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S IoT、Azure IoT、Google Cloud IoT 三大云厂商PK

举报
8181暴风雪 发表于 2025/10/27 18:40:12 2025/10/27
【摘要】 一、导言物联网(IoT)快速普及,设备数以亿计,选择合适的云平台与消息中间件至关重要。AWS IoT、Azure IoT、Google Cloud IoT 三大云厂商各有优势;而 MQTT Broker(如 Mosquitto、EMQX、HiveMQ 等)则是最常见且轻量的消息协议支持。本文将从功能、定价、运维复杂度、生态兼容性等维度进行对比。二、核心概念回顾云端 IoT 平台:负责大规模设...

一、导言
物联网(IoT)快速普及,设备数以亿计,选择合适的云平台与消息中间件至关重要。AWS IoT、Azure IoT、Google Cloud IoT 三大云厂商各有优势;而 MQTT Broker(如 Mosquitto、EMQX、HiveMQ 等)则是最常见且轻量的消息协议支持。本文将从功能、定价、运维复杂度、生态兼容性等维度进行对比。


二、核心概念回顾

  1. 云端 IoT 平台:
    • 负责大规模设备接入、证书/策略管理、规则引擎、数据存储与后端集成。
  2. MQTT Broker:
    • 基于发布/订阅的轻量消息服务器,适合低带宽、不稳定网络环境。
    • 可部署于本地、私有云或容器环境,也有托管版本。

三、各平台概览与特性对比

表 1:平台功能与服务一览

项目 AWS IoT Core Azure IoT Hub Google Cloud IoT Core
设备接入协议 MQTT、MQTT over WSS、HTTP MQTT、AMQP、HTTP MQTT、MQTT over TLS、HTTP
设备管理 设备影子、证书、策略 设备影子、设备注册、角色 设备注册、身份与访问管理
边缘计算 AWS Greengrass Azure IoT Edge (计划中)
规则引擎/流处理 SQL 规则引擎+Lambda 事件路由+Azure Functions Pub/Sub+Dataflow
安全 X.509、IAM、加密 X.509、SAS Token、Role IAM、X.509、KMS 加密
区域覆盖 北美、亚太、欧洲等 20+ 区 北美、欧洲、亚太等 15+ 区 北美、欧洲、亚太等 10+ 区
定价模型 按消息数量、连接数计费 按消息单元 (SU)计费 按消息数量+网络流量计费

表 2:托管 MQTT Broker 对比(示例)

特性 AWS IoT Core (MQTT) EMQX Cloud HiveMQ Cloud 自建 Mosquitto
SLA 99.99% 99.95% 99.99% 视运维投入
最大并发连接数 无上限(需限额提升) 默认 1 万+ 默认 5 千+ 依据机器配置
WebSocket 支持 支持 支持 支持 需自行编译/插件
多租户隔离 基于 IoT 证书策略 vHost 隔离 客户独享/多租户 需自行开发/维护
日志与监控 CloudWatch 集成 Prometheus + Grafana NewRelic/Datadog ELK/Prometheus + 自建

四、定价简析
(以下数据仅为示意,实际以官网为准)

表 3:简单定价对比(USD)

平台 消息单价(每百万条) 基础连接费 数据存储/其他
AWS IoT Core $1.00 前 2.5M 免费,后 $0.12 S3/TSDB 另外计费
Azure IoT Hub (S1) $0.40 400 消息单元/天 Blob & Time Series
Google IoT Core $0.40 首 250M 免费 Pub/Sub 存储/BigQuery

五、实践选型思路

  1. 现有生态与投资:
    • 若已大量使用 AWS,那么 AWS IoT 核心服务可无缝对接 IAM、Lambda、Kinesis 等;
    • Azure 用户可依托 Azure Active Directory、Functions、Stream Analytics;
    • Google Cloud 风格偏数据分析,适合大规模流式处理与机器学习。

  2. 边缘与离线能力:
    • AWS Greengrass、Azure IoT Edge 都支持本地推理和缓存;Google 目前支持较弱;
    • 若场景对断网后本地生存要求高,可重点考虑前两者。

  3. 成本与运维:
    • 托管服务省心,但消息量超大时成本叠加;
    • 自建 MQTT Broker 一次性投入高,后续运维需团队持续跟进;
    • 中小规模可先用 EMQX Cloud 或 HiveMQ Cloud 检验业务,再决定自建。

  4. 安全与合规:
    • 各大厂商都提供 X.509 或 Token 方式,需结合合规(如 ISO27001、GDPR)要求;
    • 金融级或政府部门常要求私有化部署,此时选自建或混合部署更灵活。


六、示例:Python 调用 MQTT Broker

import paho.mqtt.client as mqtt

BROKER = "mqtt.my-company.com"
PORT   = 1883
TOPIC  = "sensors/temperature"

def on_connect(client, userdata, flags, rc):
    print("Connected with result code", rc)
    client.subscribe(TOPIC)

def on_message(client, userdata, msg):
    print(f"[{msg.topic}] {float(msg.payload):.2f}°C")

client = mqtt.Client(client_id="device-001")
client.username_pw_set(username="user", password="pass")
client.on_connect = on_connect
client.on_message = on_message

client.connect(BROKER, PORT, keepalive=60)
client.loop_forever()

七、结论与建议

  1. 小团队/Proof-of-Concept:
    建议先选托管 MQTT(如 EMQX Cloud)+云函数做业务试验;

  2. 中大型项目:
    • 若已深度使用 AWS/Azure,优选对应 IoT 平台,以减少二次集成成本;
    • 对流式分析与 AI 有额外需求,可借助 Google 的 Dataflow/BigQuery/Vertex AI。

  3. 混合架构(Edge + Cloud):
    边缘部署 Greengrass/IoT Edge,自建 Broker 做私有流量;云端做大数据分析。

任何技术选型,都离不开“先试点、再迭代、然后规模化”。希望本文对你的 IoT 平台抉择提供思路,帮助在成本、安全与扩展间取得平衡。祝项目顺利!

【声明】本内容来自华为云开发者社区博主,不代表华为云及华为云开发者社区的观点和立场。转载时必须标注文章的来源(华为云社区)、文章链接、文章作者等基本信息,否则作者和本社区有权追究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举报邮箱: cloudbbs@huaweicloud.com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

0/1000
抱歉,系统识别当前为高风险访问,暂不支持该操作

全部回复

上滑加载中

设置昵称

在此一键设置昵称,即可参与社区互动!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

*长度不超过10个汉字或20个英文字符,设置后3个月内不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