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Matlab仿真: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实验

举报
nimo的小舔狗 发表于 2022/05/10 22:59:02 2022/05/10
【摘要】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信号源产生的二进制数字信号经码型变换模块之后送入同步提取模块,再进行码型反变换,最后得到原始的二进制数字信号,然后在信号源上实现解复用,实现光条显示。在实验时可参考下面提供的方法进行连线(...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信号源产生的二进制数字信号经码型变换模块之后送入同步提取模块,再进行码型反变换,最后得到原始的二进制数字信号,然后在信号源上实现解复用,实现光条显示。在实验时可参考下面提供的方法进行连线(以HDB3码为例):

源端口

目的端口

信号源模块:NRZ

模块6:NRZIN

信号源模块:CLK2(8K)

模块6:BS

模块6:IN-A

模块6:DOUT1

模块6:IN-B

模块6:DOUT2

模块6:HDB3/AMI-OUT

模块6:HDB3/AMI-IN

模块6:OUT-A

模块6:DIN1

模块6:OUT-B

模块6:DIN2

模块6:HDB3/AMI-OUT

模块7:输入

模块7:位同步输出

模块6:BSR

模块6:NRZ-OUT

模块7:DIN;信号源: NRZIN

模块7:BS

信号源:BS

模块7:NRZFS

信号源:FSIN

模块6:S1

设置为:1000 0000

 注:1、模块7的S2设置为“1000”;

2、信号源上的S1拨码开关设置为01110010;实验结果――光条U6和U2显示一致,U4和U3显示一致;

3、请用AMI编码方式来实现系统,并和HDB3方式比较效果。

实验记录:

这是使用AMI编码方式前后波形的对比
可以很直观地看出,“0”、“1”码变成了三电平双极性码
原来的“1”变成了交替的“+1”“-1”,“0”仍然为“0”
编码后可以看成单极性波形的变形
不含有直流分量,编译码电路简单,具有宏观自检能力。
这是使用 HDB3编码方式前后波形的对比
可以看出“0”“1”码变成了三电平双极性码
利用了破坏脉冲(“+1”“-1”)来控制连续“0”的个数不超过三个
有利于位定时信号的提取
HDB3 编码方式较复杂,但编码后无直流分量,且译码简单
有一定的检错能力,所以在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中应用广泛。
这是使用 HDB3 编码方式前的原信号与译码后信号的波形对比
从图上可以看出,译码后信号波形相对于原信号出现了较大的时延
但是通过前后对比可以看出,译码后的信号恢复较好,误码率低,信号传输效果较好。

 

 

文章来源: blog.csdn.net,作者:渣渣ye,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原文链接:blog.csdn.net/yyfloveqcw/article/details/123841186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为云社区用户转载文章,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