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eans与层次聚类的原理、比较与应用
【摘要】 聚类算法是无监督学习领域中的重要分支,旨在将数据集中的数据对象划分为若干个相似的子集(簇)。本文详细介绍了两种常见的聚类算法——K-means和层次聚类,包括它们的基本原理、算法流程、优缺点以及应用场景,并通过表格和流程图等形式进行了直观展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比较这两种算法。 一、引言聚类分析在众多领域如数据分析、图像识别、客户细分等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能够帮助我们从大量数据中发现潜在的模式和...
聚类算法是无监督学习领域中的重要分支,旨在将数据集中的数据对象划分为若干个相似的子集(簇)。本文详细介绍了两种常见的聚类算法——K-means和层次聚类,包括它们的基本原理、算法流程、优缺点以及应用场景,并通过表格和流程图等形式进行了直观展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比较这两种算法。
一、引言
聚类分析在众多领域如数据分析、图像识别、客户细分等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能够帮助我们从大量数据中发现潜在的模式和结构,无需事先知道数据的类别标签。K-means和层次聚类作为经典的聚类算法,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二、K-means聚类算法
(一)基本原理
K-means算法是一种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其目标是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不同的簇,使得每个数据点到其所属簇的中心(质心)的距离之和最小。这里的距离通常使用欧几里得距离来衡量。
(二)算法流程
- 初始化:随机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初始的簇中心。
- 分配数据点:对于数据集中的每个数据点,计算其与K个簇中心的距离,并将其分配到距离最近的簇中心所对应的簇中。
- 更新簇中心:重新计算每个簇的中心,即该簇中所有数据点的均值。
- 重复步骤2和3:直到簇中心不再发生变化或者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
(三)示例代码(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def kmeans(X, k, max_iters=100):
# 随机初始化簇中心
centroids = X[np.random.choice(X.shape[0], k, replace=False)]
for _ in range(max_iters):
# 分配数据点到最近的簇
distances = np.linalg.norm(X[:, np.newaxis] - centroids, axis=2)
labels = np.argmin(distances, axis=1)
# 更新簇中心
new_centroids = np.array([X[labels == i].mean(axis=0) for i in range(k)])
# 判断是否收敛
if np.all(centroids == new_centroids):
break
centroids = new_centroids
return labels, centroids
(四)优缺点
- 优点:
- 算法简单易懂,易于实现。
- 计算效率较高,对于大规模数据集也能较快收敛。
- 缺点:
- 对初始簇中心的选择敏感,不同的初始值可能导致不同的聚类结果。
- 只能发现球形或近似球形的簇,对于非凸形状的簇效果不佳。
(五)应用场景
- 客户细分:根据客户的消费行为、特征等将客户分为不同的群体,以便企业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 图像分割:将图像中的像素点根据颜色、纹理等特征进行聚类,实现图像的分割。
三、层次聚类算法
(一)基本原理
层次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层次结构的聚类方法,它通过不断合并或分裂簇来构建聚类的层次结构。根据构建层次结构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凝聚式层次聚类和分裂式层次聚类。凝聚式层次聚类从每个数据点作为一个单独的簇开始,逐步合并相似的簇;分裂式层次聚类则从所有数据点属于同一个簇开始,逐步分裂成更小的簇。本文主要介绍凝聚式层次聚类。
(二)算法流程
- 初始化:将数据集中的每个数据点看作一个单独的簇。
- 计算簇间距离:计算每两个簇之间的距离,常用的距离度量方法有单链接(最近邻距离)、全链接(最远邻距离)、平均链接(平均距离)等。
- 合并最近的簇:找到距离最近的两个簇,并将它们合并为一个新的簇。
- 更新簇间距离:重新计算新簇与其他簇之间的距离。
- 重复步骤3和4:直到所有的数据点都合并为一个簇或者达到预设的聚类数量。
(三)流程图
Lexical error on line 2. Unrecognized text. graph TD; A[初始化:每个数据点作为一个簇] --> B[计 ------------------^(四)优缺点
- 优点:
- 不需要预先指定聚类的数量,聚类结果的展示形式直观,能够清晰地看到数据的层次结构。
- 对数据的分布没有严格的假设,适用于各种形状的数据。
- 缺点:
- 计算复杂度较高,尤其是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计算量较大。
- 一旦一个合并或者分裂操作完成,就不能再撤销,可能会导致聚类结果不理想。
(五)应用场景
- 生物学分类:对物种、基因等进行层次聚类,揭示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
- 文档聚类:将文档按照主题、内容等进行层次聚类,方便用户浏览和检索信息。
四、K-means与层次聚类的比较
(一)表格对比
比较项目 | K-means | 层次聚类 |
---|---|---|
算法类型 | 基于划分 | 基于层次结构 |
聚类数量 | 需要预先指定 | 不需要预先指定 |
计算复杂度 | 较低,适合大规模数据集 | 较高,不适合大规模数据集 |
聚类形状 | 适合球形或近似球形簇 | 适合各种形状的簇 |
结果展示 | 簇的划分结果 | 聚类的层次结构 |
(二)适用场景总结
- 如果数据集规模较大且对聚类数量有明确的预期,同时对聚类结果的形状没有特殊要求,K-means算法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 如果数据集规模较小且希望探索数据的层次结构,或者对聚类数量没有明确的限制,层次聚类算法更为合适。
五、结论
K-means和层次聚类是两种经典且常用的聚类算法,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数据集的特点和分析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聚类算法。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聚类算法或对现有算法进行改进,以获得更好的聚类效果。
【声明】本内容来自华为云开发者社区博主,不代表华为云及华为云开发者社区的观点和立场。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