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工坊建设实践分享
在建设之初,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自我定位。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鸿蒙教育应该选择鸿蒙系统中哪个模块,或者说我们的学生更适合哪个模块。鸿蒙系统内核开发有着很高的门槛,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底层技术支撑,没有丰富的编码经验支持,是非常难的。无论是开源的openHarmony,还是闭源系统,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建设团体都是行业精英。最终我们选择了鸿蒙应用开发。 由于学校的架构不同,比如物联网、嵌入式等专业都不在计算机学院内,我们在初步的方向就是重北向,轻南向。 主要的教育经历还是放在了北向开发。当然未来可以跨学院联合培养,将南向也走向重点。
除了这部分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就业。 这个问题是每一个高校都无法逃避的问题。 行业岗位人数需求,对于我们专业设置影响也非常大。 系统开发和应用开发,就像我们现在最火的AIGC,全球做大模型本身的人 就那么几千人,但是利用大模型做各个不同场景应用的人非常非常多。 华为作为我国技术领头羊之力,它可以举公司之力去牵头攻坚操作系统,但是生态必须要全国各个行业的力量共建生态。 包括从我们现在看到的,华为再花很大的经历去营造鸿蒙的生态,在今年HDC上,华为的老总们也花了大量的篇幅,呈现了我们各个企业拥抱鸿蒙,适配鸿蒙。 我们更应该迎合企业,迎合市场,选择应用开发,提高学生就业。 当然,这也不是说系统内核就不需要我们高校贡献力量了。 毕竟系统就像土地,生态就像庄稼,没有土地就没有庄稼。
在此之前,所以我们把鸿蒙建设分为了两步:
- 鸿蒙北向应用开发用于辅助移动应用开发、软件开发专业,作为学生的加强技能
- 工坊建设
为了防止闭门造车,我们企业人员与高校老师共同承担这门课程,企业人员带来了行业前沿的实战经验和最新的市场趋势,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如何在真实世界中应用。 而高校老师则凭借其专业的教学方法和学术背景,确保课程的系统性与理论深度。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拥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还能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推动学术与产业的紧密对接,最终实现产学研的协同发展。
在创建鸿蒙工坊之前,我们有过很多其他专业方向的先例。 比如saas工坊,大数据工坊等。 以工坊为载体,将真实工作场景引入课堂,按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精湛技艺的技术技能人才。 其特点在于小班化授课、个性化培养。 我们通过学生申请,然后进行考核,择优录取。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