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有效的Bug管理?
大家好,我是陈哥。
有读者留言说,他们团队老是因为反复出现同类Bug导致项目延期。
他们团队没有统一 Bug 记录渠道,测试人员一般发现问题口头告知或者汇总文档发给开发。开发未记录,有时候,迭代时就会出现开发遗忘修复的情况,同类 Bug 再次出现,导致项目二次延期。
我们都知道要重视Bug管理,但有效的Bug管理核心不仅是管Bug,更是管流程。换言之,就是用标准化流程把Bug从发现到解决的每个环节串起来,才能既保质量又提效率。
流程顺了,Bug自然能被高效追踪、修复和预防。
一、为什么Bug要闭环管理?
但很多团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忽略流程闭环这个关键环节。
要么是测试发现Bug后只简单记录,没明确后续跟进责任人与时间节点;
要么是开发修复后,没有及时同步给测试复现验证;
还有的团队在 Bug 验证通过后,不做复盘总结,既不分析 Bug 反复出现的根源,也不更新相关开发或测试规范。
这些环节的缺失,就导致 Bug 管理变成半吊子工程。已发现的Bug可能被遗漏,修复后的 Bug 可能因未验证而残留,同类 Bug 更是因为没有经验沉淀,在下次迭代中再次出现。
所以,要解决同类 Bug 反复、项目延期的问题,关键就是搭建一套能覆盖 Bug 全生命周期的闭环流程,让每个 Bug 都能被管到底。
二、用闭环流程把Bug管到底
发现了该管的Bug,就得让它在一个完整的流程里走到底。这个流程不用太复杂,四个步骤就够:
第一步是记清楚。
报Bug的时候,必须写明白在哪里操作、怎么操作、出现了什么问题,最好附上截图或日志。别小看这点,很多时候开发人员卡壳,就是因为拿到的信息就一句“功能用不了”,光定位问题就得花半天。
第二步是分明白。
按之前说的影响程度分级,P0级(比如系统崩溃)马上转给对应开发,甚至暂停其他工作;P1级(比如数据错误)24小时内必须响应;级别低的就排进迭代计划。分配的时候要指定明确的负责人和截止时间,避免踢皮球。
第三步是改彻底。
开发修复后,不能自己说算,得交给测试人员按原步骤验证。通过了才算完,没通过就打回去重新改。这里要注意,修复时最好顺带记录下原因和解决方法,方便以后查。
第四步是回头看。
每周或每个迭代结束后,抽半小时复盘:哪些Bug反复出现?是不是测试环节漏了?代码评审有没有不到位?把这些问题的根源找到,更新一下测试用例或编码规范,下次就能少走弯路。
使用工具,管理Bug更得心应手
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这四步呢?工具承载。
合适的工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家可以尝试使用禅道,把团队的Bug管理流程固化下来。
目前,禅道已经连续10年获得51Testing评选的常用的测试管理工具第一名。
禅道支持Bug的结构化录入,你可以详细填写影响版本、严重程度、优先级、重现步骤等信息,确保报Bug时信息完整,避免后期反复沟通。
另外,禅道Bug还有统计分析功能,能自动生成迭代Bug数量、每天解决Bug数、按Bug严重程度统计等饼图、柱状图和折线图,让你直观了解团队的Bug处理情况,方便及时调整工作重点。
有效的Bug管理,就是让团队形成一种“对质量负责”的共识。
流程和工具都是为这个服务的,别搞得太复杂,能落地、能坚持,比什么都强。
大家平时在管理Bug时,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头疼的问题?可以一起聊聊。
- 点赞
- 收藏
- 关注作者
评论(0)