

因此,知识切片,有无限种处理方式。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知识切片可以通用化,但效果不会好,一定是结合业务场景做出来才最好。

这里我们有一些探索,也看到JX社区里的一些实践,还是建议大家多参考Langchain和LLamaIndex社区的经验。
image.png

附上几个link,供参考:

2.2 知识检索环节,也是一套组合拳

知识检索,分为召回和精排,就是把东西搜出来,再排个序。

这个事儿从实现上,其实确实跟传统的搜索引擎没太多区别,如果说向量检索是一个的话,那之前其实也是这么玩儿的。我们当前的做法就是在ES上加向量化插件,这块能力在没有大模型的时候,就跟华为云的CSS服务兄弟们一起搞了,现在这个能力已经商用了。

这里其实核心还是到底我拿啥来做索引,我们大致有这么一个基础的认知:

  • 在QA类的知识上,用Q来做索引效果好过用Q+A一起索引,因为A的内容容易发散,影响召回质量
  • 在文档类的知识上,用title+content效果更佳(由于很多时候title要生成或组装,所以如何组装title需要对业务的理解)

精排方面,如何加权,也需要业务的介入,比如哪类文档权重更高、哪些人的作品质量更好等等。

总结来说,知识检索环节的核心,是在实施上需要对业务知识的理解,以及涉及到知识管理与治理的能力介入

2.3 知识问答环节,更多就是靠提示词和模型

我们其实在早期有SFT微调了一个问答模型,专门做阅读理解,并且限定了模型不要自主发挥,就从我给的知识里摘取、组装。

但是做的业务场景越多,这个限定就越呆板。目前新的场景我一般都会优先用提示词工程来解决,尽可能不动模型。

当然,前面也提到了,模型至少要有个基本能力认知,这个我们也感同身受,早期盘古11B的版本升级到38B以后,性能直接提升20个点,关键就是训练了更多华为云的官网数据。

所以,这里我还没有完全确定是否ICL能解决一切问题,我们自己也微调了一些场景。但是我有个模糊的感觉,中长期来看,能不去自己搞模型,就不要搞,包括预训练和微调,这玩意搞上了以后,持有成本相当高。。。

3. RAG的未来在哪儿?(TBD)

我也没想好,个人内心是觉得RAG只有很短的生命周期,但是短到几个月还是几年?我不知道。。。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原创内容,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 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