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MA-MIMO雷达多子带相干累积目标检测算法
W. Hong, S. Shen, Y. Zhang and J. Zhou, “Multiple Subbands Coherent Accumulation Target Detection Algorithm for DDMA-MIMO Radar,” in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vol. 25, no. 9, pp. 11485-11496, Sept. 2024, doi: 10.1109/TITS.2024.3360323.
一、引言与研究背景
随着智能交通系统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车载毫米波雷达已成为环境感知的核心传感器。调频连续波(FMCW)技术因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距离速度分辨能力强等优势,在77 GHz车载雷达中得到广泛应用。结合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通过虚拟阵列扩展可显著提升角度分辨率。
传统MIMO雷达主要采用时分多址(TDMA)技术实现波形正交。在TDMA-MIMO系统中,Mt个发射天线轮流工作,每个天线的有效脉冲重复频率降低为PRF/Mt。根据多普勒原理,最大无模糊速度为:
Vmax=4Tλ
其中λ为波长,T为脉冲重复间隔。当采用TDMA方式时,实际最大无模糊速度降至Vmax/Mt,严重限制了高速目标的检测能力。此外,由于各天线分时工作,总发射功率仅为单天线功率,探测距离受限。
多普勒分多址(DDMA)技术通过在发射端对不同天线施加线性相位调制,使各天线信号在多普勒域正交分离。所有发射天线同时工作,理论上可累积全部发射能量。然而,DDMA-MIMO雷达面临两个核心挑战:
- 多普勒模糊问题:每个目标在多普勒谱产生Mt个等间隔扩展峰,无法确定真实速度
- 能量分散问题:目标能量分散在多个多普勒单元,降低了检测信噪比
二、DDMA-MIMO信号模型
2.1 基础FMCW信号模型
考虑单输入单输出FMCW雷达,发射信号为:
s(t)=exp{−j2π(f0t+21μt2)},0<t<T
其中f0=77 GHz为载波频率,μ=B/T为调频斜率,B为带宽。
对于距离R、径向速度v的点目标,往返时延为:
τ=τR+τv=c2R+c2vt
回波信号经解线调(dechirp)处理后的中频信号为:
x(t)=s(t−τ)⋅s∗(t)=exp{j2π(−f0−μt)τ}+w(t)
2.2 DDMA-MIMO阵列模型

考虑Mt个发射天线、Mr个接收天线的均匀线阵,发射天线间距dt=λ/2,接收天线间距dr=Mtdt。DDMA通过对第mt个发射天线的第nD个脉冲施加相位调制:
ΦnD,mt=2π(mt−1)nD/Mt
使得不同发射天线信号在多普勒域产生等间隔频移。
多目标场景下,第mr个接收通道的信号模型为:
x(nR,nD,mr)=k=1∑Kmt=1∑Mtσkexp{j2π(μc2Rk+λ2vk)nRΔt}
×exp(jΦnD,mt)⋅exp{j2πλ2vknDT}
×exp{−j2πλ(mtdt+mrdr)sinθk}
其中K为目标数量,(σk,Rk,vk,θk)分别为第k个目标的散射系数、距离、速度和角度参数。
2.3 多普勒扩展机理分析
由于相位调制ΦnD,mt的存在,同一目标对应不同发射天线的回波在多普勒域产生固定频移:
ΔfDDMA=MtT1
对应的速度间隔为:
ΔVDDMA=2λΔfDDMA=2MtTλ=Mt2Vmax
这导致最大无模糊速度降至Vmax/Mt,且每个目标在多普勒谱产生Mt个峰值,能量被分散。
三、多子带相干累积算法
3.1 空带插入策略
算法的关键创新在于修改相位调制方式。将多普勒域划分数从Mt增加到Nt=Mt+l,其中l为空带数量。修改后的相位调制为:
ΦnD,mt=2π(mt−1)nD/Nt,mt=1,2,…,Mt

图4描述:图4展示了传统DDMA与空带DDMA的相位圆对比。传统方法中4个发射天线的相位均匀分布在[0,2π]圆周上,相邻天线相位差为π/2。空带方法将圆周划分为6份(Nt=6),但仅使用其中4个相位点,留出2个空带。这种非均匀相位分布是实现速度解模糊的关键。
3.2 子带划分与重组
将距离-多普勒谱沿多普勒维均匀划分为Nt个子带,每个子带包含Isub=ND/Nt个多普勒单元:
Ssubnt(ωR,ωD)=S(ωR,ωD((nt−1)Isub+1:ntIsub))
其中Ssubnt∈CNR×Isub,nt=1,2,…,Nt。
将连续Mt个子带组成子带组,考虑循环移位:
G(nt)={{Ssubnt,Ssubnt+1,…,Ssubnt+Mt−1},{Ssubnt,…,SsubNt,Ssub1,…,Ssubnt+Mt−1−Nt},nt+Mt≤Ntnt+Mt>Nt

图5描述:图5展示了空带方法的距离-多普勒谱。与图3传统方法对比,可见多普勒域被划分为6个子带,其中子带3和子带6为空带(仅含噪声),4个目标峰值分布在其余4个子带中。空带的能量明显低于包含目标的子带,为后续检测提供了判决依据。
3.3 相干累积处理
对每个子带组内的Mt个子带执行相干累积(复数乘法):
SG(nt)=i∈Group(nt)∏Ssubi
累积后的子带SG(nt)∈CNR×Isub。对所有接收通道求和:
SG,Mr(nt)=mr=1∑MrSG(nt,mr)

图6描述:图6形象地展示了子带相干累积过程。每个子带组包含Mt=4个连续子带,通过滑动窗口方式形成Nt=6个子带组。对每组执行相干累积后得到6个累积子带,其中包含目标的累积子带能量显著增强,而包含空带的累积子带能量保持较低水平。
3.4 多目标检测策略
针对多目标场景,不同速度目标可能位于不同子带组,算法采用逐单元能量比较策略:
-
能量比较:对每个距离-多普勒单元(Ri,Vi),比较其在所有累积子带中的能量:
Sin=nt=1,…,Ntmax∣SG(nt)(Ri,Vi)∣2
Sidx=argntmax∣SG(nt)(Ri,Vi)∣2
-
CFAR检测:使用最大能量值Sin进行恒虚警检测:
Sest(Ri,Vi)={Sin(Ri,Vi),0,Sin(Ri,Vi)≥TCFARotherwise
-
速度恢复:根据子带索引恢复真实速度:
vest=vLUT[Vidx+(Sidx−1)×Isub]

图9描述:图9展示了双目标场景下的处理结果。图9(a)显示原始距离-多普勒谱中两个目标各产生4个扩展峰。图9(b)和9©分别显示子带1-4和子带2-5的累积结果。可见目标1在子带2-5累积后能量最强,目标2在子带1-4累积后能量最强,通过比较可正确识别各目标所属子带组。
四、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4.1 实验参数设置
仿真参数:载波频率f0=77 GHz,带宽B=150 MHz,脉冲时长Tp=17 μs,中频采样率30 MHz,脉冲数ND=768。MIMO配置:4发4收均匀线阵,发射间距λ/2,接收间距2λ。
4.2 算法验证

图11描述:图11对比了三种方法的距离-多普勒谱。图11(a)传统DDMA方法中,三个目标(200m/35m/s、150m/10m/s、100m/15m/s)各产生4个等间隔扩展峰,速度模糊严重。图11(b)引入2个空带后,不同目标峰值分布在不同子带组中,可实现速度解模糊。图11©引入4个空带时,子带宽度过窄,目标可能跨越子带边界,影响检测性能。
4.3 性能对比分析

图12描述:图12展示了累积处理效果对比。图12(a)为累积子带谱,背景噪声降至-120 dB以下。图12(b)非相干累积结果噪声仅降至-20 dB。图12©和12(d)分别为检测和速度校正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图13描述:图13为均方根误差(RMSE)随信噪比变化曲线。MSCA方法在SNR = -36 dB时RMSE开始收敛,而非相干累积方法需要SNR = -10 dB,性能提升26 dB。在极低信噪比(-40 dB)下,MSCA仍保持稳定性能。

图15描述:图15展示了检测概率曲线。在虚警率Pfa=10−6时,MSCA方法在SNR = -45 dB即可达到90%检测概率,非相干方法需要-30 dB;Pfa=10−8时性能差距扩大到20 dB,充分验证了相干处理的优势。
五、实测数据验证
5.1 实验配置

图16描述:图16(a)展示了TI2944EVM评估板,集成4发4收天线阵列和AWR2944芯片。图16(b)为实验场景,测试人员在走廊中以约0.9 m/s速度远离雷达。
实测参数:载波77 GHz,脉冲时长74 μs,脉冲数64,使用2个发射天线,空带数l=2。
5.2 实测结果分析

图17描述:图17对比了实测数据处理结果。图17(a)原始距离-多普勒谱显示目标淹没在噪声中。图17(b) MSCA处理后,目标清晰可见,背景噪声显著降低。图17©非相干累积结果噪声水平仍较高。通过速度校正,成功恢复目标真实速度0.9 m/s。
六、结论
本文提出的多子带相干累积算法通过空带插入和子带相干处理,有效解决了DDMA-MIMO雷达的多普勒模糊和能量分散问题。算法创新点包括:
- 通过修改相位调制引入空带,利用能量差异实现速度解模糊
- 基于子带相关性的相干累积,显著提升低信噪比检测性能
- 针对多目标的逐单元比较检测策略,适应复杂场景需求
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在-40 dB极低信噪比下仍能有效工作,相比非相干方法性能提升超过25 dB,为车载毫米波雷达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探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附录:关键数学推导
A. 相干累积信噪比增益分析
考虑两个相邻子带的信号模型:
Ssubi(ω)=Ssub(ω)+wi(ω)
Ssubi+1(ω)=Ssub(ω+ωd)+wi+1(ω)
其中Ssub(ω)为信号分量,wi(ω)和wi+1(ω)为独立同分布的复高斯噪声,方差为σ2。
执行互相关运算:
Ri,i+1(ω)=Ssubi(ω)⋅[Ssubi+1(ω)]∗=[Ssub(ω)+wi(ω)]⋅[Ssub(ω+ωd)+wi+1(ω)]∗=Ssub(ω)Ssub∗(ω+ωd)+Ssub(ω)wi+1∗(ω)+wi(ω)Ssub∗(ω+ωd)+wi(ω)wi+1∗(ω)
计算期望值:
E[Ri,i+1(ω)]=E[Ssub(ω)Ssub∗(ω+ωd)]
因为噪声零均值且独立:
E[Ssub(ω)wi+1∗(ω)]=E[wi(ω)Ssub∗(ω+ωd)]=0
E[wi(ω)wi+1∗(ω)]=0
方差计算:
Var[Ri,i+1(ω)]=E[∣Ssub(ω)∣2]σ2+E[∣Ssub(ω+ωd)∣2]σ2+σ4≈2Psσ2+σ4
其中Ps=E[∣Ssub(ω)∣2]为信号功率。
对于Mt个子带的相干累积:
SG(ω)=i=1∏MtSsubi(ω)
信号分量被相干叠加:
∣Ssignal∣2=∣Ssub(ω)∣2Mt
噪声分量由于统计独立,功率按非相干方式累加:
Pnoise≈Mt⋅PsMt−1σ2
信噪比增益:
GSNR=SNRinSNRout=∣Ssub∣2/σ2∣Ssub∣2Mt/(MtPsMt−1σ2)=MtPsMt−1∣Ssub∣2(Mt−1)
在高信噪比条件下,∣Ssub∣2≫σ2,增益近似为Mt倍。
B. 多普勒模糊的数学描述
在DDMA系统中,第mt个发射天线对应的多普勒频移为:
fD,mt=fD+(mt−1)ΔfDDMA=λ2v+MtTmt−1
其中fD=2v/λ为真实多普勒频率。
经过ND点DFT后,多普勒频率被量化为:
fD,q=NDTk,k=−2ND,…,2ND−1
由于周期延拓,当fD,mt>1/(2T)时产生混叠:
f~D,mt=fD,mt−⌊1/TfD,mt+1/(2T)⌋⋅T1
导致速度模糊:
v~mt=v+(mt−1)2MtTλ−n⋅2Tλ
其中n为整数,使得v~mt∈[−Vmax/Mt,Vmax/Mt]。
C. 空带检测的统计特性
设包含目标的子带能量为:
Etarget=∣Ssub∣2+σ2
仅含噪声的空带能量为:
Eempty=σ2
经过Mt个子带相干累积后:
包含目标的累积子带:
Eacc,target=∣Ssub∣2Mt+Mt∣Ssub∣2(Mt−1)σ2+O(σ4)
包含空带的累积子带(假设有l个空带):
Eacc,empty≈∣Ssub∣2(Mt−l)⋅σ2l
能量比:
Eacc,emptyEacc,target=∣Ssub∣2(Mt−l)⋅σ2l∣Ssub∣2Mt+Mt∣Ssub∣2(Mt−1)σ2≈(σ2∣Ssub∣2)l=SNRl
表明能量差异随空带数l和信噪比指数增长,确保了可靠的空带识别。
D. 检测门限的理论分析
在CFAR检测中,虚警概率为:
Pfa=∫T∞p(x∣H0)dx
其中p(x∣H0)为噪声假设下的概率密度。经过相干累积后,检测统计量近似服从非中心卡方分布。
对于指数分布的包络检测器:
T=−σ2ln(Pfa)
检测概率:
Pd=∫T∞p(x∣H1)dx=exp(−Ps+σ2T)
代入门限表达式:
Pd=PfaPs+σ2σ2=Pfa1+SNR1
表明检测性能与信噪比直接相关,相干累积通过提升等效信噪比改善检测概率。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