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CW雷达技术的理解与FMCW对比
雷达测距的基本原理
想象在山谷中大喊一声,声音碰到对面山壁反弹回来,通过计算回声返回的时间就能知道山壁的距离。雷达的工作原理与此类似,只不过它发射的是电磁波而非声波。传统脉冲雷达就是这样工作的:发射一个短脉冲,然后等待回波,通过飞行时间计算距离:
R=2c⋅τ
其中 R 是目标距离,c 是光速(约 3×108 m/s),τ 是往返时间,除以2是因为电磁波需要往返一次。
但这种方法在汽车雷达或激光雷达中遇到了困难。问题在于近距离探测时,发射和接收几乎同时发生,系统很难区分"正在发射的信号"和"刚刚返回的微弱回波"。就像你不可能在自己大喊的同时听清远处传来的轻微回声一样。
FMCW:用频率变化来编码时间
FMCW(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调频连续波)雷达提供了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它不发射短脉冲,而是持续发射信号,但这个信号的频率在不断变化,通常是线性增加的,我们称之为"chirp"(啁啾信号)。
发射频率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
fTX(t)=f0+αt
其中 f0 是起始频率,α=TchirpB 是调频斜率,B 是带宽,Tchirp 是一个chirp的持续时间。
当这个信号碰到目标返回时,由于存在往返延迟 τ,接收到的信号频率是:
fRX(t)=f0+α(t−τ)
雷达接收机会将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混频,产生一个差频信号(拍频):
fbeat=fTX(t)−fRX(t)=ατ=TchirpB⋅c2R
这个差频是恒定的!通过测量这个拍频,我们就能反推出距离:
R=2Bc⋅fbeat⋅Tchirp
这就是FMCW的核心思想:用频率的差异来编码时间的延迟。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发射和接收可以同时进行,不需要高速开关,硬件实现相对简单。对于测速,FMCW使用多普勒效应,运动目标会在拍频上叠加一个多普勒频移 fd=λ2v,其中 v 是径向速度,λ 是波长。
PMCW:用相位变化来编码信息
现在让我们转向PMCW(Phase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相位调制连续波)。如果说FMCW是通过改变频率来编码信息,那么PMCW则是通过改变相位来实现同样的目标。
在PMCW系统中,发射的是恒定频率的载波,但这个载波的相位会按照特定的编码序列快速变化。最常用的是二进制相位调制,即相位在0和 π 之间跳变。我们可以用一个伪随机码序列 c(t) 来表示这种相位调制:
sTX(t)=Acos(2πf0t+ϕ(t))
其中相位 ϕ(t)=π⋅c(t),而 c(t)∈{0,1} 是编码序列。
这个编码序列就像是一个独特的"指纹"。当信号从目标反射回来时,接收到的是延迟了 τ 的同样编码:
sRX(t)=A′cos(2πf0(t−τ)+ϕ(t−τ))
接收机通过相关运算将接收信号与本地参考信号进行比对。这个相关运算的数学表达式是:
R(τ)=∫0TsTX(t)⋅sRX(t+τ)dt
当 τ 恰好等于信号往返延迟时,两个编码序列完美对齐,相关函数出现峰值。通过寻找相关峰的位置,我们就能精确测量出延迟时间,进而计算距离:
R=2c⋅τpeak
PMCW的关键优势在于编码序列的选择。优秀的伪随机码(如Gold码或Kasami码)具有非常尖锐的自相关峰和极低的旁瓣,这意味着:
自相关函数可以近似为:
R(τ)≈{N≈0τ=0τ=0
其中 N 是码序列长度。这种尖锐的相关峰提供了极高的距离分辨率。
距离分辨率的数学比较
让我们比较两种技术的距离分辨率。这是雷达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
对于FMCW,距离分辨率主要由带宽 B 决定:
ΔRFMCW=2Bc
这是因为傅里叶变换的频率分辨率 Δf=Tchirp1 会转换为距离分辨率。如果使用4 GHz的带宽,理论分辨率约为3.75厘米。
对于PMCW,距离分辨率由码片时长 Tchip(单个相位跳变的持续时间)决定:
ΔRPMCW=2c⋅Tchip
如果码片速率是1 Gcps(每秒10亿个码片),那么 Tchip=1 纳秒,理论分辨率约为15厘米。但这里有个微妙之处:PMCW可以通过相位内插技术将分辨率进一步提升。由于相关峰的形状是可预测的,我们可以用多个采样点拟合峰值位置,实现亚码片级的分辨率:
ΔReffective=2⋅SNRc⋅Tchip
其中 SNR 是信噪比。在高信噪比条件下,PMCW的有效分辨率可以远超码片限制。
多普勒测速与距离-速度耦合
速度测量是另一个关键维度。FMCW在这方面面临一个根本性挑战,称为距离-速度耦合问题。
当目标运动时,除了距离导致的时延 τ,还有多普勒频移 fd=c2vf0。此时拍频变为:
fbeat=ατ+fd=c⋅Tchirp2BR+c2vf0
问题来了:从单个chirp的拍频中,我们无法分离出距离项和速度项。这就像一个方程有两个未知数,无法唯一求解。解决方法是使用多个不同斜率的chirp(上扫频和下扫频),通过求解方程组来分离距离和速度:
{fup=c⋅Tchirp2BR+fdfdown=−c⋅Tchirp2BR+fd
解得:
R=4Bc⋅Tchirp(fup+fdown)
v=4f0c(fup−fdown)
PMCW则采用完全不同的策略。由于它发射的是恒定频率的载波,多普勒效应会在接收信号中引入相位旋转。如果我们连续发射多个相同的编码序列,每个序列返回时的相位会因多普勒效应而递增:
Δϕ=2πfdTcode
其中 Tcode 是一个完整编码序列的持续时间。通过测量连续相关峰之间的相位变化,可以直接提取多普勒频移:
fd=2πTcodeΔϕ
进而计算速度:
v=2f0c⋅fd=4πf0Tcodec⋅Δϕ
关键的是,这个速度测量与距离测量是完全独立的。距离信息来自相关峰的时间位置,速度信息来自相关峰的相位变化,两者互不干扰。这就是PMCW的"距离-速度解耦"特性。
抗干扰能力与多用户场景
想象一下未来的道路场景:成千上万辆自动驾驶汽车,每辆车上都装着雷达或激光雷达。这些传感器会互相干扰吗?这个问题在FMCW和PMCW中有着截然不同的答案。
FMCW雷达的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弱。假设两辆车都使用FMCW雷达,工作在相同的频段。当车A的雷达接收机收到车B的雷达发射信号时,会产生虚假的拍频信号。由于FMCW的chirp参数相对固定(带宽、扫频时间都是有限的选择),不同雷达之间的干扰概率很高。即使使用随机化技术(如TDM时分复用或随机chirp起始时间),在高密度场景下仍然会出现冲突。
数学上,两个FMCW信号的干扰可以建模为:
sinterference(t)=A1cos(2πf1(t))+A2cos(2πf2(t))
当两个信号的瞬时频率接近时,混频后会产生低频拍频,恰好落在目标回波的频率范围内,造成虚假目标。
PMCW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不同的PMCW系统可以使用不同的编码序列。优秀的码序列设计保证了互相关性极低:
Rcross(τ)=∫0Tc1(t)⋅c2(t+τ)dt≈0
这意味着接收机在做相关运算时,会自动抑制使用其他编码的干扰信号。即使两个PMCW雷达在完全相同的频率上工作,只要编码不同,它们就能互不干扰。理论上,可用的正交码序列数量随码长指数增长。对于长度为 N 的伪随机码,可以生成约 N2N 个低互相关码序列。在 N=127 的情况下,可用码序列超过 1036 个,远远超过任何实际应用需求。
硬件实现的复杂度权衡
从工程实现角度看,FMCW和PMCW各有优劣。
FMCW的硬件架构相对成熟。它需要一个压控振荡器(VCO)来产生线性调频信号,一个混频器来产生拍频,以及模数转换器(ADC)和FFT处理器来分析频谱。这套架构已经在毫米波雷达中广泛应用。主要挑战在于VCO的线性度:任何非线性都会导致拍频的不准确,从而影响距离测量精度。用数学语言描述,理想的调频应该是 f(t)=f0+αt,但实际VCO产生的可能是 f(t)=f0+αt+ϵ(t),其中 ϵ(t) 是非线性误差。这个误差需要通过校准来补偿。
PMCW的硬件实现则更接近数字通信系统。它需要高速相位调制器、高速采样ADC和实时相关器。相位调制器需要在纳秒级时间内完成0和 π 的相位跳变,这对器件的响应速度和带宽提出了很高要求。相关运算 R(τ)=∑i=0N−1ci⋅ri+τ 需要大量的乘加运算,通常通过专用FPGA或ASIC来实现。
功耗方面,FMCW的连续发射模式意味着功放一直工作在较高功率,而PMCW由于采用编码调制,可以更灵活地控制平均功率和峰值功率的比例。这在激光雷达应用中尤为重要,因为人眼安全限制了激光的平均功率,而PMCW可以用高峰值功率、低占空比的脉冲来提高探测距离,同时保持平均功率在安全范围内。
测量精度与噪声性能
让我们深入探讨测量精度。在理想条件下,两种技术的理论精度都可以非常高,但噪声和干扰的影响方式不同。
FMCW的距离测量精度受到拍频测量精度的限制。通过FFT分析拍频时,频率分辨率为 Δf=Tchirp1,但实际精度可以通过零填充FFT、相位差分等技术提升。在信噪比 SNR 条件下,距离测量的均方根误差(RMSE)可以用克拉美罗界(Cramér-Rao Lower Bound)来估计:
σR=2B2⋅SNRc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增加带宽 B 或提高信噪比都能改善精度。
PMCW的距离精度同样受到信噪比的限制,但表现形式不同。相关峰的位置估计误差可以表示为:
στ=12⋅SNRTchip
转换为距离误差:
σR=212⋅SNRc⋅Tchip
有趣的是,两种技术的精度都与 SNR1 成正比,这是统计测量的基本规律。
在多径环境中,两种技术的表现差异更加明显。FMCW在存在多个反射路径时,会在频谱中产生多个峰值,每个峰值对应一个路径。如果两个路径的距离差小于距离分辨率 2Bc,它们会混叠在一起,难以分离。
PMCW的相关函数具有更好的旁瓣抑制特性。对于精心设计的伪随机码,主瓣与旁瓣的比值可以达到:
SLR=10log10(N) dB
其中 N 是码长。对于 N=1023 的码序列,旁瓣抑制比约为30 dB。这意味着即使存在强烈的多径反射,只要路径延迟超过一个码片,PMCW就能有效分离它们。
附录:核心数学推导
A1. FMCW信号的完整数学模型
A1.1 复数表示与解析信号
我们首先建立FMCW信号的严格数学表达。使用复数形式可以大大简化推导。发射信号的解析表示为:
sTX(t)=A0ejϕTX(t)
其中瞬时相位为:
ϕTX(t)=2π∫0tfTX(τ)dτ=2π∫0t(f0+ατ)dτ
计算这个积分:
ϕTX(t)=2π(f0t+α2t2)=2πf0t+παt2
因此完整的发射信号为:
sTX(t)=A0ej(2πf0t+παt2)
A1.2 目标回波与时延效应
假设目标位于距离 R(t) 处,由于信号需要往返,时延为 τ(t)=c2R(t)。接收信号是发射信号的延迟和衰减版本:
sRX(t)=ArejϕTX(t−τ)=Arej[2πf0(t−τ)+πα(t−τ)2]
展开平方项:
(t−τ)2=t2−2tτ+τ2
因此接收信号的相位为:
ϕRX(t)=2πf0(t−τ)+πα(t2−2tτ+τ2)
=2πf0t+παt2−2πf0τ−2παtτ+πατ2
A1.3 混频与拍频信号推导
接收机将接收信号与发射信号的共轭相乘(这就是混频的数学本质):
sIF(t)=sRX(t)⋅sTX∗(t)=ArA0ej[ϕRX(t)−ϕTX(t)]
相位差为:
Δϕ(t)=ϕRX(t)−ϕTX(t)=−2πf0τ−2παtτ+πατ2
通常情况下,τ 非常小(微秒量级),因此 τ2 项可以忽略:
Δϕ(t)≈−2πf0τ−2παtτ=−2πτ(f0+αt)
中频信号的瞬时频率定义为相位对时间的导数:
fIF(t)=2π1dtd(Δϕ)=−2πτdtd[2π(f0+αt)]=−ατ
取绝对值,拍频为:
fbeat=ατ=TchirpB⋅c2R=cTchirp2BR
这就严格推导出了FMCW的基本测距公式。
A1.4 多普勒效应的完整分析
当目标以径向速度 v 运动时,瞬时距离为 R(t)=R0+vt,时延变为时间的函数:
τ(t)=c2R(t)=c2(R0+vt)=τ0+c2vt
其中 τ0=c2R0 是初始时延。将这个时变时延代入接收信号的相位:
ϕRX(t)=2πf0[t−τ(t)]+πα[t−τ(t)]2
=2πf0[t−τ0−c2vt]+πα[t−τ0−c2vt]2
=2πf0t(1−c2v)−2πf0τ0+πα[t(1−c2v)−τ0]2
在低速近似下(v≪c),使用一阶近似 1−c2v≈1 处理平方项,但保留线性项的完整形式。经过繁琐但直接的代数运算,中频信号的瞬时频率为:
fIF(t)=ατ0+f0c2v=cTchirp2BR0+c2vf0
定义多普勒频移 fd=c2vf0,最终得到:
fbeat=cTchirp2BR0+fd
这清晰地展示了距离项和速度项的耦合关系。
A1.5 三角波调制的距离-速度解耦
为了分离距离和速度,使用上扫频(up-chirp)和下扫频(down-chirp)。上扫频时 α>0:
fup=ατ+fd=cTchirp2BR+c2vf0
下扫频时 α<0,注意拍频总是取绝对值:
fdown=∣α∣τ−fd=cTchirp2BR−c2vf0
这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和消去多普勒项:
fup+fdown=2⋅cTchirp2BR
⇒R=4BcTchirp(fup+fdown)
求差消去距离项:
fup−fdown=2fd=c4vf0
⇒v=4f0c(fup−fdown)
这个解耦方案是FMCW雷达的核心技术之一。
A2. PMCW信号的相关理论
A2.1 相位调制信号的数学描述
PMCW发射信号可以写成:
sTX(t)=A0n=−∞∑∞cnp(t−nTchip)ej2πf0t
其中 cn∈{−1,+1} 是双极性编码序列(对应相位0和 π),p(t) 是码片脉冲成形函数,通常为矩形脉冲:
p(t)={100≤t<Tchipotherwise
为了简化分析,我们使用基带等效表示。定义复包络为:
s~TX(t)=A0n=−∞∑∞cnp(t−nTchip)
则实际信号为:
sTX(t)=Re{s~TX(t)ej2πf0t}
A2.2 相关接收的物理意义
接收信号经过混频下变频到基带后,其复包络为:
s~RX(t)=Arn=−∞∑∞cnp(t−nTchip−τ)ej2πfdt
其中我们已经包含了多普勒相移 ej2πfdt。相关接收器计算:
R(τ′)=∫−∞∞s~RX(t)s~TX∗(t−τ′)dt
代入表达式:
R(τ′)=A0Ar∫−∞∞[n∑cnp(t−nTchip−τ)ej2πfdt][m∑cmp(t−mTchip−τ′)]∗dt
=A0Arn,m∑cncm∗∫−∞∞p(t−nTchip−τ)p(t−mTchip−τ′)ej2πfdtdt
A2.3 离散时间相关函数
在实际数字系统中,信号被采样为离散序列。假设采样率足够高,每个码片包含 Ns 个采样点。定义离散编码序列 {cn},长度为 N。离散自相关函数定义为:
R[k]=n=0∑N−1cncn+k
其中 k 是时延(以码片为单位),下标采用模 N 运算。
对于理想的伪随机序列(如m序列),自相关函数具有理想的"图钉"形状:
R[k]={N−1k=0k=0
这里 R[0]=N 是完全匹配时的相关值,而 R[k=0]=−1 对应不匹配时的值。归一化后,自相关系数为:
ρ[k]=NR[k]={1−N1k=0k=0
旁瓣水平为 −N1,当 N 很大时可以忽略不计。
A2.4 功率谱密度与带宽
PMCW信号的功率谱密度(PSD)对理解其频谱特性至关重要。对于随机编码序列,基带复包络的自相关函数为:
Rs~(τ)=E[s~(t)s~∗(t−τ)]=A02E[cncn−k]Rp(τ−kTchip)
其中 Rp(τ) 是码片脉冲的自相关。对于均匀分布的随机码:
E[cncn−k]={10k=0k=0
因此:
Rs~(τ)=A02Rp(τ)
通过维纳-辛钦定理,功率谱密度是自相关函数的傅里叶变换:
Ss~(f)=F{Rs~(τ)}=A02∣P(f)∣2
其中 P(f)=F{p(t)} 是码片脉冲的傅里叶变换。对于矩形脉冲:
P(f)=Tchip⋅sinc(πfTchip)
因此功率谱为:
Ss~(f)=A02Tchip2⋅sinc2(πfTchip)
带宽通常定义为第一零点,即 B=Tchip1。这与距离分辨率的关系为:
ΔR=2c⋅Tchip=2Bc
与FMCW的分辨率公式形式相同!
A3. 多普勒效应在PMCW中的精确处理
A3.1 相位演化的数学模型
当目标以速度 v 运动时,每个返回的码序列都会携带累积的多普勒相移。假设发射 M 个重复的编码序列,第 m 个序列的中心时刻为 tm=mTcode,其中 Tcode=NTchip 是一个完整序列的持续时间。
第 m 个接收序列的复包络可以写成:
s~RX(m)(t)=Arejϕmn=0∑N−1cnp(t−nTchip−τ)
其中相位 ϕm 是由多普勒效应引起的累积相位:
ϕm=2πfd⋅(mTcode+τ)=2πfd⋅mTcode+ϕ0
这里 ϕ0=2πfdτ 是初始相位偏移。
A3.2 慢时间维度的离散傅里叶变换
将每个序列的相关峰的复数值排列成向量:
y=[y0,y1,…,yM−1]T
其中:
ym=ArA0Nejϕm=ArA0Nej2πfdmTcodeejϕ0
忽略常数幅度和初始相位,这是一个复指数序列。对其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Y[k]=m=0∑M−1yme−j2πkm/M=m=0∑M−1ej2π(fdTcode−k/M)m
这是一个几何级数,其和为:
Y[k]=1−ej2π(fdTcode−k/M)1−ej2πM(fdTcode−k/M)
当 fdTcode=Mk 时,即 fd=MTcodek,分母趋于零,Y[k] 达到峰值 M。这就是速度测量的原理:在"慢时间"维度进行FFT,峰值位置对应多普勒频率。
速度分辨率为:
Δv=2f0MTcodec=2⋅Ttotalcλ
其中 Ttotal=MTcode 是总观测时间,λ=f0c 是波长。
A3.3 二维相关函数:距离-速度谱
完整的PMCW信号处理涉及二维匹配滤波。定义二维模糊函数(ambiguity function):
χ(τ,fd)=∣∣∣∣∣∫−∞∞s(t)s∗(t−τ)ej2πfdtdt∣∣∣∣∣
对于PMCW信号,这可以分解为快时间(距离)和慢时间(速度)两个维度的处理。在离散域中,这等价于:
χ[k,l]=∣∣∣∣∣∣m=0∑M−1[n=0∑N−1rm,ncn+k]e−j2πml/M∣∣∣∣∣∣
内层求和是对第 m 个序列的距离相关,外层求和是对慢时间的多普勒FFT。最终得到距离-速度二维谱,目标在 (k0,l0) 位置出现峰值,对应:
τ=k0Tchip,fd=MTcodel0
A4. 噪声性能的统计分析
A4.1 克拉美罗下界(CRLB)的推导
克拉美罗下界给出了参数估计方差的理论下限。对于时延估计,CRLB定义为费舍尔信息矩阵的逆。
假设接收信号为:
r(t)=s(t−τ)+n(t)
其中 n(t) 是加性高斯白噪声,功率谱密度为 N0/2。对数似然函数为:
lnL(τ)=−N01∫−∞∞∣r(t)−s(t−τ)∣2dt
费舍尔信息为:
I(τ)=E[(∂τ∂lnL(τ))2]=N02Es∫−∞∞∣∣∣∣∣dtds(t)∣∣∣∣∣2dt
其中 Es=∫∣s(t)∣2dt 是信号能量。定义有效带宽:
Beff2=2π2Es1∫−∞∞f2∣S(f)∣2df
其中 S(f) 是信号的傅里叶变换。通过帕塞瓦尔定理,可以证明:
∫−∞∞∣∣∣∣∣dtds(t)∣∣∣∣∣2dt=4π2∫−∞∞f2∣S(f)∣2df=8π2EsBeff2
因此费舍尔信息为:
I(τ)=N02Es⋅8π2EsBeff2=N016π2Es2Beff2
定义信噪比 SNR=N0Es,时延估计的CRLB为:
Var(τ^)≥I(τ)1=16π2Beff2⋅SNR1
转换为距离估计:
σR=2cστ≥8πBeffSNRc
对于FMCW,有效带宽约为 Beff≈12B(矩形谱的均方根带宽),因此:
σR≥8πBSNRc12≈2B2π2SNRc≈2B2SNRc
这与之前给出的公式一致(相差一个接近1的数值因子)。
A4.2 PMCW相关峰估计的统计特性
对于PMCW,相关函数在存在噪声时为:
R^[k]=n=0∑N−1(sn+wn)cn+k
其中 sn 是信号,wn 是噪声。展开:
R^[k]=Rs[k]n=0∑N−1sncn+k+Rw[k]n=0∑N−1wncn+k
信号项 Rs[k] 在 k=0 时达到峰值 NAs(假设信号幅度为 As)。噪声项 Rw[k] 是零均值随机变量,方差为:
Var(Rw[k])=E⎣⎢⎡(n∑wncn+k)2⎦⎥⎤=n∑E[wn2]cn+k2=Nσw2
其中我们使用了 cn+k2=1 和噪声独立性。信噪比定义为:
SNR=Nσw2(NAs)2=σw2NAs2
峰值位置的估计通过内插实现。设真实峰值位于 k0+δ,其中 k0 是整数部分,0≤δ<1 是小数部分。使用抛物线拟合三个相邻点 R^[k0−1],R^[k0],R^[k0+1]:
δ=2[R^[k0+1]+R^[k0−1]−2R^[k0]]R^[k0+1]−R^[k0−1]
在高信噪比下,可以证明 δ 的估计方差为:
Var(δ^)≈8⋅SNR1
因此时延估计误差为:
στ=TchipVar(δ^)=22⋅SNRTchip
距离误差为:
σR=42⋅SNRcTchip
这与之前给出的公式形式一致。
A5. 互相关特性与码序列设计
A5.1 伪随机序列的数学性质
优秀的伪随机码序列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性质:平衡性、游程性和相关性。我们重点分析相关性。
对于两个不同的码序列 {cn(1)} 和 {cn(2)},互相关函数定义为:
R12[k]=n=0∑N−1cn(1)cn+k(2)
理想情况下,我们希望对所有 k,R12[k]≈0。然而,这在数学上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实际追求的是使互相关的最大值尽可能小:
Rmax=kmax∣R12[k]∣
A5.2 Gold码的构造与性质
Gold码是一类优秀的伪随机序列,由两个m序列模2加生成。设 {an} 和 {bn} 是两个周期为 N=2m−1 的优选m序列对,Gold码族定义为:
G={an⊕bn+τ:τ=0,1,…,N−1}∪{an}∪{bn}
共有 N+2 个码序列。Gold码的互相关值只取三个值:
R12[k]∈{−1,−t(m),t(m)−2}
其中:
t(m)={2(m+1)/2+12(m+2)/2+1m 为奇数m 为偶数
对于 m=10(N=1023),t(10)=65,最大互相关值为65。归一化后:
ρmax=102365≈0.0636
这意味着不同Gold码之间的互相关功率只有自相关的约0.4%,提供了极好的码分多址性能。
A5.3 Kasami码及其优越性
Kasami码提供了更低的互相关,但码字数量较少。小Kasami码集的构造基于m序列的抽取。设 m 为偶数,{an} 是周期 N=2m−1 的m序列。定义抽取序列:
bn=and,d=2m/2+1
小Kasami码集为:
Ks={an⊕bn+τ:τ=0,1,…,2m/2−1}
共有 2m/2 个码字。其互相关值只取两个值:
R12[k]∈{−1,−1−2m/2}
对于 m=10,最大互相关值为 1+25=33,归一化后约为3.2%,比Gold码更优。
大Kasami码集结合了Gold码和小Kasami码的构造,码字数量为 2m(2m/2+1),互相关性能与小Kasami码相当。这些理论保证了PMCW系统在密集部署时的优越抗干扰性能。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