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绩算力赋能大模型:QWEN-2.5-7B云部署实战解析

举报
摘星. 发表于 2025/11/11 19:21:11 2025/11/11
【摘要】 共绩算力赋能大模型:QWEN-2.5-7B云部署实战解析共绩算力赋能大模型:QWEN-2.5-7B云部署实战解析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在共绩算力平台上部署通义千问2.5-7B-Instruct大模型的全流程实践。共绩算力作为清华背景创业团队打造的创新平台,通过整合全国分散的闲置算力资源(包括个人电脑、网吧空闲机时和企业未充分利用的算力),构建了极具价格优势的算力网络。平台提供两种核心服务:适合长...

共绩算力赋能大模型:QWEN-2.5-7B云部署实战解析

共绩算力赋能大模型:QWEN-2.5-7B云部署实战解析

摘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在共绩算力平台上部署通义千问2.5-7B-Instruct大模型的全流程实践。共绩算力作为清华背景创业团队打造的创新平台,通过整合全国分散的闲置算力资源(包括个人电脑、网吧空闲机时和企业未充分利用的算力),构建了极具价格优势的算力网络。平台提供两种核心服务:适合长期开发的Server云主机(4090单卡仅1.68元/小时,关机环境持久保存)和面向生产的Serverless弹性部署(秒级冷启动,零运维)。文章详细记录了从算力选择、镜像配置到模型下载、基准测试的完整过程,实测证明单张4090显卡即可高效运行7B级别大模型,为AI开发者提供了高性价比的云部署方案。

共绩算力

平台概述

 2023 年成立于清华,专注于构建融合算力与电力的智能调度网络,旨在提供平价、可靠、绿色的算力服务,使 AI 技术真正普及至每个人。通过精细调度算法,已为多家 AIGC 领军企业及科研机构提供高效算力,目标提升资源利用率 60%。作为一群清华背景的年轻创新者,我们在 2023 年秋季获得奇绩创坛等投资,正引领算力革命,开启普惠科技新篇章。

核心功能

共绩算力平台为开发者和企业提供两大核心服务模式:Server 云主机Serverless 弹性部署,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算力需求。

Server 云主机

专为需要稳定、持久开发环境的用户设计。平台拥有上万块高性能4090显卡随时待命,让每个开发者都能轻松拥有顶级算力,无需为数万元的硬件投入望而却步。

核心优势:

告别硬件投资:无需购买昂贵的GPU服务器,按需租用即可。

环境永久保存:关机后开发环境不会丢失,下次开机即恢复,省去重复搭建环境的烦恼。

专注代码开发:将精力完全集中在算法和业务逻辑上,而非基础设施管理。

关键参数:

10万+ 显卡数量:海量资源池,保障随时可用。

1.68元/时 起步价: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让高性能计算触手可及。

关机保存 持久化:支持关机状态下的环境持久化,保障开发连续性。

适用场景:

开发测试

学习训练

长期项目研发

选择 Server 云主机,当您面临以下困扰时:

每次重新搭建开发环境太麻烦

需要一个稳定的长期开发环境

不需要对外提供在线服务


Serverless 弹性部署

面向生产级应用和流量波动场景,提供零运维、秒级冷启动的极致体验。写完代码,10秒内即可上线,按实际使用量付费,真正做到“用多少付多少”,实现0运维成本。

核心优势:

告别运维烦恼:无需关心服务器运维、扩容、监控等底层问题。

弹性应对流量:智能自动扩缩容,从容应对突发流量高峰。

专注产品开发:开发者只需关注产品本身,基础设施由平台全权托管。

关键指标:

99.9% 可用性:高可靠性保障线上服务稳定运行。

秒级冷启动:从代码提交到服务上线仅需10秒,响应迅速。

0运维 零负担:无服务器管理负担,释放团队生产力。

适用场景:

生产服务部署

突发流量应对(如营销活动、热点事件)

在线用户访问服务

选择 Serverless 弹性部署,当您面临以下挑战时:

担心突发流量导致服务宕机

不想花时间在服务器运维上

希望严格控制云服务成本

无论是追求环境稳定、适合长期开发的 Server 云主机,还是追求极致效率、零运维负担的 Serverless 弹性部署,共绩算力平台都提供了针对性强、性价比极高的解决方案,帮助开发者和企业摆脱基础设施束缚,专注于价值创造。

技术架构

降本增效

共绩算力平台的核心优势之一在于其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体系,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与传统云服务商动辄数十元甚至上百元每小时的GPU算力相比,共绩平台提供的4090显卡算力价格低至1.68元/小时(单卡),双卡配置仅需3.36元/小时,四卡集群也仅为6.72元/小时。这种按秒计费的精细化模式,意味着用户只需为实际使用的每一秒付费,避免了传统按小时计费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成本冗余。

更重要的是,这些价格背后是平台创新的商业模式——通过整合全国范围内的个人闲置电脑、网吧空闲机时以及企业未充分利用的算力资源,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分布式算力网络。这种“共享经济”模式大幅降低了基础设施的边际成本,从而将节省下来的费用直接回馈给终端用户。无论是AI初创团队进行模型训练,还是个人开发者部署推理服务,都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高性能的4090 GPU算力支持,彻底告别“算力焦虑”,把宝贵的预算集中投入到核心算法研发和业务创新上,而非昂贵的硬件投入或云服务账单中。

平台对比分析

对比维度

共绩算力平台

传统云服务商

自建GPU集群

成本模式

按秒级精准计费,只为使用时间付费

按小时/月计费,存在资源浪费

高额前期投入,固定成本高

资源弹性

秒级扩容缩容,动态适应业务需求

分钟级扩容,存在一定延迟

无法弹性扩展,需提前规划

资源来源

整合全国分散闲时算力,包括个人/网吧/智算中心

自有数据中心,资源集中

企业自购硬件,资源固定

部署速度

3分钟快速部署AI服务

10-30分钟创建实例

数天到数周的部署周期

技术门槛

一站式GPU开发环境,降低配置复杂度

需要一定云服务使用经验

需要专业运维团队支持

绿色节能

利用闲置算力,提高资源利用率,更环保

数据中心能耗较高

能源利用率低,存在浪费

适用场景

AI推理/训练、科研计算、临时高算力需求

通用云计算、企业应用

长期稳定的大规模计算需求

价格优势

价格更低,性价比高

价格中等,按量付费

长期使用成本高

魔搭社区和通义千问2.5-7B-Instruct

概述

魔搭社区(ModelScope)是阿里巴巴推出的模型开放平台,致力于打造“模型即服务(MaaS)”的生态体系。该平台提供海量高质量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模型,覆盖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多模态等多个技术领域。

魔搭社区核心特点:

模型丰富:汇聚数千个开源模型,包括阿里自研模型及社区贡献模型

开箱即用:提供一键推理、在线体验、Notebook实例等功能,降低使用门槛

全链路支持:从模型探索、训练、推理到部署,提供完整工具链

社区活跃:支持模型分享、评测、讨论,促进AI技术交流与创新

企业级能力:支持私有化部署、模型定制和商业化服务

魔搭不仅是模型仓库,更是连接模型开发者与使用者的桥梁,推动AI技术的普惠化和产业化。

通义千问2.5-7B-Instruct模型下载指南

在魔搭社区模型库中找到通义千问2.5-7B-Instruct并进入详情

按照官方给出的下载模型配置待会到共绩算力平台中进行部署

云主机部署实践

算力选择

进入共绩算力云主机页面中:

可以看到价格和算力性价比真的是十分高,这里分别展示1核、2核、4核、8核的价格对比

那么我们之类选择单核即可

镜像选择

共绩算力的基础镜像中为我们提供了三种框架的选择

我们这里的配置如下:

🖥️ 云服务器实例配置详情

配置类别

详细参数

设备型号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 24GB 显存

所属区域

重庆一区

CPU 核心数

20 核

内存容量

101 GB

CUDA 支持

11.3 ~ 12.8(驱动版本:470.82.01+)

系统硬盘

50 GB

🐍 系统镜像配置

组件类型

版本/规格

框架名称

PyTorch

框架版本

2.7.1

Python 版本

3.12 (Ubuntu 22.04)

CUDA 版本

12.8

镜像类型

基础镜像(含深度学习框架、Miniconda等常用工具)

同时共绩算力中还提供了社区用户自己开发的镜像,我也会在后续的文章中进行试用

创建实例

点击创建实例之后,共绩算力就会在后台自动为我们创建刚刚选好的云主机

并且共绩算力这里提供了三种快捷操作方式,这里我选择Jupyter Lab

进入Jupyter Lab之后进入到终端

执行下方命令从魔搭社区中下载Qwen/Qwen2.5-7B-Instruct模型

pip install modelscope
modelscope download --model Qwen/Qwen2.5-7B-Instruct

pip install transformers torch tqdm accelerate

基准测试

准备好下方的基准测试脚本

import time
import torch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Tokenizer, AutoModelForCausalLM
from tqdm import tqdm
import json
import os

# ========== 配置参数 ==========
MODEL_NAME = "/root/.cache/modelscope/hub/models/Qwen/Qwen2.5-7B-Instruct"
WARMUP_STEPS = 1
TEST_STEPS = 3
BATCH_SIZES = [1] # 简化测试
MAX_NEW_TOKENS = 128

# 🌐 五种测试场景的提示词
TEST_SCENARIOS = {
"🇨🇳 中文生成": "今天天气真好,我想去",
"🇺🇸 英文生成": "The capital of France is",
"🧠 逻辑推理": "如果所有的A都是B,而所有的B都是C,那么所有的A是C吗?请详细解释。",
"💻 代码生成": "用Python写一个快速排序算法",
"📖 知识问答": "量子力学中的薛定谔方程是用来描述什么的?"
}

# ========== 工具函数 ==========
def print_gpu_memory():
"""📊 打印当前GPU内存使用情况"""
allocated = torch.cuda.memory_allocated() / 1024**3
reserved = torch.cuda.memory_reserved() / 1024**3
max_allocated = torch.cuda.max_memory_allocated() / 1024**3
print(f"💽 GPU内存: 已分配 {allocated:.2f}GB | 预留 {reserved:.2f}GB | 峰值 {max_allocated:.2f}GB")

def format_time(seconds):
"""⏱️ 格式化时间显示"""
if seconds < 1:
return f"{seconds*1000:.2f} ms"
elif seconds < 60:
return f"{seconds:.2f} 秒"
else:
return f"{seconds/60:.2f} 分钟"

def display_banner(title):
"""🎉 显示漂亮的标题横幅"""
print(f"\n{'=' * 60}")
print(f"✨ {title} ✨")
print(f"{'=' * 60}")

def generate_with_stats(model, tokenizer, prompt, max_new_tokens=MAX_NEW_TOKENS):
"""⚡ 执行单次生成并收集统计信息"""
# 准备输入
inputs = tokenizer(prompt, return_tensors="pt").to(model.device)
input_length = inputs.input_ids.shape[1]

# 生成
start_time = time.perf_counter()
with torch.no_grad():
outputs = model.generate(
**inputs,
max_new_tokens=max_new_tokens,
do_sample=True,
temperature=0.7,
top_p=0.9
)
end_time = time.perf_counter()

# 计算指标
generation_time = end_time - start_time
generated_tokens = outputs[0].shape[0] - input_length
tokens_per_second = generated_tokens / generation_time if generation_time > 0 else 0

# 解码生成的文本
generated_text = tokenizer.decode(outputs[0][input_length:], skip_special_tokens=True)

return {
"time": generation_time,
"tokens_generated": generated_tokens,
"tokens_per_second": tokens_per_second,
"output_text": generated_text,
"memory_used": torch.cuda.max_memory_allocated() / 1024**3
}

# ========== 主测试函数 ==========
def benchmark_model():
display_banner("🚀 模型加载中")

try:
# 加载模型和tokenizer
tokenizer = AutoTokenizer.from_pretrained(MODEL_NAME, trust_remote_code=True)
model = AutoModelForCausalLM.from_pretrained(
MODEL_NAME,
device_map="auto",
torch_dtype=torch.bfloat16,
trust_remote_code=True
)
model.eval()

# 打印模型信息
device = next(model.parameters()).device
print(f"✅ 模型加载成功!")
print(f"🧠 模型: {MODEL_NAME}")
print(f"🖥️ 设备: {device}")
print(f"🔧 数据类型: {model.dtype}")
print_gpu_memory()

# ========== 预热 ==========
display_banner("🔥 预热阶段")
print("预热模型中...")
for i in range(WARMUP_STEPS):
_ = generate_with_stats(model, tokenizer, "你好", max_new_tokens=32)
print(f"预热步骤 {i+1}/{WARMUP_STEPS} 完成")

# ========== 五种场景测试 ==========
all_results = {}

for scenario_name, prompt in TEST_SCENARIOS.items():
display_banner(f"🔍 {scenario_name} 测试")
print(f"📝 测试提示: \"{prompt}\"")
print(f"🔄 执行 {TEST_STEPS} 次迭代...")

scenario_results = []

# 预先清除GPU缓存
torch.cuda.empty_cache()
torch.cuda.reset_peak_memory_stats()

for i in tqdm(range(TEST_STEPS), desc=f"⏳ {scenario_name}"):
result = generate_with_stats(model, tokenizer, prompt)
scenario_results.append(result)

# 打印单次结果
print(f"\n{scenario_name} - 迭代 {i+1}/{TEST_STEPS}:")
print(f" ⏱️ 生成时间: {format_time(result['time'])}")
print(f" 📏 生成长度: {result['tokens_generated']} tokens")
print(f" 🚀 生成速度: {result['tokens_per_second']:.2f} tokens/秒")
print(f" 💾 峰值内存: {result['memory_used']:.2f} GB")
print(f" 🎯 生成内容: {result['output_text'][:50]}..." if len(result['output_text']) > 50 else f" 🎯 生成内容: {result['output_text']}")

# 计算平均值
avg_time = sum(r["time"] for r in scenario_results) / TEST_STEPS
avg_tokens = sum(r["tokens_generated"] for r in scenario_results) / TEST_STEPS
avg_speed = sum(r["tokens_per_second"] for r in scenario_results) / TEST_STEPS
max_memory = max(r["memory_used"] for r in scenario_results)

all_results[scenario_name] = {
"avg_time": avg_time,
"avg_tokens": avg_tokens,
"avg_speed": avg_speed,
"max_memory": max_memory,
"sample_output": scenario_results[-1]["output_text"],
"prompt": prompt
}

# 显示该场景的平均结果
print(f"\n{scenario_name} - 平均性能:")
print(f" ⏱️ 平均时间: {format_time(avg_time)}")
print(f" 📏 平均长度: {avg_tokens:.1f} tokens")
print(f" 🚀 平均速度: {avg_speed:.2f} tokens/秒")
print(f" 💾 峰值内存: {max_memory:.2f} GB")

return all_results, model, tokenizer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 基准测试失败: {str(e)}")
import traceback
traceback.print_exc()
return None, None, None

# ========== 结果可视化 ==========
def display_results(all_results):
if not all_results:
print("❌ 无测试结果")
return

display_banner("📈 基准测试结果汇总")

# 创建结果表格
print("\n📊 性能对比:")
print("-" * 90)
print(f"| {'测试场景':<15} | {'平均时间':<12} | {'平均速度':<15} | {'平均长度':<10} | {'峰值内存':<10} |")
print("|" + "-" * 14 + "|" + "-" * 13 + "|" + "-" * 16 + "|" + "-" * 11 + "|" + "-" * 11 + "|")

for scenario, metrics in all_results.items():
time_str = format_time(metrics["avg_time"])
speed_str = f"{metrics['avg_speed']:.2f} t/s"
tokens_str = f"{metrics['avg_tokens']:.1f}"
mem_str = f"{metrics['max_memory']:.2f} GB"

print(f"| {scenario:<15} | {time_str:<12} | {speed_str:<15} | {tokens_str:<10} | {mem_str:<10} |")

print("-" * 90)

# 显示详细输出样本
display_banner("🎨 生成示例")
for scenario, metrics in all_results.items():
print(f"\n{scenario} 示例:")
print(f"📝 提示: \"{metrics['prompt']}\"")
print(f"✏️ 生成: {metrics['sample_output']}")
print("-" * 60)

# ========== 保存结果 ==========
def save_results(all_results):
if not all_results:
return

# 保存详细结果
timestamp = time.strftime("%Y%m%d_%H%M%S")
filename = f"benchmark_results_{timestamp}.json"

serializable_results = {}
for scenario, metrics in all_results.items():
serializable_results[scenario] = {
"avg_time": metrics["avg_time"],
"avg_tokens": metrics["avg_tokens"],
"avg_speed": metrics["avg_speed"],
"max_memory": metrics["max_memory"],
"sample_output": metrics["sample_output"],
"prompt": metrics["prompt"]
}

with open(filename, "w", encoding="utf-8") as f:
json.dump(serializable_results, f, indent=2, ensure_ascii=False)

# 保存简化报告
report_file = f"benchmark_report_{timestamp}.txt"
with open(report_file, "w", encoding="utf-8") as f:
f.write("通义千问2.5-7B-Instruct 基准测试报告\n")
f.write("=" * 60 + "\n")
f.write(f"测试时间: {time.ctime()}\n")
f.write(f"模型路径: {MODEL_NAME}\n")
f.write(f"测试迭代: {TEST_STEPS} 次\n")
f.write("=" * 60 + "\n\n")

for scenario, metrics in all_results.items():
f.write(f"{scenario} 测试:\n")
f.write(f" - 平均生成时间: {format_time(metrics['avg_time'])}\n")
f.write(f" - 平均生成速度: {metrics['avg_speed']:.2f} tokens/秒\n")
f.write(f" - 平均生成长度: {metrics['avg_tokens']:.1f} tokens\n")
f.write(f" - 峰值内存使用: {metrics['max_memory']:.2f} GB\n")
f.write(f" - 测试提示: \"{metrics['prompt']}\"\n")
f.write(f" - 生成示例: {metrics['sample_output']}\n")
f.write("-" * 60 + "\n\n")

print(f"\n✅ 结果已保存至:")
print(f" 📁 详细数据: {filename}")
print(f" 📝 简明报告: {report_file}")

# ========== 主程序 ==========
if __name__ == "__main__":
print("🌟 通义千问2.5-7B-Instruct 基准测试工具 🌟")
print("🔧 配置参数:")
print(f" 🧪 模型路径: {MODEL_NAME}")
print(f" 🔥 预热次数: {WARMUP_STEPS}")
print(f" 📊 测试迭代: {TEST_STEPS}")
print(f" 📏 生成长度: {MAX_NEW_TOKENS} tokens")

# 执行基准测试
results, model, tokenizer = benchmark_model()

# 显示和保存结果
if results:
display_results(results)
save_results(results)

# 清理资源
if model:
del model
if tokenizer:
del tokenizer
torch.cuda.empty_cache()

print(f"\n🎉 基准测试完成! GPU内存已清理.")
else:
print("\n❌ 基准测试未能完成,请检查错误信息。")

print("\n💡 提示: 要获得更准确的结果,可增加TEST_STEPS的值。")

执行基准测试脚本

生成的基准测试报告:

基准测试分析报告

📌 概览摘要

测试时间:2025年11月10日 06:58:01测试模型:Qwen2.5-7B-Instruct硬件环境:NVIDIA RTX 4090 (24GB显存)测试轮次:3次迭代/场景

💡 关键发现:该模型在各种任务类型中表现均衡,平均推理速度达 55.72 tokens/秒,内存占用稳定在 14.21GB,中文与英文处理能力相当,适合多场景部署。


🧪 测试环境与方法

项目

配置

模型路径

/root/.cache/modelscope/hub/models/Qwen/Qwen2.5-7B-Instruct

计算设备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24GB VRAM)

数据类型

bfloat16

最大生成长度

128 tokens

采样参数

temperature=0.7, top_p=0.9

测试方法

预热步骤:1次预热运行,排除首次加载开销

正式测试:3次迭代,取平均值

内存监控:记录峰值GPU内存占用

多场景覆盖:5种不同任务类型,全面评估模型能力


📈 性能指标汇总

测试场景

平均时间

生成速度

生成长度

内存占用

🇨🇳 中文生成

2.24秒

55.63 t/s

124.7 tokens

14.21 GB

🇺🇸 英文生成

2.20秒

55.79 t/s

123.0 tokens

14.21 GB

🧠 逻辑推理

2.30秒

55.66 t/s

128.0 tokens

14.21 GB

💻 代码生成

2.30秒

55.77 t/s

128.0 tokens

14.21 GB

📖 知识问答

2.30秒

55.75 t/s

128.0 tokens

14.21 GB

平均值

2.27秒

55.72 t/s

126.3 tokens

14.21 GB

📊 性能分析图表

生成速度对比 (tokens/秒)
🇺🇸 英文生成 ████████████████████████████████ 55.79
💻 代码生成 ████████████████████████████████ 55.77
📖 知识问答 ████████████████████████████████ 55.75
🧠 逻辑推理 ████████████████████████████████ 55.66
🇨🇳 中文生成 ███████████████████████████████ 55.63


🔍 详细场景分析

1. 🇨🇳 中文生成能力

测试提示:"今天天气真好,我想去"表现亮点

生成内容自然流畅,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能进行多轮对话式回应,保持上下文连贯性

生成速度:55.63 tokens/秒(接近整体平均值)

生成质量评估:★★★★☆内容连贯、实用,展示了良好的中文对话能力,但在细节上(如户外活动建议)可更具体。


2. 🇺🇸 英文生成能力

测试提示:"The capital of France is"表现亮点

5种场景中速度最快(55.79 tokens/秒)

能提供准确信息并自动纠正错误(指出巴黎在法国北部中区而非纯北部)

展示了良好的地理知识

生成质量评估:★★★★★内容准确、信息丰富,表现出优秀的英文知识型文本生成能力。


3. 🧠 逻辑推理能力

测试提示:"如果所有的A都是B,而所有的B都是C,那么所有的A是C吗?请详细解释。"表现亮点

能正确识别逻辑传递原则

提供结构化解释(前提条件、传递性分析)

生成内容条理清晰,展示了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生成质量评估:★★★★☆逻辑严谨,条理分明,但解释可更深入,例如举例说明。


4. 💻 代码生成能力

测试提示:"用Python写一个快速排序算法"表现亮点

能提供完整的算法框架

包含必要的注释说明

遵循Python最佳实践

局限性

生成在128 tokens限制处被截断,未展示完整算法

需要更大生成长度以评估完整代码能力

生成质量评估:★★★☆☆代码结构正确,但受长度限制未能展示完整实现。


5. 📖 知识问答能力

测试提示:"量子力学中的薛定谔方程是用来描述什么的?"表现亮点

能区分非相对论性与相对论性薛定谔方程

尝试使用数学公式表达(虽然被截断)

内容专业性强,显示出良好的科学知识基础

局限性

同样受128 tokens长度限制,关键公式未能完整展示

生成质量评估:★★★★☆专业准确,但需要更长生成长度以充分展示知识深度。


💎 关键结论与建议

核心优势

1. 性能均衡:所有测试场景表现稳定,无明显短板

2. 多语言能力:中英文处理能力接近,均超过55 tokens/秒

3. 内存效率高:稳定使用14.21GB显存,适合24GB显存设备部署

4. 任务适应性强:从对话到专业知识均有良好表现

优化建议

1. 调整生成长度:针对知识型和代码生成任务,建议增加最大生成长度至256+ tokens

2. 批处理优化:当前测试为batch_size=1,可测试更大批次提升吞吐量

3. 量化部署:考虑INT8/INT4量化,在保持性能的同时进一步降低内存占用

4. 场景特定微调:对代码生成和专业问答场景可进行针对性微调,提升专业能力

部署推荐

开发测试环境:完全适用,响应速度快

生产环境:适合中等流量API服务,单实例可支撑约20-30 QPS(取决于请求长度)

最佳应用场景:聊天助手、知识问答系统、内容创作辅助、基础代码生成

总结:通义千问2.5-7B-Instruct展现出了强大的综合能力,在保持高效推理速度的同时,能够胜任多种任务类型,是7B级别模型中的优秀选择,特别适合中文场景的AI应用部署。

总结

共绩算力平台代表了算力资源分配模式的创新突破,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共享经济"模式重构了AI算力市场格局。不同于传统云服务商的高成本和自建集群的重资产模式,共绩算力实现了三个维度的革命性变革:经济维度上,将顶级GPU算力成本降至1.68元/小时,按秒计费避免资源浪费;技术维度上,通过智能调度算法整合碎片化算力,达成60%的资源利用率提升;生态维度上,将闲置算力转化为普惠AI基础设施,践行"使AI技术真正普及至每个人"的使命。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和个人开发者的"算力焦虑",更为中国AI产业构建了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底层基础设施。当一台普通电脑的闲置算力也能参与大模型推理,算力民主化的新时代已然到来。

【声明】本内容来自华为云开发者社区博主,不代表华为云及华为云开发者社区的观点和立场。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