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交换基础
【摘要】 📘 以太网交换基础 ✅ 一、以太网协议简介 📌 以太网定义以太网是最常用的局域网通信协议,采用 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机制;支持共享介质和交换式链路;典型场景包括主机互联、交换机组网。 ✅ 二、冲突域与广播域 📍 冲突域(Collision Domain)同一物理链路下多个设备共享带宽,数据冲突可能发生;使用交换机可以将不同端口隔离为独立冲突域,从而减少冲突。 ...
📘 以太网交换基础
✅ 一、以太网协议简介
📌 以太网定义
- 以太网是最常用的局域网通信协议,采用 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机制;
- 支持共享介质和交换式链路;
- 典型场景包括主机互联、交换机组网。
✅ 二、冲突域与广播域
📍 冲突域(Collision Domain)
- 同一物理链路下多个设备共享带宽,数据冲突可能发生;
- 使用交换机可以将不同端口隔离为独立冲突域,从而减少冲突。
📍 广播域(Broadcast Domain)
- 同一个交换网络中,广播帧可达的范围;
- 默认情况下,所有交换机接口处于同一广播域;
- 广播域的划分需引入VLAN或三层设备。
✅ 三、以太网帧格式
格式 | 结构(字段) | 特点 | ||||||
---|---|---|---|---|---|---|---|---|
Ethernet II | D.MAC | S.MAC | Type | Data | FCS | 常用于IP数据传输 | ||
IEEE 802.3 | D.MAC | S.MAC | Length | LLC | SNAP | Data | FCS | 较复杂 |
- 帧长度范围:64~1518字节;
- FCS:帧校验序列,用于差错检测。
✅ 四、MAC地址详解
📍 定义与作用
- MAC(媒体访问控制)地址:用于在局域网中唯一标识一个设备的网卡;
- 48位(6字节),由厂商预设,全球唯一。
📍 表示方式
- 通常用十六进制表示,如
00-1E-10-DD-DD-02
。
📍 MAC地址分类
类型 | 特征位 | 举例 |
---|---|---|
单播地址 | 第1字节最低位为 0 | 00-1E-10-DD-DD-02 |
组播地址 | 第1字节最低位为 1 | 01-80-C2-00-00-01 |
广播地址 | 全部为 1 | FF-FF-FF-FF-FF-FF |
✅ 五、二层交换机工作原理
📌 基本机制
- 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 依据帧头中的目的MAC地址进行转发;
- 使用MAC地址表维护地址到端口的映射。
📘 MAC地址学习
-
初始:MAC地址表为空;
-
收到帧后记录源MAC与端口;
-
查询目标MAC:
- 若匹配 → 转发至目标端口;
- 若不匹配 → 泛洪(Flooding)至所有端口;
- 若端口与进入端口相同 → 丢弃。
✅ 六、三种帧处理行为
行为 | 触发条件 |
---|---|
泛洪 | 未知单播帧或广播帧 |
转发 | 已知单播帧,目标MAC在表中,且端口不同 |
丢弃 | 单播帧目标MAC已知,目标端口与进入端口相同 |
✅ 七、同网段数据通信过程
🌐 通信步骤
- 主机发送ARP请求获取目标MAC;
- 交换机记录源MAC,进行泛洪;
- 目标主机回应ARP Reply;
- 交换机学习目标MAC,转发帧;
- 数据传输正式建立。
🛠 数据封装结构
以太网头部 | IP头部 | TCP头部 | 数据 | FCS
✅ 八、本章小结
模块 | 内容概览 |
---|---|
协议标准 | CSMA/CD、以太网帧结构 |
MAC地址 | 格式、分类、与IP的区别 |
交换机机制 | 学习源MAC、转发/泛洪/丢弃 |
广播/冲突域 | 广播不可分,冲突可通过交换机隔离 |
通信流程 | 主机之间数据交换全过程(ARP + 数据帧) |
🧪以太网交换基础 配套练习题
✅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
1. 以太网交换机的转发决策依据是:
A. IP地址
B. MAC地址
C. 子网掩码
D. 网关地址
✅ **答案:B**
2. 广播帧的目标MAC地址为:
A. 00-00-00-00-00-00
B. FF-FF-FF-FF-FF-FF
C. 01-00-5E-xx-xx-xx
D. 11-11-11-11-11-11
✅ **答案:B**
3. 在以太网中,冲突域的划分单位是:
A. 交换机
B. 广播包
C. 网络层地址
D. 交换机端口
✅ **答案:D**
4. 以下哪项属于IEEE 802.3帧结构中独有的字段?
A. 类型字段(Type)
B. 长度字段(Length)
C. 源MAC地址
D. FCS
✅ **答案:B**
5. 当交换机收到目标MAC不在地址表中的数据帧时,默认行为为:
A. 丢弃
B. 只发给源主机
C. 全端口广播(Flooding)
D. 通知路由器转发
✅ **答案:C**
✅ 二、判断题(每题 1 分)
1.(✔)交换机工作在O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
2.(✘)广播域可被交换机默认隔离。
3.(✔)以太网帧的最小长度是64字节。
4.(✔)交换机使用MAC地址表进行转发。
5.(✘)MAC地址由32位二进制组成。
✅ 三、简答题(每题 5 分)
-
简述交换机的MAC地址学习与转发机制。
参考答案:- 学习:记录源MAC与进入端口形成MAC表;
- 查表:查询目标MAC;
- 若匹配 → 转发至对应端口;
- 若不匹配 → 泛洪到所有端口;
- 若匹配端口与入口相同 → 丢弃。
-
广播域与冲突域的区别是什么?如何划分它们?
参考答案:- 冲突域:设备共享带宽产生冲突,交换机端口可隔离;
- 广播域:广播帧传播的范围,VLAN或三层设备可隔离;
- 冲突域更小,广播域更大,默认交换机端口在同一广播域。
✅ 四、图解计算题(每题 10 分)
题目:请根据下图场景说明数据帧在以太网交换机中的处理流程。
(图示:主机A与主机B连接至二层交换机,主机A第一次发送数据帧给B)
参考答案:
- 主机A发送帧 → 交换机记录A的MAC地址与端口;
- 目标B的MAC地址不在交换机表中 → 执行泛洪;
- 主机B收到数据并回应 → 交换机学习B的MAC与端口;
- 后续通信,交换机直接查表精准转发;
- 学习表稳定后可实现单播通信。
✅ 附加题(可选)
题目:请列出以太网II型帧结构,并简述各字段作用。
参考答案:
| 目标MAC | 源MAC | 类型 | 数据 | FCS |
- 目标MAC(6字节):接收设备的硬件地址;
- 源MAC(6字节):发送设备的硬件地址;
- 类型(2字节):上层协议指示(如0x0800表示IP);
- 数据(46-1500字节):有效负载;
- FCS(4字节):校验字段,用于错误检测。
【声明】本内容来自华为云开发者社区博主,不代表华为云及华为云开发者社区的观点和立场。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