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选择性信道下正交啁啾分复用(OCDM)的低复杂度均衡算法研究
Wang, X.; Jiang, Z.; Shen, X.-H. Low Complexity Equalization of Orthogonal Chirp Division Multiplexing in Doubly-Selective Channels. Sensors 2020, 20, 3125.
摘要
本文研究了一种用于双选择性信道高速通信的正交啁啾分复用(OCDM)调制方案——统一相位正交啁啾分复用(UP-OCDM)。通过配备统一相位矩阵,UP-OCDM能够在保持OCDM优势的同时减少存储需求。本文证明了UP-OCDM的变换矩阵具有循环特性,并基于此特性揭示了UP-OCDM系统在双选择性信道下的特殊信道结构:(1)等效频域信道矩阵可近似为带状矩阵;(2)基扩展模型(BEM)框架下的变换域信道矩阵是对角矩阵和循环矩阵乘积之和。基于这些特殊结构,提出了两种低复杂度均衡算法,分别基于块LDL^H分解和迭代矩阵求逆,将计算复杂度从O(N3)分别降至O(NQ2)和O(iNMlogN)。
1. 引言与研究背景
1.1 OFDM系统的局限性
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过去二十年中最成功的调制方案之一,其核心优势在于能够在正交子载波上传输信息符号。然而,OFDM系统存在关键缺陷:其采用的余弦信号子载波对多普勒扩展极为敏感。在双选择性信道(同时具有时变和频变特性)条件下,OFDM系统性能会严重恶化。
对于载频fc=10 GHz、子载波间隔Δf=20 kHz的OFDM系统,当归一化多普勒频率fdT=0.1和0.3时,对应的移动速度分别达到216 km/h和648 km/h,这在高速移动通信场景中很常见。
1.2 啁啾信号的优势
啁啾信号是频率随时间线性变化的信号,具有以下优点:
- 自相关函数具有良好的时间分辨率
- 对多普勒效应不敏感
- 在雷达和声呐应用中得到广泛使用
基于啁啾信号的正交啁啾分复用(OCDM)系统通过使用啁啾子载波替代传统余弦子载波,在保持与OFDM相似的峰均功率比(PAPR)和频谱效率的同时,实现了更好的抗多普勒性能。
1.3 研究动机与贡献
现有OCDM系统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 使用不同相位矩阵导致额外的存储开销
- 缺乏针对双选择性信道的低复杂度均衡算法
本文的主要贡献包括:
- 提出UP-OCDM方案,通过统一相位矩阵减少50%的存储需求
- 证明UP-OCDM变换矩阵的循环结构
- 开发两种低复杂度均衡算法,大幅降低计算复杂度
- 通过仿真验证算法有效性
2. UP-OCDM系统模型详解
2.1 信号模型的数学构建
考虑一组基带连续啁啾信号,其啁啾率定义为:
a=−T2N
其中N是子载波数,T是符号持续时间。第k个啁啾子载波可表示为:
ck(t)=ejπa(t−kNT)2=e−jπT2N(t−kNT)2,0≤t<T
这些啁啾波形满足正交性条件:
∫0Te−jπT2N(t−mNT)2ejπT2N(t−kNT)2dt=δ(m−k)
调制后的传输信号为:
s(t)=k=0∑N−1dkck(t),0≤t<T
其中dk是第k个子载波传输的符号,取自有限星座图(如4-QAM、16-QAM、64-QAM)。
2.2 离散信号表示
假设采样频率fs=TN,基带离散信号为:
s(n)=k=0∑N−1dke−jNπ(n−k)2,0≤n<N
写成矩阵形式:
s=Φd
其中变换矩阵Φ的(m,n)元素为:
Φ(m,n)=e−jNπ(m−n)2=e−jπNm2⋅ej2πNmn⋅e−jπNn2
2.3 变换矩阵的分解
定义相位矩阵:
Γ=diag([1,e−jπN12,...,e−jπN(N−1)2])
则变换矩阵可分解为:
Φ=ΓFHΓ
其中F是N×N的归一化DFT矩阵,其(p,q)元素为F(p,q)=N−21e−j2πNpq。
这种分解表明UP-OCDM调制可通过三步实现:
- 符号向量d乘以相位矩阵Γ
- 执行IFFT运算
- 再次乘以相同的相位矩阵Γ
2.4 频谱效率分析
UP-OCDM中啁啾子载波的带宽为B=NΔf=TN。模拟UP-OCDM信号理论上占用带宽为B+T2NT=2B。然而,通过谱折叠技术,每个啁啾子载波的频谱可以折叠到基带[−2B,2B]范围内,采样率恰好为fs=B=TN Hz。因此,通过上采样,UP-OCDM的频谱可以适配到与OFDM相同的带宽B内。
3. 循环矩阵结构的理论证明
3.1 循环性质的推导
变换矩阵Φ具有特殊的循环结构。定义k=m−n和Φ(m−n)=Φ(m,n),可得:
Φ(k)=Φ(m,n)=Φ(n,m)
这表明矩阵是对称的。对于任意整数L∈[0,N−1]:
Φ(N−L)=e−jπN(N−L)2=e−jπNN2−2NL+L2
展开后得:
Φ(N−L)=e−jπN×ej2πL×e−jπNL2
当N为奇数时,e−jπN=−1N=−1,因此:
Φ(N−L)=e−jπNL2=Φ(L)
这证明了Φ是循环矩阵,可表示为:
Φ=⎣⎢⎢⎢⎢⎡Φ(0)Φ(1)⋮Φ(N−1)Φ(N−1)Φ(0)⋮Φ(N−2)⋯⋯⋱⋯Φ(1)Φ(2)⋮Φ(0)⎦⎥⎥⎥⎥⎤
3.2 循环结构的重要性
循环矩阵具有以下重要性质:
- 可通过FFT快速实现矩阵-向量乘法
- 循环矩阵的乘积仍是循环矩阵
- 可以被DFT矩阵对角化
这些性质为设计低复杂度均衡器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双选择性信道模型
4.1 信道建模
双选择性信道同时具有时变和频变特性。为对抗符号间干扰(ISI),在每个传输符号开头添加长度为Lcp=L的循环前缀,其中L是信道长度。去除循环前缀后,接收信号为:
r[n]=l=0∑L−1hl[n]s[n−l]+w[n],n=0,1,...,N−1
其中:
- hl[n]:第l条路径在时刻n的复增益
- w[n]:方差为σw2的复加性高斯白噪声
- L:信道长度,最大延迟为(L−1)T
矩阵形式为:
r=Hs+w=HΦd+w
4.2 信道矩阵结构
时域信道矩阵H不是循环矩阵,而是具有复杂的时变结构。在双选择性信道下,H的每个元素都随时间变化,这给均衡带来了巨大挑战。
5. 低复杂度均衡器设计
5.1 MMSE块均衡器(基准方案)
线性块MMSE均衡的估计为:
d^MMSE=ΦHs^MMSE=ΦH(HHH+γ−1IN)−1HHr
其中γ=σd2/σw2是信噪比。矩阵(HHH+γ−1IN)是N×N的厄米矩阵,可通过LDL^H分解求解,但计算复杂度高达O(N3)。
5.2 带状MMSE块均衡器
5.2.1 频域处理
对接收信号执行FFT:
rF=Fr=FHs+Fw
将s=Φd代入:
rF=FHΦd+wF
利用Φ=ΓFHΓ的分解:
rF=FHFHFΦFHFd+wF=HEdF+wF
其中等效信道矩阵HE=FHFHFΦFH。
5.2.2 带状近似
频率响应矩阵HF=FHFH在双选择性信道下不是对角矩阵,但可近似为带状矩阵。定义带状近似:
HB=HF⊙T
其中⊙是逐元素乘积,T是带宽为2Q+1的带状矩阵模板。
由于FΦFH是对角矩阵,其第(k,k)个元素为ejπ(Nk2−41),记为Λ,则:
HE=HFΛ
由于Λ对角元素的模为1,HE也可近似为带宽2Q+1的带状矩阵E=HBΛ。
5.2.3 带状LDL^H分解算法
构造矩阵R=EEH+γ−1IN,它也是带宽为2Q+1的带状厄米矩阵。带状LDL^H分解算法如下:
算法1:带状LDL^H分解
输入: 带状矩阵R,带宽参数Q
输出: 下三角矩阵L,对角矩阵D
初始化: v = 0_{N×1}, L = I_N, D = I_N
for k = 0 to N-1 do
m = max{0, k-Q}
n = min{k+Q, N-1}
for i = m to k-1 do
v_i = L*_{k,i}D_{i,i}
end for
v_k = R_{k,k} - L_{k,m:k-1}v_{m:k-1}
D_{k,k} = v_k
L_{k+1:n,k} = (R_{k+1:n,k} - L_{k+1:n,m:k-1}v_{m:k-1})/v_k
end for
5.3 迭代LSQR块均衡器
5.3.1 基扩展模型(BEM)
采用BEM对时变信道建模,每个信道抽头增益表示为:
hl[n]=m=0∑M−1cl,mφm[n]
其中M是BEM阶数,cl,m是基系数,φm[n]是基函数(如复指数基、多项式基等)。
5.3.2 变换域信道矩阵构建
将BEM模型代入传输方程:
r=m=0∑M−1PmGms+w
其中:
- Pm=diag([φm[0],φm[1],...,φm[N−1]]):BEM基的对角矩阵
- Gm:首列为[c0,m,c1,m,...,cL−1,m,0,...,0]T的循环矩阵
由于s=Φd,且Φ和Gm都是循环矩阵,其乘积Θm=GmΦ也是循环矩阵。变换域信道矩阵为:
C=m=0∑M−1PmΘm
5.3.3 快速构建算法
利用循环矩阵可通过DFT对角化的性质:
Θm=FHDmΛF
其中Dm是对角矩阵,其对角元素为BEM系数cl,m零填充到长度N后的DFT:
Dm=diag(F[c0,m,c1,m,...,cL−1,m,0,...,0]T)
因此:
C=m=0∑M−1PmFHVmF
其中Vm=DmΛ。
5.3.4 LSQR迭代算法
LSQR算法在Krylov子空间中寻找最优解:
K(CHC,CHr,i)=span{CHr,(CHC)CHr,...,(CHC)i−1CHr}
算法通过最小化每次迭代的残差范数,逐步逼近最优解。收敛速度受条件数影响:
cond(C)=∣∣C∣∣⋅∣∣C−1∣∣
5.4 复杂度分析对比
算法 |
MMSE均衡 |
带状MMSE均衡 |
迭代LSQR均衡 |
复杂度 |
O(N3) |
O(NQ2) |
O(iNMlogN) |
存储需求 |
O(N2) |
O(NQ) |
O(MN) |
适用场景 |
小规模系统 |
中等多普勒扩展 |
高多普勒扩展 |
6.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6.1 仿真参数设置
- 符号持续时间:T=64 μs
- 子载波数:N=256
- 采样周期:T/N=0.25 μs
- 信道模型:16径瑞利衰落,指数衰减功率时延谱(每径损失2 dB)
- 信道编码:码率1/2的卷积码
- 多普勒谱:Jakes模型
- 归一化多普勒扩展:fdT∈{0.1,0.3}
6.2 性能对比分析
图2:MMSE均衡器下的BER性能

图2描述:该图展示了UP-OCDM、OCDM和OFDM三种系统在MMSE均衡器下的误码率(BER)性能对比。横轴为Eb/N0(比特能量与噪声功率密度之比),纵轴为BER(对数刻度)。图(a)对应归一化多普勒扩展0.1,图(b)对应0.3。
从图2可以观察到:
- UP-OCDM(红色曲线)和OCDM(蓝色曲线)性能几乎重合,证明统一相位矩阵不影响性能
- 两者均显著优于OFDM(绿色曲线),特别是在高SNR区域
- 4-QAM时,UP-OCDM/OCDM在SNR=5dB处开始优于OFDM
- 16-QAM时,交叉点移至SNR=10dB
- 64-QAM时,即使在最恶劣条件(fdT=0.3),SNR>22dB时仍优于OFDM
这种性能提升源于啁啾子载波带来的时频分集增益。每个符号的能量分布在整个时频平面上,而非OFDM中的单一频点,从而获得更强的抗衰落能力。
图3:带状MMSE均衡器性能

图3描述:该图比较了UP-OCDM和OFDM在不同带宽参数Q下的带状MMSE均衡器性能。蓝色曲线代表OFDM,红色曲线代表UP-OCDM。三组曲线分别对应Q=2(最细线)、Q=4(中等粗细)、Q=6(最粗线)。
关键观察:
- UP-OCDM在所有Q值下均优于OFDM
- 随着Q增大,两系统性能都改善,因为信道矩阵近似更精确
- 高多普勒扩展(图b)下性能下降,因为带外ICI泄漏增加
- Q=4时UP-OCDM已能实现可靠传输,复杂度从O(N3)降至O(16N)
性能优势的理论解释:UP-OCDM可视为预编码OFDM,符号向量d被F预编码,使每个符号能量分布在N个子载波上,获得分集增益。
图4:迭代LSQR均衡器性能

图4描述:该图展示了不同迭代次数i下的LSQR均衡器性能。蓝色曲线为UP-OCDM,绿色和红色曲线分别为两种OFDM的LSQR均衡器实现。实线、虚线、点线分别对应i=1,4,8。
性能特点:
- UP-OCDM的LSQR均衡器在高多普勒场景下表现优异
- 迭代4次即可接近MMSE性能,8次基本达到最优
- 低SNR区域存在半收敛现象:过多迭代可能放大噪声
- 相比OFDM的LSQR,UP-OCDM复杂度降低O(NlogN)
图5:算法综合比较

图5描述:该图在相同复杂度约束下比较三种均衡器。将算法按复杂度配对:Q=2/i=1(蓝色,最低复杂度)、Q=4/i=4(红色,中等复杂度)、Q=6/i=8(绿色,较高复杂度)。黑色曲线为O(N3)复杂度的MMSE基准。
综合分析:
- 低多普勒扩展时,带状MMSE均衡器性价比最高
- 高多普勒扩展时,迭代LSQR均衡器更优
- 带状MMSE的性能改善随复杂度增加趋于饱和
- 迭代LSQR的性能随复杂度增加持续改善
附录A:循环矩阵性质
A.1 循环矩阵的DFT对角化
定理A.1:任何N×N循环矩阵C可以被DFT矩阵对角化:
C=FHDF
其中D是对角矩阵,其对角元素是C第一列的DFT。
证明:设循环矩阵C的第一列为c=[c0,c1,...,cN−1]T。定义生成多项式:
c(z)=k=0∑N−1ckzk
对于DFT矩阵的第n列fn,有:
Cfn=c(ωn)fn
其中ωn=e−j2πn/N是第n个N次单位根。因此fn是特征向量,c(ωn)是对应特征值。
由于{f0,f1,...,fN−1}构成正交基,得:
C=n=0∑N−1c(ωn)fnfnH=FHdiag([c(ω0),...,c(ωN−1)])F
而[c(ω0),...,c(ωN−1)]T=Fc正是第一列的DFT。
A.2 UP-OCDM变换矩阵循环性
定理A.2:当N为奇数时,UP-OCDM的变换矩阵Φ是循环矩阵。
证明:需要证明Φ(i,j)只依赖于(i−j)modN。
从定义出发:
Φ(i,j)=e−jπ(i−j)2/N
设k=(i−j)modN,则存在整数m使得i−j=k+mN。代入:
Φ(i,j)=e−jπ(k+mN)2/N=e−jπk2/N⋅e−j2πmk⋅e−jπm2N
由于e−j2πmk=1(m,k均为整数),且当N为奇数时e−jπm2N=1,因此:
Φ(i,j)=e−jπk2/N=Φ(k)
这证明了Φ是循环矩阵。
附录B:带状矩阵LDL^H分解的计算复杂度分析
B.1 运算计数
对于带宽为2Q+1的N×N带状厄米矩阵R,LDL^H分解的运算包括:
第k步(k=0,1,...,N−1):
-
计算vi=Lj,i∗Di,i,i∈[m,k−1]:
- 复数乘法(CM):min(k,Q)次
- 无复数加法
-
计算vk=Rk,k−Lk,m:k−1vm:k−1:
- CM:min(k,Q)次
- 复数加法(CA):min(k,Q)次
-
计算Lk+1:n,k=(Rk+1:n,k−Lk+1:n,m:k−1vm:k−1)/vk:
- 向量长度:min(N−k−1,Q)
- 矩阵-向量乘法:min(N−k−1,Q)×min(k,Q) CM和CA
- 除法:min(N−k−1,Q)次CM
B.2 总复杂度
忽略边界效应,假设Q≪N:
- 总CM数:∑k=0N−1[2Q+Q2]≈(2Q+Q2)N
- 总CA数:∑k=0N−1[Q+Q2]≈(Q+Q2)N
转换为浮点运算数(1个CM = 6 flops,1个CA = 2 flops):
总flops≈6(2Q+Q2)N+2(Q+Q2)N=(14Q+8Q2)N
简化后得复杂度为O(Q2N),当Q固定时为O(N)。
附录C:LSQR算法的收敛性分析
C.1 条件数与收敛速度
LSQR的收敛速度由矩阵条件数决定。对于矩阵C,第i次迭代的相对残差满足:
∣∣r0∣∣∣∣ri∣∣≤(κ+1κ−1)i
其中κ=cond(C)是条件数。
C.2 半收敛现象
在有噪声的情况下,LSQR表现出半收敛性:
- 初期:残差快速下降,解逐渐接近真实值
- 中期:达到最优点,误差最小
- 后期:继续迭代会放大噪声分量,误差反而增大
最优迭代次数iopt与SNR相关:
iopt≈2log(κ−1κ+1)log(SNR)
C.3 预条件技术
通过预条件可以改善条件数。对于系统Cd=r,引入预条件矩阵M:
M−1Cd=M−1r
理想的M应满足:
- cond(M−1C)≪cond(C)
- M−1v易于计算
对于UP-OCDM,可选择M为C的带状近似或不完全LU分解。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