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变革,企业如何应用AI大模型重塑思考维度?
“中国虽是多条AI赛道的领跑者,企业部署AI的速度却慢了一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日常的AI应用场景千千万,不止于简单的检索信息、编写代码、生成表格,小到一个工作术语的查询,大到产品战略决策的辅助。越来越多的人在用AI重塑思考维度与工作方式,管理者们也在积极探索AI与业务的融合路径,以求提升效率。
但AI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落地,却始终面临着绕不开的难题。
要么是每次上下文的学习都需要倾注心力,要么是部分场景的适配性不足,进一步抬高了使用门槛。
如今,生成式AI的应用边界仍在探索,AI与企业现有业务的融合,究竟卡在了哪里?
一、企业AI应用:碎片化与适配难
AI落地难,根源在于它与现有工作流的脱节:
工具入口碎片化:写需求时要切换到A工具做润色,拆测试用例得打开B平台生成,分析项目数据又要登录C系统生成。频繁的页面切换不仅打断工作思路,还大幅增加了找工具的时间成本。
内部数据难对接:个人性质的外部AI工具要么给出的是脱离实际的泛泛回答,要么需要手动上传数据,带来数据泄露的安全风险。
场景适配性不足:在很多个性化需求的使用过程中,每次都需重新调教上下文,进一步增加了使用难度。
二、禅道AI的整合逻辑:好用、有用、更安全
要解决AI落地难题,关键不在于引入多少工具,而在于将AI与业务流程深度融合。禅道与AI的整合大体分为如下四步思路:
第一步是减少切换,降低调用门槛。
为了避免频繁跳转,我们在禅道项目管理软件内设计了沉浸式的AI协作体验:
左侧导航栏设有AI模块,提供智能会话的专属空间。在这里,用户既能轻松回顾历史对话,也能随时开启全新会话,享受快捷AI交流。

在禅道其他页面的右下角,配有AI悬浮小球,使用时可以直接点击小球调用AI,既能对当前页面内容进行快捷交流,又能一键开启智能会话。全程不打断工作思路,自然提升效率。


第二步是将AI融入业务流程。
将抽象的AI能力拆解为研发流程中随处可用的具体功能。
比如,针对需求润色、一键拆用例、Bug 转需求等8个高频研发场景,我们专门设计了对应的AI智能体。在这些场景中,测试人员用“一键拆用例”能将需求快速转化为标准化测试用例,开发团队靠“任务润色”让分工描述更清晰……

智能体应用返回的结果通过AI智能小球呈现,也可继续返回到相应表单。最终实现用AI出力,达成管理流程闭环。

同时,考虑到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在企业版、旗舰版、IPD版中,还支持自定义智能体,让AI能适配更多专属场景。
第三步是让AI读懂业务数据。
通用生成式AI的最大局限,在于它并没有与企业内部数据打通,需要冒着数据泄露的风险自行准备。且脱离业务数据的AI只能泛泛而谈,或大肆编造。
要解决这一问题,核心是实现业务数据向量化以及本地化处理。
我们借助禅道私有部署的特性,又集成了自研的ZAI智能引擎,实现了业务数据向量化,让AI能够直接读取禅道中的实际业务需求等内部数据,输出贴合实际场景的精准结果,既解决了实用性问题,又规避了数据泄露风险。

第四步是贴合实际使用需求,激活主动使用意愿。
除业务实际需要外,团队日常的创意、工作总结等也同样需要AI的辅助。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禅道中内置了“工作汇报”“市场分析报告”“广告创意大师”“调研问卷生成器”“邮件起草助手”等12个通用智能体,覆盖多类日常工作场景;同时支持通过自定义智能体拓展更多场景,充分满足企业个性化使用需求,让AI真正融入日常工作。


对很多企业来说,应用AI的关键不是让团队去适应AI,而是要让AI在不打破原有业务节奏的情况下适配团队。
尽管很多人觉得人机协同是一种遥远的未来图景,而此刻,让AI融入业务,禅道其实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 要在企业内部落地AI,不如思考一下这些问题:
- 在业务流程中,哪些环节结合AI能创造最高价值?
- 优先考虑的不是AI能做什么,而是你的业务需要什么?
- 推进AI变革,你想先从哪一步开始?
- ……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