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内存泄漏检测(LeakCanary类工具集成):从原理到实践的完整指南

举报
鱼弦 发表于 2025/10/28 09:41:15 2025/10/28
【摘要】 一、引言在鸿蒙(HarmonyOS)应用开发中,内存泄漏(Memory Leak)是影响应用性能与稳定性的关键问题之一。当应用中的对象因被意外持有引用而无法被垃圾回收(GC)机制释放时,会导致可用内存逐渐减少,最终引发卡顿、崩溃甚至系统资源耗尽。尽管鸿蒙的ArkUI框架和方舟运行时(Ark Runtime)具备自动垃圾回收能力,但开发者不当的代码编写(如长生命周期组件持有短生命周期对象的引用...


一、引言

在鸿蒙(HarmonyOS)应用开发中,内存泄漏(Memory Leak)是影响应用性能与稳定性的关键问题之一。当应用中的对象因被意外持有引用而无法被垃圾回收(GC)机制释放时,会导致可用内存逐渐减少,最终引发卡顿、崩溃甚至系统资源耗尽。尽管鸿蒙的ArkUI框架和方舟运行时(Ark Runtime)具备自动垃圾回收能力,但开发者不当的代码编写(如长生命周期组件持有短生命周期对象的引用、静态集合未及时清理)仍会引发内存泄漏。
传统Android开发中,LeakCanary是一款广受欢迎的内存泄漏检测工具,它通过自动化监控、泄漏追踪与可视化报告,帮助开发者快速定位问题。而在鸿蒙生态中,虽然官方尚未提供直接等同于LeakCanary的工具,但开发者可通过​​集成类似原理的检测框架(如基于Ark Runtime的GC日志分析、对象引用追踪)或自主实现轻量级检测逻辑​​,实现对内存泄漏的有效监控。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在鸿蒙应用中集成“类LeakCanary”的内存泄漏检测方案,从原理到不同场景的代码实现,再到性能优化与实践验证。

二、技术背景

1. 鸿蒙内存管理机制

鸿蒙应用运行在方舟运行时(Ark Runtime)上,其内存管理基于自动垃圾回收(GC)机制。GC会定期扫描堆内存中的对象,回收那些​​不再被任何活跃引用链持有的对象​​(即不可达对象)。然而,以下场景易引发内存泄漏:
  • ​长生命周期组件持有短生命周期对象​​:例如,全局单例(如Application级别的Service)持有Activity的引用,导致Activity无法在退出时被回收。
  • ​静态集合未清理​​:静态Map或List长期持有对象引用(如缓存用户数据但未设置过期策略)。
  • ​匿名内部类/Lambda表达式隐式持有外部引用​​:例如,Handler或Runnable中隐式持有Activity引用,导致Activity无法释放。

2. LeakCanary的核心原理(类比鸿蒙场景)

LeakCanary在Android中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内存泄漏检测:
  1. ​监控对象生命周期​​:通过注册Application.ActivityLifecycleCallbacks,监听Activity/Fragment的销毁事件。
  2. ​触发GC并检查引用​​:在对象销毁后,主动调用System.gc()触发垃圾回收,然后通过WeakReference和ReferenceQueue检测对象是否仍被引用。
  3. ​生成泄漏引用链​​:若对象未被回收,通过Heap Dump分析引用链,定位持有引用的具体代码位置。
  4. ​可视化报告​​:生成包含泄漏对象、引用路径和修复建议的详细报告。
在鸿蒙中,由于缺乏直接的Activity生命周期回调(但可通过@Component和生命周期接口模拟)和Heap Dump工具链,需​​基于Ark Runtime的GC日志、对象引用统计或自定义WeakReference监控​​实现类似功能。

三、应用使用场景

1. 场景1:Activity/页面级内存泄漏检测(核心场景)

​典型需求​​:鸿蒙应用中的Page(类似Android的Activity)在用户退出后,因全局Manager持有Page的引用(如通过静态变量或单例模式),导致Page及其关联资源(如图片、网络请求)无法被回收,内存占用持续增长。
​优化目标​​:通过监控Page的销毁事件,在Page销毁后检查其是否仍被引用,快速定位持有引用的代码(如全局Manager的静态字段)。

2. 场景2:静态集合导致的内存泄漏(常见陷阱)

​典型需求​​:应用使用静态Map缓存用户数据(如static Map<String, UserData> userCache),但未设置缓存过期策略或手动清理机制。当用户频繁登录登出时,缓存的UserData对象(包含关联的Page引用)会不断累积,最终耗尽内存。
​优化目标​​:通过监控静态集合的大小变化和对象引用关系,在缓存对象数量异常增长时发出警告,提示开发者清理无用引用。

3. 场景3:匿名内部类/Handler导致的内存泄漏(隐式引用)

​典型需求​​:在Page中通过Handler发送延迟消息(如new Handler().postDelayed(() -> updateUI(), 10000)),或使用匿名Runnable(如线程池任务中引用Page的UI组件)。由于Handler/Runnable隐式持有Page的引用,若Page已销毁但消息未执行完毕,会导致Page无法回收。
​优化目标​​:通过检测Handler/Runnable关联的对象引用,在Page销毁后检查相关任务是否仍持有其引用,提醒开发者使用弱引用(WeakReference)或取消未执行的任务。

4. 场景4:跨组件长生命周期引用(如Service/Ability)

​典型需求​​:鸿蒙的Ability(类似Android的Service)可能持有Page的引用(如通过回调接口传递Page实例),若Ability的生命周期长于Page(如Ability为全局单例),会导致Page无法释放。
​优化目标​​:通过监控Ability与Page的引用关系,在Page销毁后检查Ability是否仍持有其引用,提示开发者解绑回调或使用弱引用。

四、不同场景下详细代码实现

场景1:Page级内存泄漏检测(基于生命周期监控)

1. 核心思路

通过实现自定义的生命周期监听器(类似Android的Application.ActivityLifecycleCallbacks),在Page销毁时记录其引用,并在后续GC后检查该Page是否仍被持有。

2. 代码实现(Java/ArkTS混合示例,以ArkTS为主)

// 内存泄漏检测工具类(LeakDetector.ets)
import ability from '@ohos.app.ability.Ability';
import hilog from '@ohos.hilog';

// 全局存储待检测的Page引用(Key: Page实例ID,Value: Page对象)
let pendingPages: Map<number, ability.Ability> = new Map();

// 注册Page销毁监听(模拟ActivityLifecycleCallbacks)
export function monitorPageLifecycle(page: ability.Ability) {
  const pageId = page.getInstanceId(); // 获取Page唯一标识
  hilog.info(0x0000, 'LeakDetector', 'Monitor Page销毁: ID=%{public}d', pageId);

  // Page销毁时(模拟onDestroy),记录引用并启动泄漏检测
  page.on('destroy', () => {
    hilog.info(0x0000, 'LeakDetector', 'Page已销毁: ID=%{public}d', pageId);
    pendingPages.set(pageId, page);

    // 延迟触发GC检查(模拟LeakCanary的GC触发逻辑)
    setTimeout(() => checkForLeaks(pageId), 5000); // 5秒后检查
  });
}

// 检查指定Page是否仍被引用(核心泄漏检测逻辑)
function checkForLeaks(pageId: number) {
  const targetPage = pendingPages.get(pageId);
  if (!targetPage) return;

  // 模拟WeakReference检查:尝试通过全局变量或反射获取Page引用
  // 实际鸿蒙中需通过Ark Runtime API(如堆分析工具)或自定义WeakReference实现
  let isLeaked = isObjectStillReferenced(targetPage);

  if (isLeaked) {
    hilog.error(0x0000, 'LeakDetector', '🚨 检测到内存泄漏!Page ID=%{public}d 未被回收', pageId);
    generateLeakReport(targetPage); // 生成泄漏报告(需实现)
  } else {
    hilog.info(0x0000, 'LeakDetector', '✅ Page ID=%{public}d 已正常回收', pageId);
  }

  pendingPages.delete(pageId); // 清理记录
}

// 模拟引用检查(实际需依赖Ark Runtime工具链或自定义WeakReference)
function isObjectStillReferenced(obj: Object): boolean {
  // 简化实现:通过全局变量或静态集合检查(示例逻辑)
  // 实际需通过Ark Runtime的GC日志或堆分析API判断对象是否可达
  for (let [key, value] of pendingPages.entries()) {
    if (value === obj && key !== obj.getInstanceId()) { // 存在其他引用
      return true;
    }
  }
  return false; // 默认未泄漏(实际需更精确的检测)
}

// 生成泄漏报告(示例:打印引用链,实际需更详细信息)
function generateLeakReport(page: ability.Ability) {
  hilog.error(0x0000, 'LeakDetector', '泄漏对象: %{public}s', JSON.stringify(page));
  // 实际可扩展:通过Ark Runtime API获取引用链(如调用栈、持有者信息)
}

3. 在Page中集成检测

// 示例Page(MainPage.ets)
import { monitorPageLifecycle } from './LeakDetector';

@Entry
@Component
struct MainPage {
  aboutToAppear() {
    // 注册Page生命周期监控
    monitorPageLifecycle(this as unknown as ability.Ability);
  }

  build() {
    Column() {
      Text('首页内容')
        .fontSize(20)
    }
    .width('100%')
    .height('100%')
  }
}

4. 原理解释

  • ​生命周期监听​​:通过模拟onDestroy事件(实际鸿蒙中需通过Ability的生命周期回调,如onDestroy),在Page销毁时记录其引用到全局Map(pendingPages)。
  • ​延迟检测​​:Page销毁后延迟5秒触发检查(模拟GC执行时间),通过isObjectStillReferenced函数判断该Page是否仍被其他对象引用。
  • ​泄漏判定​​:若Page在销毁后仍存在于全局Map或被其他静态变量引用,则判定为内存泄漏,生成报告(如打印日志或弹出提示)。

场景2:静态集合导致的内存泄漏检测

1. 问题代码(易引发泄漏)

// 全局缓存工具类(CacheManager.ets)
export class CacheManager {
  private static userCache: Map<string, UserData> = new Map(); // 静态集合

  static cacheUser(userId: string, user: UserData) {
    this.userCache.set(userId, user);
  }

  static getUser(userId: string): UserData | undefined {
    return this.userCache.get(userId);
  }

  // 未提供清理方法(易导致泄漏)
}

2. 检测工具实现(监控静态集合大小)

// 静态集合泄漏检测(StaticCollectionDetector.ets)
import { CacheManager } from './CacheManager';

let lastCacheSize: number = 0;

// 定期检查静态集合大小(模拟定时监控)
export function monitorStaticCollections() {
  setInterval(() => {
    const currentSize = CacheManager['userCache'].size; // 反射获取静态集合大小(实际需通过工具链)
    if (currentSize > 100 && currentSize > lastCacheSize) { // 阈值判断(如超过100条且持续增长)
      hilog.warn(0x0000, 'StaticDetector', '⚠️ 静态集合userCache大小异常增长: %{public}d', currentSize);
      // 可扩展:进一步分析集合中的对象引用链
    }
    lastCacheSize = currentSize;
  }, 10000); // 每10秒检查一次
}

3. 原理解释

  • ​定期监控​​:通过setInterval定时检查静态集合(如CacheManager.userCache)的大小变化。
  • ​阈值告警​​:当集合大小超过预设阈值(如100条)且持续增长时,发出警告(如日志输出),提示开发者检查缓存清理逻辑。
  • ​扩展性​​:可结合引用链分析(如通过Ark Runtime工具获取集合中对象的持有者),精准定位泄漏源头。

场景3:Handler/Runnable隐式引用检测(简化实现)

1. 问题代码(易引发泄漏)

// 示例:Page中使用Handler发送延迟任务(隐式持有Page引用)
@Entry
@Component
struct HandlerLeakPage {
  aboutToAppear() {
    const handler = new globalThis.Handler();
    handler.postDelayed(() => {
      // 任务中隐式持有Page引用(若Page已销毁,会导致泄漏)
      console.log('延迟任务执行');
    }, 10000);
  }
}

2. 检测工具实现(监控Handler任务)

// Handler泄漏检测(HandlerDetector.ets)
let activeHandlers: globalThis.Handler[] = [];

export function trackHandler(handler: globalThis.Handler) {
  activeHandlers.push(handler);
}

export function checkHandlerLeaks() {
  activeHandlers.forEach(handler => {
    // 检查Handler关联的任务是否持有Page引用(简化逻辑)
    // 实际需通过Ark Runtime API分析任务中的闭包引用
    hilog.info(0x0000, 'HandlerDetector', '活跃Handler任务数: %{public}d', activeHandlers.length);
  });
}

3. 原理解释

  • ​任务跟踪​​:通过全局数组记录所有创建的Handler实例。
  • ​定期检查​​:监控活跃Handler的数量,结合任务内容分析是否存在隐式引用(如闭包中持有Page对象)。
  • ​扩展性​​:可结合代码静态分析(如扫描项目中Handler/Runnable的使用)或动态代理(拦截任务提交)实现更精准的检测。

五、原理解释

1. 类LeakCanary的核心流程(鸿蒙适配版)

+---------------------+       +---------------------+       +---------------------+
|  Page/组件销毁      | ----> |  监控工具记录引用   | ----> |  延迟触发检测       |
|  (onDestroy事件)    |       |  (存储到全局Map)    |       |  (模拟GC后检查)     |
+---------------------+       +---------------------+       +---------------------+
          |                           |                           |
          |  对象被销毁       |                           |
          |------------------------>|                           |
          |  垃圾回收(GC)     |                           |
          |  (Ark Runtime自动执行)|                           |
          |------------------------>|                           |
          |  检测对象是否存活 |                           |
          |  (通过引用查询)   |                           |
          |------------------------>|                           |
          |  判定泄漏         |                           |
          |  (对象仍被引用)   |                           |
          |------------------------>|                           |
          |  生成泄漏报告     |                           |
          |  (日志/可视化)    |                           |
          v                           v                           v
+---------------------+       +---------------------+       +---------------------+
|  核心原理           |       |  最终效果           |       |
|  - 生命周期监听     |       |  - 快速定位泄漏对象 |       |
|  - 引用状态检查     |       |  - 提示持有引用代码 |       |
|  - 泄漏报告生成     |       |  - 辅助修复建议     |       |
+---------------------+       +---------------------+       |
                                                      |
                                              +---------------------+
                                              |  应用场景优势       |
                                              |  - Activity/页面级  |
                                              |  - 静态集合缓存    |
                                              |  - Handler任务     |
                                              |  - 跨组件引用      |
                                              +---------------------+

2. 关键原理解析

  • ​生命周期监控​​:通过监听Page/Ability的销毁事件(如onDestroy),在对象销毁后记录其引用,作为泄漏检测的起点。
  • ​引用状态检查​​:在对象销毁后延迟一段时间(模拟GC执行),通过检查全局存储(如Map)、静态集合或任务队列,判断该对象是否仍被其他引用持有。若存在引用,则判定为内存泄漏。
  • ​泄漏报告生成​​:对于检测到的泄漏,输出详细的日志信息(如泄漏对象的类型、ID、持有者引用链),帮助开发者快速定位问题代码(如全局Manager的静态字段、未清理的缓存)。

六、核心特性

特性
说明
优势
​生命周期绑定检测​
监听Page/Ability的销毁事件,精准监控对象生命周期
快速定位因生命周期管理不当导致的泄漏
​静态集合监控​
定期检查静态Map/List等集合的大小与引用关系
防止缓存无限制增长引发的内存泄漏
​隐式引用追踪​
检测Handler/Runnable/匿名内部类中的隐式对象引用
解决因闭包或回调导致的隐蔽泄漏问题
​低侵入性​
通过工具类集成,无需大幅修改现有业务代码
易于在现有项目中快速部署
​实时告警​
在检测到潜在泄漏时输出日志或弹出提示(可扩展)
帮助开发者在开发阶段及时发现问题
​引用链辅助​
提供泄漏对象的持有者信息(简化版),辅助定位问题代码
加速泄漏修复过程
​跨组件支持​
监控Ability/Page/Service等鸿蒙核心组件的引用关系
覆盖多类型组件的泄漏场景
​可扩展性​
可结合Ark Runtime的GC日志或堆分析API增强检测精度
适应复杂项目的深度检测需求
​轻量级实现​
核心检测逻辑代码量小,对应用性能影响低
适合集成到生产环境进行长期监控

七、原理流程图及解释

1. 内存泄漏检测流程图(鸿蒙适配版)

+---------------------+       +---------------------+       +---------------------+
|  Page/组件创建      | ----> |  正常业务逻辑       | ----> |  Page/组件销毁      |
|  (如Ability启动)    |       |  (可能持有引用)     |       |  (触发onDestroy)    |
+---------------------+       +---------------------+       +---------------------+
          |                           |                           |
          |  对象正常使用     |                           |
          |------------------------>|                           |
          |  销毁事件触发     |                           |
          |  (onDestroy调用)  |                           |
          |------------------------>|                           |
          |  监控工具记录     |                           |
          |  (存储对象引用)   |                           |  垃圾回收(GC)       |
          |  (到全局Map/集合) |                           |  (Ark Runtime自动执行) |
          |------------------------>|------------------------->|
          |                           |                           |
          |  延迟检测触发     |                           |
          |  (5秒后)          |                           |
          |------------------------>|                           |
          |  检查对象存活状态 |                           |
          |  (查询全局引用)   |                           |
          |------------------------>|                           |
          |  判定泄漏         |                           |
          |  (对象仍被引用)   |                           |
          |------------------------>|                           |
          |  生成泄漏报告     |                           |
          |  (日志/提示)      |                           |
          v                           v                           v
+---------------------+       +---------------------+       +---------------------+
|  核心原理           |       |  最终效果           |       |
|  - 生命周期监听     |       |  - 快速发现泄漏对象 |       |
|  - 引用状态监控     |       |  - 定位持有引用代码 |       |
|  - 延迟检测机制     |       |  - 辅助修复建议     |       |
+---------------------+       +---------------------+       |
                                                      |
                                              +---------------------+
                                              |  应用场景优势       |
                                              |  - 页面级泄漏       |
                                              |  - 静态缓存泄漏     |
                                              |  - 隐式引用泄漏     |
                                              |  - 跨组件引用泄漏   |
                                              +---------------------+

2. 原理解释

  1. ​Page/组件创建与使用​​:应用中的Page(或Ability)在启动后执行正常业务逻辑,可能持有其他对象引用(如数据模型、网络请求)。
  2. ​销毁事件触发​​:当Page/组件销毁时(如用户退出页面),监控工具通过生命周期回调(如onDestroy)记录该对象的引用(存储到全局Map或集合中)。
  3. ​垃圾回收与检测​​:Ark Runtime自动执行垃圾回收(GC),监控工具在销毁后延迟一段时间(如5秒)触发引用检查,通过查询全局存储判断该对象是否仍被引用。
  4. ​泄漏判定与报告​​:若对象仍被引用(如全局Manager的静态字段持有Page引用),则判定为内存泄漏,生成包含对象ID、引用链等信息的日志报告,帮助开发者定位问题代码(如未解绑的全局回调)。

八、环境准备

1. 开发环境要求

  • ​操作系统​​:Windows 10/11、macOS 10.15+、Linux(Ubuntu 20.04+推荐)。
  • ​开发工具​​:DevEco Studio(鸿蒙官方IDE,版本3.1+)。
  • ​SDK版本​​:HarmonyOS SDK 3.2+(支持ArkUI和Ability开发)。
  • ​编程语言​​:ArkTS(推荐)或Java(部分底层API需Java实现)。

2. 工具与依赖

  • ​ArkTS/Java基础库​​:使用@ohos.app.ability.Ability(Ability生命周期管理)、@ohos.hilog(日志输出)。
  • ​自定义工具类​​:实现生命周期监听、引用监控和泄漏报告生成(如LeakDetector.ets)。
  • ​可选扩展​​:集成Ark Runtime的调试工具(如Heap分析插件,需开发者模式支持)或第三方日志分析工具(如ELK)。

九、实际详细应用代码示例实现

完整项目结构

MyHarmonyApp/
├── entry/src/main/ets/
│   ├── pages/
│   │   ├── MainPage.ets          # 示例Page(集成泄漏检测)
│   │   └── HandlerLeakPage.ets   # 示例Page(Handler隐式引用)
│   ├── utils/
│   │   ├── LeakDetector.ets      # 内存泄漏检测工具类
│   │   ├── CacheManager.ets      # 静态集合示例(易泄漏)
│   │   └── StaticCollectionDetector.ets # 静态集合监控
│   └── MainAbility.ets           # 主Ability(启动入口)
└── resources/
    └── base/
        └── profile/
            └── main_pages.json   # 页面路由配置

运行步骤

  1. ​创建项目​​:使用DevEco Studio创建新的HarmonyOS应用项目(选择ArkUI框架)。
  2. ​集成检测工具​​:将上述代码示例(LeakDetector.etsCacheManager.ets等)复制到项目的utils目录中。
  3. ​在Page中启用检测​​:在需要监控的Page(如MainPage.ets)的aboutToAppear生命周期中调用monitorPageLifecycle(this)(需类型适配)。
  4. ​运行应用​​:通过DevEco Studio编译并运行应用(选择真机或模拟器),观察Logcat中的日志输出(过滤标签LeakDetector)。
  5. ​验证泄漏场景​​:
    • ​Page泄漏​​:退出MainPage后,查看日志是否输出“检测到内存泄漏”。
    • ​静态集合泄漏​​:多次调用CacheManager.cacheUser,观察静态集合大小是否异常增长并触发警告。
    • ​Handler泄漏​​:在HandlerLeakPage中触发延迟任务,退出页面后查看Handler任务是否仍被记录。

十、运行结果(预期)

1. 正常场景(无泄漏)

  • ​日志输出​​:当Page正常销毁且无引用残留时,日志显示“✅ Page ID=xxx 已正常回收”。
  • ​静态集合​​:缓存大小稳定,未触发阈值警告。

2. 泄漏场景(存在问题)

  • ​Page泄漏​​:退出Page后,日志输出“🚨 检测到内存泄漏!Page ID=xxx 未被回收”,提示开发者检查全局引用。
  • ​静态集合泄漏​​:当userCache大小超过100条时,日志输出“⚠️ 静态集合userCache大小异常增长: 101”,提醒清理缓存。
  • ​Handler泄漏​​:退出页面后,日志显示活跃Handler任务数未减少,提示检查隐式引用。

十一、测试步骤及详细代码

1. 测试Page级泄漏

  • ​步骤​​:
    1. MainPage.ets中调用monitorPageLifecycle(this)(需将Page转换为ability.Ability类型,或通过适配器模式)。
    2. 运行应用,进入MainPage后退出。
    3. 查看Logcat日志(过滤LeakDetector),确认是否输出泄漏警告或正常回收日志。
  • ​验证点​​:退出Page后,若无其他引用,应输出“正常回收”;若存在全局Manager持有Page引用,则输出“检测到泄漏”。

2. 测试静态集合泄漏

  • ​步骤​​:
    1. 在应用启动时(如MainAbilityonStart),多次调用CacheManager.cacheUser('id1', new UserData())(模拟缓存大量数据)。
    2. 观察Logcat日志(过滤StaticDetector),检查是否触发“静态集合大小异常增长”警告。
  • ​验证点​​:当userCache大小超过预设阈值(如100条)时,应输出警告日志。

3. 测试Handler泄漏

  • ​步骤​​:
    1. 进入HandlerLeakPage,触发延迟任务(如postDelayed)。
    2. 退出页面后,查看Logcat日志(过滤HandlerDetector),确认活跃Handler任务数是否减少。
  • ​验证点​​:若Handler任务未清理,应输出活跃任务数日志,提示检查隐式引用。

十二、部署场景

1. 开发阶段集成

  • ​目的​​:在开发过程中实时监控内存泄漏,快速定位问题。
  • ​配置​​:将检测工具类集成到项目中,通过日志输出(如HiLog)实时查看检测结果。

2. 测试环境验证

  • ​目的​​:在测试版本中启用更严格的检测策略(如降低阈值、增加引用链分析)。
  • ​配置​​:调整检测工具的参数(如检测间隔、引用链深度),结合自动化测试脚本验证泄漏场景。

3. 生产环境可选部署

  • ​目的​​:在生产环境中收集内存泄漏统计数据(需用户授权),用于优化应用稳定性。
  • ​配置​​:通过远程开关控制检测工具的启用状态(如仅收集匿名化数据),避免影响用户性能。

十三、疑难解答

1. 问题:无法准确获取对象引用链?

​原因​​:鸿蒙的Ark Runtime未直接提供类似Android的Heap Dump工具,难以获取详细的引用链信息。
​解决​​:通过全局变量扫描(如检查静态
【声明】本内容来自华为云开发者社区博主,不代表华为云及华为云开发者社区的观点和立场。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