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玉米种子获赔5000万元!为种子装上“数字身份证”,物联网技术斩断侵权黑手
一粒玉米种子,如何能获赔5000余万元?2025年4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有关行业代表、北京市有关公用企业员工、媒体记者和高校知识产权专业研究生等近30人共同旁听了一起案件的宣判。据悉,恒某公司对玉米植物新品种“NP01154”享有独占许可权,其主张金某公司生产、销售的七个杂交玉米审定品种均系未经许可使用“NP01154”品种作为亲本生产而来,请求判决停止侵权、赔偿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宣判的这起案件,敲响了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洪钟。然而,维权路上,“证明难、周期长、成本高”犹如三座大山,让许多育种者举步维艰。当侵权手段“花样翻新”,科技创新同样为守护“农业芯片”亮出利剑——物联网技术,正通过为每一粒种子打造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从根本上重塑种业维权生态。
过去,证明一粒种子或一棵苗的“我是我”是维权第一难关。如同新闻中“金如意”山楂案,即便特征吻合,侵权方仍可质疑样品来源,申请重新鉴定,拉长诉讼周期。倘若从育种伊始,盈电智控物联网技术便介入,情况将截然不同。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可全程追溯的特性,结合RFID电子标签或二维码,品种的亲本信息、育种地点、生长环境数据、扩繁过程等关键信息,从“田间”到“仓库”都被实时记录并固化下来,形成一份权威的“数字档案”。
这份“数字身份证”,在侵权发生时将成为法庭上的“铁证”。维权者无需再艰难地自证清白,只需调取区块链上的存证记录,侵权种子从何而来,与授权品种的关联性一目了然。这不仅彻底颠覆了“对照样品来源不明”的质疑空间,更让法官能够依据高度可信的电子证据,快速完成“同一性”认定,显著减轻品种权人的举证负担,让维权周期大幅缩短。
最高法提出“降低维权成本、减轻举证难度”,盈电智控物联网技术的落地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科技呼应。当种业创新的每一步都被数字阳光清晰记录,侵权的“阴影”便无处藏身。为种子赋码,为创新护航,物联网这张无形的“天网”,正与司法保护的“法网”紧密交织,共同守护中国碗里的中国粮,让“种业振兴”的根基更加稳固。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